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醉了> 章节目录> 第八章 力排众议护国宝

选择阅读主题:

第八章 力排众议护国宝

作者:风起 | 发布时间 | 2016-06-24 | 字数:1543

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某天,秋阳艳丽,天高气爽,坐落在城北的温公馆却气氛严肃。大厅里坐满了屏声静气的人,除了墙壁落地大钟发出的滴答声,全场静寂得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

“咣当……”,当不甘寂寞的大钟报出十二下时,所有人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大厅中间的大当家——温家第九代传人温宣豫身上。

皱紧眉头的大当家斜靠在太师椅上,双目半闭已经好一阵了。摹地,他睁开眼睛:“思虑再三,我决定收购‘舒聚源’窖池!”温宣豫的眼光落到儿子温玉泽和温玉坡身上:“那十口三百年窖池全部收购。”

“父亲,如果十口窖池都要收购,我们的银子不够,而且差得太多。”

“大当家三思,如果这十口窖池产出的酒不好,我们温家不就回天乏力了?饶家与我们交情一般,没必要为他们倾家荡产。”

“老爷,你再爱窖池,也不能让祖宗的产业败在我们手中啊。”

温宣豫站起来,缓缓抬起手,用力往下一挥:“窖,全部买!钱,想法凑!”

当天下午,温宣豫叩响“舒聚源”窖池主人——饶家的家门。

饶家生意失利,欠下巨额债务,急需出让老祖宗于明朝万历年间创下的酿酒槽坊。但是出让窖池的消息传出数天,泸州城里并无买家前来磋商,倒是来了五个非常有钱的外地人。这让急需用钱的饶家既矛盾又万般无奈。

温宣豫的出现,无疑是为燃眉之急的饶家降下一场及时雨。本着三百年老窖由本土商人继承的共同意向,价钱很快谈妥。

从饶家出来后,温宣豫及其兄弟、儿子们就开始奔走在亲友和同行之间。温家挺身而出收购老窖的义举感动了众多商户,加之温家酒坊良好的信誉和名气,短短一个多周就筹齐了款项。这样,窖池终于转身,来到新主人——温家第九代传人温宣豫手中。

三天后,营沟头一带热闹非凡。随着扎着红头的豫记温永盛(后改名“筱记温永盛酒厂”)木牌被四个小伙子抬上门楼。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标志着泸州老窖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已经到来。

每一个泸州人,都明白这十口窖池的份量,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十口窖池产出的酒,四十多年后竟然走出国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博得金奖,更没人想到,一百年后,这十口窖池竟然成就了中国酒史上一个名扬中外的高端品牌——“国窖1573”。

随着温永盛作坊的盛大开业,“三百年老窖大曲”的名号也应运而生。温宣豫带着两个儿子废寝忘食,一方面秉承传统,精选最好的高粱和泉水酿酒,一方面苦苦钻研提高酒质的工艺方法。温宣豫以“温家买卖,重在仁义”为宗旨,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辞退酒坊工人,并增加工钱,确保了大曲酒原有的品质。与此同时,为了将“舒聚源”的名气吸纳到自己的酒坊下来,温宣豫将“舒聚源”作坊与温家原有经营的酱油、醋、米酒等进行整合,使得“舒聚源”作坊能与泸州“天成生”、“大兴和”等十余家名酒坊并驾齐驱。随后,他又陆续收购了“禄厚祥”、“富生荣”等特色酒坊,再度整合,统称为“豫记温永盛”。由此。温宣豫终于定下了温家经营大局。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途经泸州时听说温家酒好,慕名而访,在一个长巷深处觅得温家酒楼,不由得发出“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感叹。

私下里,温宣豫对儿子和孙子反复叮嘱:“这十口泸州本土的明朝窖池花落温家,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责任,你们一定要将这十口窖池护好、用好,不断改进工艺,酿出最好的酒,不然就对不起温永盛这个牌子,对不起这十口窖池熬过的几百年岁月。”

时光荏苒。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营沟头的夕阳里,蒸汽环绕,浓香扑鼻,几十个工人正在汗流浃背地忙进忙出,糟房窖池上,一滴滴纯净的甘露正在涓涓而下。嗅着三百年积淀下来的沉香,抚着窖壁厚厚的窖泥,白发苍苍的温宣豫一抬头,看到自己一手创建的“温永盛”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瘦削的脸上,禁不住露出欣慰的笑容。

远方,器宇轩昂的孙子筱泉、幼泉正大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