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浮生略记> 章节目录> 对自己周边几处地名的甄别
对自己周边几处地名的甄别
对自己周边几处地名的甄别
从大规模的范围说,芜湖繁昌县平铺这里现在还算不上很有名气的地方,可是,由于这里也是中国范围内的一个具体地方,历史也给留下了一些名胜,说起来是很有意义的。只是有些名胜的地点名称,由于有些人不清楚其名称缘何而来,因而出现了错误的写法。我虽然没有见得全面,却遇到了一些,在这里做一些甄别:
一、关于从新林之南到南陵家发镇的一溜小山上(平铺镇以内具多)有许多四方形的土包,高三四米,周长约20米,由于历史久远,当地居民因为有过多次的更迭,不知道这些土包是什么。开放后,安徽省文物部门经过考察,说这些都是西周人的坟墓。并且,设置了保护标志,予以保护。
而大江晚报(具体日期已经记不清)刊登的姚永森先生文章《南陵地下古城之迷》,说西周人的坟墓,“当地村民称之为'万牛墩'”。
实际情况是:当地居民不知道这是坟墓,只知道放牧耕牛时,站在上面能够很方便地观望放牧的牛,因此称它为“望牛墩”。
所以,姚永森先生说是“万牛墩”,是“音同而字意不同”的错误。
二、关于南陵的“大工山”。大工山在我们附近是很有名的。因为它山体高大,我们这里夏天看天气,主要着重于大工山,有“东打雷,西扯爀(喝),大工山上挂雨脚”的说法——只要大工山上“挂雨脚”,就会有雨下了。还因为它是古老的铜矿产地,所以历史上关于它的记录也不少。
而大江晚报2008年12月18日第10版,刊登记者季鲲的《大工山为何又叫戴工山》的文章,将“大工山”与戴汇(地名)相附会,欲将“大工山”写做“戴工山”。
这里之所以叫“大工山”,是因为地方比较大;因为铜矿,历来有许多人在这里做工。
其实,“大工山”的写法并没有错,它的读音则是“戴工山”。有的人由于对“大”的多音读法没有了解,竟想到了用“戴”来代替”大”。
这里的“大”字,是应该读“戴”音的,与人们称呼医生为“大夫”(代夫)是一个道理。我们当地人的口语,常常将“大”字读作“戴”音。如大门,口语称“代门”、大麦称“代麦”、大粪称“代粪”等等,如今农村里的老人还是这样说。
现在大工山的写法是不错的,读音则是“戴工山”。这个“大”虽然应该读“戴”,但它的意思仍然是大。如果用了“戴”,意思就变了,因此写成“戴工山”是错误的。
三、关于“黛湖滩”。黛湖滩在新林境内,历史悠久,名称有着变迁,但写错了的,现在才发现。
黛湖滩古时候叫“布袋湖”,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沿山的“山河埂”(1957年始建)建筑起来以后,流到湖中的水少了,加上水利设施渐渐完善,致使“湖”变成了“滩”。
黛湖本来是个面积很大的湖泊,成了滩以后,面积渐渐地缩小——四周略微高的地方都被开垦出了水稻田;周边的水系都被隔离开来,成了小型塘坝;如今,只剩下了“湖心”的地盘,仅仅是1600亩面积了。2014年,大滩所在地的平铺镇政府招商开发,开发商在这里营建起“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架设起了“太阳能”玻璃板,进行光伏发电;玻璃板下面养鱼,进行“渔光互补”的开创性经营。滩上最大的大土墩上“周瑜点将台”也创建起来,成了旅游景点。如今,荒滩変成了“宝地”,这便是“沧海成桑田”的历史变迁。
黛湖滩的名称在历史的长河里几度变更。最古老的名称叫“布袋湖”,是很形象的名称。因为这里是内地与外河接壤处,地势低洼,山上与上游的水到了这里像是装在“袋子”里了,什么袋子呢?布袋最普通,所以被叫做“布袋湖”。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口语简捷的原因,将个“布”字省略了,成了“袋湖”;再后来,人们根据湖是在群山的边上,而江南的山终年青翠,湖水映着青山,呈现着深绿的色彩情况,便写成了“黛湖”。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的变更。
