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抄袭> 章节目录> 第九章

选择阅读主题:

第九章

作者:何昆1984 | 发布时间 | 2016-09-10 | 字数:4905

一名网名为“梦回千年”的网友声称自己是陈少龙的粉丝。

陈少龙加了对方好友。

对方在线。

“陈老师,您好。”

陈少龙很困惑,酒精令他开始分辨不清现实与虚幻,他觉得自己仿佛置身梦境,但电脑清晰的滴滴声和面前真切的文字却又提醒他,这是真实的。

“你好,请问有事吗?”

“啊,陈老师,能和您对话太激动了。我是您的铁粉,最铁的那种。”

陈少龙苦笑一声,回复:“最铁?有多铁?”

“额,比朱元璋和汤和的关系还铁,比方孝孺的忠心还铁,比崇祯的自尊心还铁。”

陈少龙看着面前的排比句,脑子微微清醒一些,他受到了某种刺激。

对方所说的事情都是自己在熟悉不过的历史典故。所谓朱元璋和汤和的关系,是指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可惟独这位最初跟随他的兄弟,他没有杀,所以俩人关系很铁。

所谓方孝孺的忠心,是指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贡献南京后,抓住了辅佐朱允炆的大臣方孝孺,命他投降自己,可方孝孺宁折不弯,即便被朱棣诛十族,本人遭受腰斩酷刑,他仍不肯投降,所以说方孝孺的忠心很铁。

最后,所谓崇祯的自尊,自然是指大明朝覆亡前夕,崇祯拒绝了南逃的建议,亲手杀死妻子女儿,然后自尽在煤山,所以说崇祯的自尊心很铁。

这三件事都是明朝轶事,作为明史作家的陈少龙再清楚不过。如今对方用这三件事向自己表达对自己的崇拜,至少说明两点:第一,对方是自己最坚定的铁粉;第二,对方也是一个明史通。

陈少龙在心理上与其立刻近了一层,他回复:“你好,感谢你的支持。”

“陈老师,我想请教您几个问题。”

“请问吧,我尽量回答你。”

“陈老师,您说梃击案(明代疑案)的幕后主谋到底是谁?”

陈少龙心中窃喜,这个问题自己曾有过论述,他对自己的观点颇有信心。自从自己新书遭遇挫败以来,很少有人如此虔敬的向自己提问题了。于是,陈少龙开始侃侃而谈:“这个案子啊,很多人怀疑是郑贵妃,也有人怀疑是太子自导自演,但是我却认为,这个案子有可能是万历皇帝派人导演的一出戏,当然,皇帝不会亲自出面,那个张差也不会知道皇帝才是幕后最大的主谋。而万历这么做既确保了太子的地位,缓和了后宫的关系,所以,万历才是最大的赢家。”

“啊,陈老师您太棒了,这种答案您都想的出来,我太崇拜您了!么么哒。”

陈少龙竟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哪里,只是平时读书多点,思考的角度多一点罢了。”

“陈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

“请说。”陈少龙忽然发觉,和这位“陌生”的网友粉丝交谈不但不是敷衍,反而有了一种安慰感,这种虚荣让他很享受。

“陈老师,写作是不是很困难啊?”

陈少龙有些意外,对方没有再问历史方面的问题,而是问起了写作,他想了片刻,然后回复对方:“写作是一个艰辛而又有趣的过程,有过写作经验的应该都能体会到。”

“那么您在写作中就没有遇到过令您痛苦的事情吗?”

痛苦?陈少龙自己清楚,作家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再也写不出来了,他自己正在遭受着这种痛苦的折磨,但是,他又怎能对自己的一个粉丝说这些话呢。

他回复:“痛苦的事情当然会有,比如创作灵感的枯竭,就像是枯死的树,凋零残破,不过,这种事情是不会降临到我的身上的,哈哈。”

陈少龙看着自己打在对话框中的这些字,心中一阵酸楚。自己就是一棵枯死了的树啊。

“呃,真羡慕您这样的大作家,下笔成章,妙语连珠。我就不行了,写了好久都写不好,看来我是没有成为作家的天赋了。”

“哦?你也喜欢写文章?”

“是啊,从小就喜欢,这是我的理想,可惜,写了好多年也没有什么成绩。”

“你都写什么文章?”

对方沉默了足足五分钟。

寂静的对话框,陈少龙等的有些焦急。他很希望和这位粉丝多聊几句,他最近太寂寞了。

“你还在吗?”陈少龙主动问。

“在。”

“呵呵,你写的都是什么文章啊,说出来谈谈,说不定我能帮到你。”

“我有些不好意思,不敢说。”

“怕什么嘛,你既然是我的粉丝,又叫我老师,我们就是自己人,说说你写的东西。”

“我说了您不要笑话我。”

“怎么会,说吧,我不笑话你。”

“那我说了。”

“说。”

“我写的是通俗历史。”

“哈哈,我早就猜到了,你对历史这么熟悉,我就猜测你是写历史类的文章。说吧,你主要写哪个时代?”

