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浮生略记> 章节目录> 黛湖滩

选择阅读主题:

黛湖滩

作者:河杨 | 发布时间 | 2021-03-29 | 字数:1852

黛湖滩

黛湖滩在我的村北两华里,是我少年时代天天去的地方。主要是去那里放牧耕牛,或者去刈割牛吃的草;早春的时候,也常常去“打青草”以做绿肥。放牧耕牛的时候,总是凌晨三点去,七点前归来。“刈割牛草”或者“打青草”时,那将是“全天候”的事情了。因此,对于黛湖滩我很熟悉,说起来也觉得很亲切。

黛湖滩古时候叫“布袋湖”,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沿山的“山河埂”(1957年始建)建筑起来以后,流到湖中的水少了,加上水利设施渐渐完善,致使“湖”变成了“滩”。

黛湖本来是个面积很大的湖泊,成了滩以后,面积渐渐地缩小——四周略微高点的地方都被开垦出了水稻田;周边的水系都被隔离开来,成了小型塘坝;如今,只剩下了“湖心”的地盘,仅仅是1600亩面积。2014年,大滩所在地的平铺镇政府招商开发,开发商在这里营建起“渔光互补光伏电站”○1,架设起了“太阳能”玻璃板,进行光伏发电;玻璃板下面养鱼,进行“渔光互补”的开创性经营。滩上最大的大土墩上“周瑜点将台”也创建起来,成了旅游景点。如今,荒滩変成了“宝地”,这便是“沧海成桑田”的历史变迁。

黛湖滩的名称在历史的长河里几度变更。最古老名称叫“布袋湖”,是很形象的名称。因为这里是内地与外河接壤处,地势低洼,山上与上游的水到了这里像是装在“袋子”里了,什么袋子呢?布袋最普通,所以被叫做“布袋湖”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口语简捷的原因,将个“布”字省略了,成了“袋湖”;再后来,人们根据湖是在群山的边上,而江南的山终年都是青翠的,湖水映着青山,呈现着深绿的色彩情况,便写成了“黛湖”。这些都是时间的推移,“顺其自然”的变更。可是,现在却有人将其写成了“岱湖”。而这个“岱”字,是大山的意思,这里并没有特别大的山,而且这是湖“变成了”滩,并不是“大山”,因此,这个“岱”字,便有着“名不符实”的嫌疑了。

黛湖成“黛湖滩”以后,便成了周边农民们牧牛、取草的地方。早年,还有满滩的莲藕和丰富的鱼虾。学大寨时期,当地的公社大张旗鼓地将荒滩开垦成水稻田,因此成立了“黛湖农场”,农场的场部就建在滩上高高的“土墩”上。开放后,公社农场撤销了,已经开垦的稻田,让志愿者“承包”着。由于地势低洼,难以经营,有的地方又改成了渔业。

黛湖是广袤圩区的一部分,距离长江仅约二十公里。原始的河流、水网(没有人工堤坝)四通八达,只要有一条小船,就可以很方便的通行在水网区。由于地处隐蔽,地形优良,三国时期是东吴的地盘,东吴便选择在这里屯兵、练兵,所训练的军队,居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练兵的“点将台”就设在黛湖滩的大土墩上。

这个大土墩约有五亩地面积,高出四周好几米,当地人叫它是“船墩”。南边和东边是很深的水潭,说明这“船墩”是人工建筑起来的。因为土墩比较高,不会被洪水淹没,深潭可以停靠较大的船只。东吴屯兵时,周瑜则常常在这里召集他的部下议论军情,所以叫做“周瑜点将台”。由于年代久远,农场建立前,只是一座“荒土包”。但是由于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今的开发商将其开发成旅游景点,彰显了黛湖的历史胜迹。

关于三国东吴屯兵,本人写了一篇《三国东吴屯兵的地方》○2的文章,发表于2007年1月22日的“大江晚报”B10版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另行参阅。

2018年4月20日星期六,我与邻友汪学友到许镇,途中特别去了“周瑜点将台”景点。

我们到了那里,是上午八点钟。我记忆中的“农场房子”早就被拆掉了,原址建成了相当气派的“东吴屯兵点将台”的景点。虽然说还没有全部完工,仍在建设中,却已经具有一组“相关景点”了。土墩的高台上,原来是农场办公处和大礼堂,现在被扒平了不少。建有牌楼、碑文、地文、亭子和周瑜塑像,东首比较低矮的平地上,原来是农场的生活住房,现在建成了一条走廊和北边的一处厕所。这些景点规模虽然不大,却已经有些意义,给游客说明着曾经的历史。

荒滩上建景点,而且还是很古老、意义丰富的景点,令我有些振奋。于是,我在那里用手机拍摄了一组图片,意欲常常观看,以浏览荒滩与景点的今昔。

如今社会繁荣,农村也有着今非昔比的景象。“东吴屯兵的地方”规模宏大,许多地方具有景点意义。现在黄盖的安葬处南陵县“黄墓渡”,也建起了以黄盖为主题的景点,与“周瑜点将台”只是相距两三公里。如果还能够将附近比较重要的地方都建设成景点,使之成为配套旅游区,将是极具历史意义的。

要是能够将这方面的景点配套起来,便可以给游人以无限的遐想,美轮美奂的“东吴练兵胜迹”的旅游区就更具旅游价值,更容易招徕天下游客。

河杨 说:

东吴当年屯兵的中心地点,就是黛湖滩。在滩的周围,有着许多名胜,如今还隐约展示着周瑜练兵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