可是,现在却有人将其写成了“岱湖”,甚至有的大幅广告牌也这样写。
其实,这个“岱”字,是大山的意思,而黛湖这里并没有特别大的山,这是湖“变成了”滩,并不是“大山”,因此,这个“岱”字,便有着“名不符实”的嫌疑。
四、关于“朱伏岭”的名称。朱伏岭是座不小的山,坐落在新林村西部。因为有个历史故事,才被叫做“朱伏岭”。
传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又称朱洪武。他在京城南京修筑了大城墙。城墙造好后,将太子朱标带着去参观。参观后,他问太子:“城墙造得好不好?”太子说:“城墙造得好虽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朱洪武听了,没有回言,仅买了一个橘子给他,叫他吃掉,接着就打发他回宫去。
朱洪武的原配夫人,马氏娘娘见儿子参观回来了,问道:“父皇带你出宫做什么去了?”太子说:“去看了城墙。父皇问我城墙造得好不好,我说,好虽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父皇了买个橘子叫我吃了,就叫我回来了。”
马氏娘娘听了,大惊失色。对儿子说:“我儿,你赶快出宫,逃命要紧!待你父皇回来,你就没命了——他问你的话,是想讨你口风的吉言;你应该说‘这是巩固千秋万代基业’之类的好话,怎么说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的话来?他买橘子给你吃,是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了。你赶快逃命去吧,逃得越远越好!”太子听了,也慌张起来,带了些银两做盘缠,骑了匹快马,只身出中华门往南逃来。
朱洪武回宫问太子何在?马氏娘娘说不知所以;朱洪武问太子身边的人,被告知:太子只身骑马出中华门去了。朱洪武立即发出一千御林军,往南门追赶,务必要把太子追回来。太子在前面跑,御林军在后面追。
由于当时五华山佛教名声遐迩,太子要到五华山出家做和尚。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任是犯了多么大的法,只要做了和尚,就不再追究了。在天黑的时候,太子逃到了繁昌县新林地界的一个大山头上躲了起来。追兵也到了离这里仅一公里多路的大山头上驻扎了下来。
第二天,太子放弃了马匹,徒步向五华山而来,御林军穷追不舍。太子眼见得跑不了啦,途中,在马头街南头的一座桥下躲避了起来。这一千御林军从桥上经过,前面不见了太子,派人到桥下观看,却没有看到太子,便耀武扬威地向五华山寺庙而来。
五华山当家长老见来了这么许多官兵,以为庙里哪位和尚犯了国法,官兵前来围剿庙堂了。为了保全众和尚的生命,他立刻解散了和尚,焚烧了庙堂。御林军赶到五华山庙前,见到的只是一片灰烬,没有找到太子,只好无功而返。
太子到了五华山做了和尚后,利用自己的声威,又让五华山繁荣起来……
后来,人们把太子曾经躲藏的山头,叫做“朱伏岭”;将御林军曾经驻扎过的山头叫做“千军岭”,将太子曾经藏身的小桥叫做“隐龙桥”,旁边的小山叫做“撵子山”,五华山寺庙旁还有太子坟……
由于太子朱标的出逃(当时明朝记载说朱标病死,其实是为了“掩人耳目”的说法),接朱洪武班的是他孙子朱允纹,这在朱洪武来说,实在是“事不由己”的事。
这些虽然只是传说,然而,却说得“眉目清楚”,不能说是虚构。而现在却有人将“朱伏岭”,写成了“诸侯岭”,又说不出为什么叫“诸侯岭”的原因。因此,将“朱伏岭”写成“诸侯岭”,应该也是错误的。
历史久远,世事繁杂;地名之多,却多有来历。仔细考究,是研究当地历史的方法,也是还原历史真面貌的手段。当然,除了上面所说的这几处以外,还会有许多类似的问题,需要我们仔细的去挖掘研究。只有这样,才会避免“不伦不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