“后汉三国。”

“哦。这个时期不好写,写的人太多,大家太熟。”

“是啊,而且我写的也不够好,反正也是没人看的。”

陈少龙忽然对这位粉丝很感兴趣,他主动询问:“你的文章发表在哪里?”

“还没有发表。”

“还没有发表你怎么知道没人看?”

“唉,肯定是这样的,我对自己的水平很清楚。”

陈少龙就像是百无聊赖的人发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事情,他追问:“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文章?”

“啊?陈老师您要看我的文章?”

“怎么?不行吗?”

“不是,不是,我只是有些意外。您能看我的文章当然是太荣幸了。”

“哈哈,那就发来我看看。说不定我能帮到你。”

“真的可以吗?”

“当然。”

“嘻嘻,那就多谢您了,给您说实话吧,我的本意就是让您帮我看看文章。”

“哈哈,那咱俩又有了共同点。”

“哈哈,是啊。请您稍等,我把我的博客地址发给您。”

“博客?不是文档?”

“不是,我都是在博客上直接写。”

“哦,那好吧。”

不多时,对方发来博客地址,陈少龙点击链接。

网页显示浏览博客需要密码。

是加密的博客。

对方又发来一串字符。“这是密码。”

陈少龙输入密码,网页显示出来了。

果然是通俗历史,陈少龙随意翻了两页。

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又是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少龙对业余历史爱好者的文章多不屑一顾,虽然他表面上很尊重对方,但在他骨子里,文人清高的气质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鸿儒与白丁岂可同日而语?

陈少龙因寂寞而浏览这个博客,但他绝对没有任何重视的意思,这次浏览他仅仅是作为打发时间的游戏来对待,他的本意是看上几眼,在内心里对这类漏洞百出的小白文章批判一顿,然后以高高在上的导师的身份对作者发表一番义正词严的勉励之辞:文章虽然生涩,但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再接再厉,坚持努力,云云云云。

这样,这个无聊的夜晚也就基本熬过去了,自己可借着着酒意,怀抱对粉丝高谈阔论的虚荣蒙头大睡一晚。

于是,陈少龙随意打开了一篇文章,打算开始一段嘲讽对方的阅读。

然而,令陈少龙始料未及的是,这次阅读不但没有令他产生嘲讽,反而令他产生了惊艳,最后,由惊艳转化为了震惊。

陈少龙看到,这个博客的作者是连载一部书,书名叫《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初看看这个书名,陈少龙就嗤之以鼻:切,这类哗众取宠,自以为是的书太多了,多半又是读了一点历史就不知天高地厚的历史票友的文章。

然而,当陈少龙随后打开其中一篇文章后,他第一眼就被吸引了。那篇文章的标题是《三国时代的跨省追捕》

“跨省追捕”是当今社会众所周知的公共话题,本无新意,但是,加了一个“三国时代”的定语,这就有意思了。陈少龙主攻明史,但对中国历代都有所研究,他快速的用大脑搜索了一遍自己的知识储备。

竟然没有找到“三国时期跨省追捕”的知识。

咦,这个文章有点意思。

作为“内行人”的陈少龙被吸引了。他随后认真的看下去,他要弄清楚,作者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还是真有其事,是真材实料的历史故事。

陈少龙一口气将这篇将近一万字的文章看完。

他震惊了!

这篇文章不但不是牵强附会,而且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典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个隐藏在历史角落中的小故事,写的诙谐生动,不仅如此,作家还旁征博引,引发了历史上的制度和文化问题,并对相关历史人物进行了精辟的点评。

简单来说,这篇《三国时期的跨省追捕》讲的是后汉时期有一个人叫薛夏的天水人(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一带),这个人年轻时学习很好,很有才华。但是,这个人出身卑微,是个草根。

汉代没有考试制度,那时候选拔人才的办法是一种叫“举孝廉”的制度,就是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望族推荐。汉朝前任皇帝们发明这项制度是为了保证底层精英能够顺利向上层流动,但是,这个出发点很好的制度到后来却变质了。

举荐人才成了官吏和门阀垄断的专利,平民寒门要想升迁,唯有巴结这些名门望族,否则几乎没有升迁的机会。

薛夏就遇到了这种问题。

当时天水有“四大家族”,姜、阎、任、赵,这四大家族相互联姻,垄断了天水当地的实际管理权,可以说是“土皇帝”,在当地为所欲为。

偏偏薛夏同学刚正不阿,不愿与四大家族同流合污,于是,四大家族便合谋要弄死薛夏。

薛夏听说后,逃离了家乡,跑到了中原。

薛夏认为跑到中原四大家族就没有权力抓他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四大家族打听到了薛夏的消息,“跨省追捕”,在颍川(今河南许昌附近)将薛夏拘留,并要扭送回天水发落。颍川当地执法部门也配合四大家族的行动,薛夏在劫难逃。

