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九十七则 国家投资平整土地

作者:河杨 | 发布时间 | 2021-09-25 | 字数:1387

第九十七则 国家投资平整土地

国家对农村的投入,称之为投资三农。在东圩这里主要是基础投资。因为农村长期以来实在太贫穷了,开放后,农民们经济上虽然有了改善,却没有力量投资公共设施的建设。国家的投资,使农村基本建设有了根本的改变。

在东圩村周边,国家投资改善了用电环境(虽然是电力公司的投资,却也是国家性质,并没有让农民拿钱),改善了道路交通,又给农民们送来了自来水,还改造了厕所,近年来,又对建房户予以支持,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2005年,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农田改造,其中的土地平整,改变了农业土地的原始面貌。

广袤的圩区水田,看起来一坦平原,其实都是一处处高低不平的土地。历史上,农民们为了灌溉水源的走向,修筑了不少沟渠。三国的时候,东圩这里是东吴驻军的地方,土地上被驻军挖掘了许多军用沟、汊。明朝初期为了“斩龙绝脉”,又挖掘了不少水塘。这样,东圩周边,水网密布。在雨水充沛的夏天,站在西边的山顶上鸟瞰圩区绿色大地,处处水面,像是蓝天的天空里飘浮着的白云。

这样的土地,一家一户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倒没有多大的不便;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特别是使用现代化机械时,便显得局促,难以施展其应有的效率。于是,许多地方早就进行着整理。特别是学大寨时期,一些“先进典型”便进行了农田“标准化”建设。这些建设,是用人工将土地整理成一定规格的耕作面。具体标准是“格田成方,沟渠成网,道路通畅”。常常是每到冬天农闲时,便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建设农田“标准化”的时候。

不过,这些“标准化”的农田,是行政部门的“面子工程”,总是调动“千军万马”建造某一块农田。所选择的地方面积不大,并且平坦易做。有一个县,为了建设一处“标准化”农田,居然调动了全县农民,弄得远道而来的人怨声载道,还弄得被整理的土地,个别地块长时间无法耕种。

2008年,国家在东圩及其附近的几个行政村的农田里,开展土地平整工程。这是完全由国家全面投资,用机械化平整的项目。政府在早先几年便将土地进行了测量、规划设计好后,制成了施工图纸,这个时候,招标工程经营者承包施工。这一年,政府通知被平整的土地上的农民,收过双季早稻后,将田土空下来,交由政府整理。

2008年8月中旬,工程经营者开始施工。他们按照设计图纸,使用大型挖掘机、推土机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土地被割成了一块块的区域,开出了一条条的水渠和田间公路。本来的水塘、水沟都被填平了。仅东圩一个自然村,便被填平了十九处水塘和大型水沟。到了这一年的冬天,这里的土地完全改变了面貌,建成了“格田成方,水渠成网,道路通畅”的“标准化”农田。

2009年1月,东圩这里的土地平整基本结束。具体到每一丘田块,都是方形的八亩左右。原来奇形怪状和大小不等的水田没有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古迹也消失了。被平整的田看起来还算平坦,可是,只能算是大体上平坦,具体到每一丘田中,却没有一丘是真正平坦的。因为,这些大型机械,不方便做好更细致操作。农民们在具体耕作时,都应用了大量人工,进行着具体的“再整理”。

这次平整土地,由于许多水塘、水沟和不便耕作的田头地角,都被平整成了水田;各自然村本来没曾统计过的土地,即被称做“黑田”也被整理了进去;加上历史上口喊的“老亩”面积比实际丈量亩大得多,等等原因,使平整后的土地面积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这些本来的土地,被记录到了“平整土地后扩大了耕地面积”的“功劳簿”里了。

河杨 说:

农村历来的自然土地,高低不平,地块大小不一。通过平整后,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为此,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