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仓颉造字
想起了仓颉造字
从前私塾老师的教材中有这样两句话:“仓颉造字,蔡伦造纸”。我们在历史资料中能够知道蔡伦造纸的详细情况,而对于仓颉造字的具体经过,却知道得非常渺茫。因此,仓颉造字还不能为人们真正了解。
远古的历史,多数只是口头传说。像“有巢氏”筑巢而居、“燧人氏”钻木取火,其实都是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人们在生活中取得的具体成果。这里说的“燧人氏”“有巢氏”,指的是那个年代,并不是某一个人。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仅是口头传说,人们的印象只能是朦胧与依稀。可是,我们应该明白,远古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口头传说,或者是文字记载,只要有片言只语,都应该是十分宝贵的。后人根据它的内容,设身处地的思考,去伪存真的分析,是可以得到具体历史真相的。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生活规律进行着长时间的探索,有许多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著名的是伏羲。伏羲发现乌龟壳上的图像很有意义,耗费了巨大精力进行研究,创立了“伏羲八卦”。后人称之为“河图洛书”。伏羲研究的这些图像,可以说,是中华最早的“文字”。这些图像,道理深奥,意义无穷,历代研究的人络绎不绝,形成了“文王八卦”。这便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产生的曙光。
仓颉应该是有文字之前的人物。从洪荒的远古到仓颉生活的时代,已经有着漫长的岁月。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不停地与大自然周旋,总在研究探索它的规律与发展趋势。人们在探索自然的实践中,积累着无数的实践经验,但因为时间不断的推移,常常会遗忘掉。为了能够将比较好的生活经验记取下来,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可是,绳子上的结打得太多了,时间久远后,还是弄不清楚,好的生活经验,总是没有好的办法保存下来。
仓颉是黄帝轩辕的仓库保管。黄帝的仓库,想来库容很大,物资也多,仓颉为了使仓库里的物资保管得条理清晰,便于索取,自然想到要给进库的物资进行登记。仓颉是个头脑灵敏的人,他见绳子打结记不了许多复杂物资的名称和数量,就试着用木炭在板片上用画图的方法把需要记录的内容“画”出来。于是,各种物资都有了图形和数量。而这些图形,都是物资的象形,许多名称“画”法很是繁琐,但是总算有了记录。后来人们称这些图形是“象形文字”。
由于日常生活纷繁复杂,而记录的图形必须清晰明了,否者会产生歧义。因此每个图形只能表示一种意思,还要始终一致,才不会使它的意义混淆。实践中,仓颉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一个图形表示一件事或物的符号初次形成了。
可是,因此却出现了许多符号。这些符号能叫什么呢?因为在此以前,还没有“文字”这个词,仓颉创造图形的目的,是为了记录要记的事,这些图形又不能笼统地称为“记”或“志”,必须要有个专门称呼。为了区别志与记的意义,他便称这些图形为“字”,还因为是“画上”的,所以称为“文”,于是形成了“文字”一词。
仓颉用图形记事的方法,比结绳记事进步多了。因此,大家都仿效他。为了使每一个符号表示某一个意思,并且能够清晰明白,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才可以使大家都能认可。于是,人们便向仓颉请教。这样,仓颉便成了汉字的第一位传授者。继而,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进行着模仿,加上合理的创造,若干年后,中国社会上的“字”便形成了。“仓颉造字”的传说,也因此流传下来。
社会是在进步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语言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将复杂的语言能够用文字记录下来,仅靠“图形”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在以“形”造字的前提下,又出现了“以声造字”和“以意造字”等多种造字方法,使汉字随着语言的丰富也丰富起来。这样,错综复杂的汉语,终于有了应有尽有的恰当文字。当然,这是在仓颉的后人们不断丰富充实后才具有的成果。
仓颉“画图为字”,字形是很复杂而繁琐的。后来,在人们都有了用字记事、叙义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对图形文字有了具体的认可后,逐渐对汉字进行着改进。最先出现的是将图形改成了“大篆”。虽然进步不小,但仍然繁杂。到了秦始皇时,出现了“小篆”,比大篆进步了许多,然而还是比较难写。于是,隶书、楷书出来了。这样,文字基本上脱离了画图,而且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方便使用。这些进步,都是在人们都认可了原来的汉字(图形)以后才逐渐做到的。到了南宋,雕版印刷开始普及,精美的印刷体的字出现了。现在通用的印刷体文字,还叫“宋体”。共和国建立后,对汉字进行了简化,使汉字更加方便好用了。
汉字由于是“形声义”的创意,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着表达准确的特点,因此,具有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优点(包括英语)。汉字经历了这么长的历程,才形成了我们今天通行的、方便使用的、表达简洁而且准确的文字。中华人民正是因为有了优良的汉字,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中,总是处在文明的前沿。为了说明汉字的优越性,我特别寻找了一节资料,附在后面,供读者参考。
当时,仓颉造字,只是为了记录身边的要事。他根本没有想到,后来的汉字竟然发展到了“万能”的地步:“万事书中出”,说明了汉字的非凡作用。可是,是谁首先创造了汉字,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四个字——“仓颉造字”。更详细一点的情况,则只能根据历史的进程进行联想了。
我写了这么一点关于仓颉造字的遐想,是要将汉字的历史了解一下。当然,这样的资料历史上很多,我说的只是个人的体会。写在这里,是想引起朋友们议论,大约也可以算是一件趣事。
2021年3月20日星期六再写
【附录】
下面是网络文章,说明了。来源:微信,作者:平局——
文明存续的基础是什么,是语言。我们这些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是因为和几千年前一样,我们说着同样的话,用着同样的文字;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在博物馆里读懂几千年前古人们留下的碑文和只言片语。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产业和商品走向了全世界,但我们却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那我们还是中国人吗?别说这个事不重要,这个事很重要。当世界都学会了英文,当中文不再扩张,其结果就是中华文明的彻底消亡。文字是文明的最底层载体,文字不存,文明焉附?