就在薛夏即将被带走的时候,统治北方的最高领导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巧的是,曹操见过薛夏,而且很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当时最高领导亲自批示,向颍川执法部门下达红头文件:“薛夏无罪,天水那几个小子无非是想整死薛夏,命令,赶快放人。”

就这样,薛夏有惊无险,被无罪释放。

这个故事没有记载在三国正史《三国志》中,因此鲜有人知。作者将这个事情别具匠心的用“跨省追捕”来类比,既贴切又生动。更遑论作者的文笔异常优秀,思路也大开大合,一篇绝佳的妙文便如此呈现在了眼前。

仅此一篇文章,陈少龙便被吸引了。

他聚精会神,身体微微前倾,陆续打开了下面的文章,开始一字不落的仔细阅读。

这种对历史文章炙热的关切大概只有在他刚接触历史这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时才会如此吧。

陈少龙看到了第二篇文章的标题是《赫鲁晓夫的伎俩一千八百年前就被董卓用过了》。

文章开篇没写三国,而是写的苏联红场阅兵。1954年的红场阅兵,时任苏联总书记的赫鲁晓夫邀请了全世界各国的代表前去观看,目的是为了展示社会主义苏联的强大军事实力。其中,苏联新型的米亚-4飞机是重点,西方世界都对这种神秘的战机充满了好奇和恐惧。赫鲁晓夫为了达到震撼对方的目的,便暗中安排,命仅有的几架米亚-4来回循环出现,以此制造一种假象,似乎苏联有源源不断的米亚-4。只是很遗憾,这个伎俩后来发现并揭穿,赫鲁晓夫也因此沦为了笑谈。

而董卓的事情是这样的,公元189年,汉中央内乱,董卓作为边防军将领被召进首都洛阳。董卓到了洛阳以后,发现汉朝中央政府十分虚弱,便打算趁虚而入,利用自己掌握的军队控制汉朝廷。但是,要想让汉朝廷屈服,他就必须有足够的军队,可是,他当时带到洛阳的兵马仅有三千,远不足以控制局面。怎么办呢?董卓就用了与赫鲁晓夫相似的手法。他命三千兵马白天大张旗鼓的进城,晚上再悄悄出去,第二天再进来,如此循环,制造了一种兵马众多的假象。汉朝中央的官吏和洛阳百姓看到董卓的军队无穷无尽,连绵不绝,都吓坏了,便不敢反抗,乖乖做了董卓的傀儡。

对于董卓的这个历史典故,熟谙三国历史的陈少龙并不陌生,他只是惊讶于作者能巧妙的将相隔一千八百年的事情放在一写,且不显得冲突。

奇思妙想。

陈少龙沉溺于这部书中,不知不觉看了近两个小时。

直到对方在聊天软件上留言:“陈老师,我的书怎么样啊?”

陈少龙不假思索的写上:“太棒了,神作,你绝对有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潜质。”

然而,这句话陈少龙并没有发出去。当他将鼠标按在发送键上的时候,他犹豫了,他沉吟片刻,一个邪念从他的心头升起。

他舔了舔嘴唇,下定决心,将原本打上的字全部删掉,然后重新写上:“书还可以,挺有趣,但是很有很多不足,你要想成为畅销书作家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发送,发出去了。

久久的沉默。

终于,对方发来一个笑脸,然后是消息:“哈哈,没事,其实我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不过还是感谢陈老师的指点。”

“不客气。”

“时间不早了,打扰您休息了,晚安。”

陈少龙不要当面承认对方的天赋,但他又实在不愿意这么优秀的作品离自己远去。他立刻回复道:“不过你不要绝望,任何一个畅销书作家的诞生需要一个过程,我会帮你的,你不要放弃。”

“谢谢您,我不会放弃的。”

“那就好。再联系。”

“OK。晚安陈老师。”

“晚安。”

关掉聊天软件,陈少龙立刻打开了那个博客,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

如梦似幻的文章,妙笔生花。

陈少龙甚至看到某些地方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博客中约有五十篇文章,字数当在四五十万左右,陈少龙恨不能一口气看完。

但是,几天来的精神压力和刚才大量的酒精令他的精力严重透支。

又过了两小时,他伏在案头沉沉睡去。

睡梦中,他似乎仍在阅读那诱人的文字,只不过他将那些文字当成了自己的作品。

连他自己也分不清楚,这是现实,还是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