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七则 粮食太少的社员如何生活

作者:河杨 | 发布时间 | 2021-06-25 | 字数:1146

第七则 粮食太少的社员如何生活

一些生产搞得差的生产队,每个人口长年平均口粮,只能是三百斤左右的稻谷。仅仅这点主粮,要是在“大跃进”的环境下,是无法存活的。

凡是这样的生产队,只好将“怎样生存”放在第一位,将生产置于第二位了。于是,他们的生产几乎是“听天由命”,年年都是“老大难”,分配水平也只能年年都是“低收入”,他们的生活便年年都是老样子。

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集体生产”的大前提下,农民们必须在生产队里劳动,而且必须天天出勤,不能无故旷工或者做“个人发家”的事,否则便是“走资本主义”的路,不仅做不成,还要受到严厉打击。

这样的生产队每天都在“生产”,而出勤者的劳动,都怀着“出勤不出力”的态度。队干部们也只是被动地随着季节,勉强地安排生产。所种的庄稼都荒芜在草丛里。劳动力们虽然天天劳动,心思却花在下工以后去哪里找“进账”的方面,以解决日常生活。一句话,他们对生产队完全没有信心,将如何生存,寄托在生产队以外。

试谈以下典型的生产队,便可知“一斑”情况了。

谷口小镇东邻的生产队,名叫支涝小队,全队不到二十户人家,人均水田接近2亩。每年的工值是0.25至0.30元之谱,人均口粮在三百斤上下。个人家庭什么家什都没有,却都有管用的小型渔具。他们的劳动力,白天名义上是在队里劳动,实际上是“养精蓄锐”,晚上则成群结队地寻找水面捕鱼。因为居住地近在镇边,所捕得的鱼在市场上出售很方便,所得的钱,再寻找黑市粮食,小日子虽然艰难,也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去了。

东圩南边有个叫韩庄的小队,十多户人家,接近七十个人口,人均水田2亩出头。生产队年年工值都在0.25元左右,人均口粮不足三百斤。由于住在大长滩旁边,在政策严格限制下,每户都还饲养了十只以内的水禽,靠着大滩,能够节省主粮饲喂。它们产的蛋,在这样的人家,是一门不算小的收入;成禽的出售更是一项经济来源。滩上野生水产品,是他们必须的食品。每到春上,国家来一点借销粮或者回销粮,信用社给点生活贷款,小日子虽然艰苦得仅仅维持性命,却也只好这么过着。改革开放时,信用社要他们归还贷款,积年来,每个人口居然接近一百元。在当时,这几乎算是“天文数字”!

山区生产队的社员,为了生存,总是偷伐山上的竹木出售。任是经常地法办“破坏山林”的“罪犯”,山上的竹木总是被“偷伐”得光光的。本来应该是“茂林修竹”的江南山上,许多居然成了“和尚头”。

好在这是生产队的制度,不像“大跃进”时期,控制得人们毫无活动余地。虽然没有公开的“创业”权力,却可以自主地调剂作为,在粮食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各尽所能”的长处,生命也都维持了下来。

与“大跃进”损失了那么多人口的情况比较,这里说明了一个问题:人,是具有很强创造力的,只要给了他们稍微宽松的环境,他们自己就可以为生存谋求条件。

河杨 说:

生产队时期,有的队生产很差,但因为人们有了自由空间,大自然有丰富资源,人们可以想着方法找到吃食。虽然生活很艰苦,却没有再发生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