诚然,从现在来看我们要更多推广中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别人不习惯、别人不接受、别人没兴趣。但是,但是!但是我们岂能无耻到因为外国人暂时学习中文的兴趣不大就反过来强迫我们自己人放弃中文去全面学习英文??外事外行,内压内行?做人能这样无耻吗?英语难道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英语难道就是从一开始就被全世界人民自愿学习的?英语其实是很低效的语言,实用性这么差,然后还被广泛使用,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人家英国人用上百年的时间拼命坚持推广和扩张形成的结果。人家为了推广英语,打过很多战、征服过很多民族、下达过很多强制性法律,甚至在别人的领土上进行对反对学习英语的示威人群进行过屠杀和镇压。
英国不惜背上刽子手骂名也要推行的东西,今天我们居然上赶着要把它变成主课中的主课、并计划借助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去帮着英国进行全球推广!我可谢谢您呐,您还是闭嘴吧!人怎么可以给自己这种上赶着帮着别人推广人家语言的行为找各种牵强附会又自觉堂而皇之的理由,这不是愚蠢、龌蹉和懦弱又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中文逻辑性强,学习应用比较简单,普通人只需要掌握800个中国字就可以完成基本的学习、应用和阅读,而英语呢?一个事物就得对应一个全新的单词,就仅仅是日常生活就需要背诵上万个单词,而在面对各种学科和新鲜事物的时候你还得重新查字典背单词,英语词典你的单词已经更新到了40多万个,如此低劣低效的语言,耽误了多少人?
比如中国人只需要学会,牛、猪、狗、羊+毛、血、肉、皮就可以自动组词。牛毛、牛血、牛肉、牛皮;猪毛、猪血、猪肉、猪皮;狗毛、狗血、狗肉、狗皮;羊毛、羊血、羊肉、羊皮… 只需要8个字就可以一通百通,无限组成,鸡鸭鱼鳄象鹅全都自动套用即可。而英语呢?毫无逻辑,你需要单独独立背诵以下这些词汇,必须死记硬背,因为它没有逻辑。牛毛叫Cattle hair, 但狗毛却不叫dog hair 叫dog hairs ,而羊毛又不叫sheep hairs却叫wool…,我勒个去!这些词之间毫无逻辑关联,一团乱麻,完全是古代文艺的残次品。
只是常见动物和器官组合就有几千上万种全新的英语词汇,这还不算成千上万的植物和昆虫,背都背死你!但中文,就没有这个麻烦。所以,在国外要想读懂四大名著和大部头书籍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大多数都是只会日常用语的现代半文盲。不像中国人,初中生读全是新鲜概念的《三体》都毫无问题,阅读起来十分便利简洁。不客气的说,英语这种落后的石器时代语言,已经到了耽误人类文明整体进步的程度,是早应该被淘汰的文化落后产能。
更重要的是:在未来世界,随着智能软件和5G网络的发展,英语翻译和语音实时翻译不是问题,我们即便不学习英语,讯飞或京东的翻译软件也可以像“实时传音”一样享受AI翻译的快乐,笔者在国外的时候就经常用AI翻译器,聊天对话、商务谈判都很轻松,应付自如,谈笑风生。并且,我们仅仅是把英语改成外语,然后变成普通学科而已,又不是不让你学,如果你真想学,想要学,觉得学了有用,那你学就行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