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九十六则 改善生活的民生工程

作者:河杨 | 发布时间 | 2021-09-24 | 字数:1282

第九十六则 改善生活的民生工程

圩区水网密布,历史上处处绿水荡漾。池塘里的清水像烧酒一样,清澈见底,清冽微甜。圩区人饮用水都取之于自然的水塘里。

东圩村南有长水沟贯通,北有大“高塘”相依。只是这两处因为紧傍村庄,村上的渍水流入,其水看起来还算干净,生产队时期,人们只是用水才在里面提取,吃水则到远一点的水塘里去挑,一般情况,离村庄也仅五十至一百米路程。于是,每家都有水缸,人多的户,水缸可以装三担水,人少的,也会有两担水的缸。差不多两三户便有一担水桶;没有水桶的人家,向有水桶的借用。每一两天便需要挑一缸水,无论天晴下雨都是这样。

农业上化肥,特别是农药广泛应用后,水塘渐渐被污染。尽管人们保护吃水塘,不使田中的水流进去,可是,每逢大雨,田水漫进水塘,水塘水质便迅速恶化,人们吃水只好另寻水源,常常要到一里多远没被污染的池塘里去挑。于是,人们普遍埋怨,住在圩区,被水包围,吃水却并非容易!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外地来人用人力钻具,在人们居住的房前屋后的平地上为主人钻“压水井”。至此,东圩人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下也有水源。这压水井是在钻成的洞眼里,插根塑胶管子,上面安装出水头和手柄,将出水头里放些水,按动手柄,以真空的原理将水吸上来。可是,这种井初用时,水中泥沙很重,必须沉淀后才能饮用。而且,手柄容易损坏,常常需要更换;压出的水流很小,有时候压水还很吃力。

九十年代秋天,董成乐的儿子木根,在自己门口挖了个大洞,四米深时居然涌出了清水。他用红砖码了个圆桶形,外围四周用土填平,开出了第一口水井。这样的水井,提水比压水井快捷多了,而且水质清澈,无须沉淀,方便饮用。于是,东圩村家家仿效。两年的时间里,差不多都开掘了水井,结束了去池塘里挑水的历史。然而,井水虽然方便、干净,而水烧开以后,锅沿边总有白色水迹,喝起来也没有池塘里的水甘冽。

2000年之后,国家向农村投入基础建设。不仅给农村道路进行了规范化建设,还给农民“改水、改厕”,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称为“民生工程”。于是,东圩所在的谷口镇创办了“自来水厂”。2008年自来水管道铺设到了东圩村。收取每户390元的“开户费”,2009年自来水正式使用。这水源取自于大漳河,水质优良。农村在当前的条件下,再用上了自来水,人人感觉真的是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了。

在用上自来水的同时,国家还给农民厕所进行改造。事实上,许多地方的农村,原来的厕所非常难堪,卫生条件极差,改厕确实是造福于民。然而,正因为是造福于民,又完全是国家的钱,连有些已经有了很好厕所的农户,也给建筑了“化粪池”,使得粪便管理更加卫生、合理。

在此基础上,政府又试想“村村通公交”。将公交路线设置到了联村公路的各个自然村。可是,因为农民之中年轻劳动力,大多数都外出打工了,常年在家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小孩,人员流动很少,这项工程,一直到2010年也没有真正实行起来。

此外,国家还实行着“家电下乡”和“农机补贴”的政策,给农民在添置家用电器和大型农业机械方面予以补贴。加速了农村电气化和机械化的步伐。

总之,农村的现代化,与城市比较,虽然还有距离,却也正在步其后尘、

河杨 说:

开放以来,政府对农村的投资一直很大,现在农村从电、自来水、道路,直到厕所,都进行了改造,因此住在农村,也感到了现代化生活的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