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红尘梦> 章节目录> 酒“烈士”的风光

选择阅读主题:

酒“烈士”的风光

作者:河杨 | 发布时间 | 2021-01-17 | 字数:4194

酒“烈士”的风光

自从远古的仪狄酿出酒来后,关于酒文化,即酒的故事,真正是铺山塞海,说也说不完。我这里只说一个因酒而死,被人们喷为“酒烈士”的故事。

酒烈士名叫曾十草。因为出身贫寒,为新政权所器重,当上了干部,于是有了优越的地位,才成为“酒烈士”的。

曾十草的原籍是湖北孝感。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激活这里“战争后没有人口”的土地,采取了“插锹为业,谁占谁有”的政策,他的祖父于是来到此地发展,很快便成了财主。他父辈五人,曾十草的父亲排行第五,人们习惯称他为“曾老五”。由于家庭条件优越,曾老五从小娇生惯养,成年后,不学无术,却有“公子哥儿”的气派,每天的事务,只是与他类似的人在镇上“吃喝赌钱”,被人们称为“小开”。所谓“小开”?就是吃得开、玩得开,还能花得开的简称,但是并不涉及政权与民生的大事,所以只是“小开”。

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到了曾老五成亲后,他们兄弟五人便分家了。曾老五虽然也分到了田地和房产,可是因为赌博,不几年便输得精光,到曾十草出世的时候,这位“小开”已经成了村上最穷的“光蛋”。

曾十草因为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十,他的父亲将他叫做“十草”,意思是希望这孩子会像野草一样,不用栽培,便自然兴旺。曾十草三岁那年,他父亲曾老五暴病身亡,时年二十九岁。曾十草姊弟两人,他母亲曾董氏,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便将他五岁的姐姐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只带着十草生活。

解放的那一年,曾十草十六岁,正好是“男长十六当家汉”的年龄。因为他有五个父辈,堂兄弟也多,堂兄弟们总是开导他好生做人,别老是穷困潦倒,破罐子破摔,让人看不起。

令堂兄弟们想不到的是,解放后,越是穷人,越是能够居于社会上位,真的是“鸡毛飞上天,鸟窝出凤凰”。在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时,他的堂兄弟们,成分最低的是中农,其中一个是地主,两个是富农,还有几个都是富裕中农。因为曾十草是村上典型的贫困户,被划成了“贫雇农”的成份。

于是,土改工作队便动员曾十草参加“革命”。什么是革命,曾十草其实并不了解,但是他知道,只要是参加了,就能跟工作队们一起开会,进行活动,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头上的人”。于是,曾十草便天天与工作队在一起,名称是民兵,并且还有长枪,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很威风。他的堂兄弟们却有的被法办,有的被管制,只有他在社会上很风光地活动,因此堂兄弟们对他都刮目相看。

土改结束后,他被留在村农会里做了委员,之后一直在村的组织里做人。后来,农会虽然几度改名,但都是村一级政权,他都是其中之一的成员。

在成立初级社时,区政府的杨区长经常来村里查看工作,觉得曾十草年轻听话,很喜欢他,常常到他家里看看。他的母亲曾董氏见了,便叫曾十草称杨区长为“干爹”。杨区长倒没有怎么认真,可是曾十草却十分认真起来,每在公共场合谈话时,凡是涉及到杨区长,总是“我干爹”,与杨区长俨然成了干亲。。

大凡世上人,多数是属草的,而且是“墙头上的草”,风向什么方向吹,便向什么方向倒。曾十草这样的运作,致使人们对他的认识有了根本改变,以为他已经不再是一文不名的穷“十草”,而是有了好靠山,于是,他的举手投足,也就成了权威性的行为。不久,他被任命为村“副主任”了,而且,这个村长期没有“正主任”,一直是“以副代正”。这样,更增加了他在村民中的“份量”。从此后,曾主任的名称代替了曾十草的真名。

曾主任没有文化,几乎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规矩,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笔画写得挤在一起,一马黑,叫人看不出模样来,提议他写好一点,他总是说,我这样写就是很好。签字嘛,就要签得有特色,这就是我的特色!

他开起会来,高声大语,传达会议精神,只是两句三句话的正题,好比是文章的标题,如果向他了解详细内容,他就说“我不认识字,说不清楚,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而后便是东拉葫芦西扯藤地海侃一气。好在村部干部们都知道他的情况,重要会议,便另外派人去领会精神,以便回来传达贯彻。

村部历来都有食堂,主要是解决工作人员的就餐问题。初期,只是很简单的“工作餐”;随着条件的改善,有了喝酒的惯例,而且渐渐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

大跃进结束后,人们生活普遍困难,要想吃顿饱饭很不容易。当干部的虽然好一点,但是要想吃好的,或者还有酒喝,也是不容易的事。

然而,曾主任为了吃饱吃好,居然施行着“千方百计”。只要哪里做什么事,有好一点吃的,有酒喝,无论如何都要赶到。哪怕人家老了人,他也会寻理由去吃喝。人家来了重要客人,他总要“热情”地去相陪;甚至哪家宰了鸡,只要让他知道了,便总要在恰当的时候赶到。因为他是主任,人们弄点吃的,虽然非常艰难,但是,在快吃的时候见到了他,也是不好推却,只好相“请”。时间长了,人们便送了他一个绰号:“铲吃主任”。

当时政治运动频繁,然而,曾主任有他自己的“世界观”,他的口头禅是:“共产党政策虽然厉害,动不动就会倒霉,但是没有‘破肚子政策’,吃到了肚子里的,就是自己的了。”于是,他“铲吃瞟喝”的行为一直是“我行我素”。

到了文化大革命村政权“大联合”以后,干部们喝酒几乎成了常规。喝酒时常常是相互竞赛,“力争第一,不甘下风”。曾主任酒量很大,每每都是半斤八两,不是经常“练酒”的人,一般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人们都知道他是“酒英雄”。

曾主任知道自己不识字,没有应该有的工作水平,生怕自己的位子会被别人夺走,在新人寻求政治进步方面,竭力“把关”。长期以来,这个村里稍微有点工作能力的人,都没有“涉政”的可能。十年中,仅仅发展了两名党员,还都是智力倾向障碍的人。因此这个村各方面工作都是死气沉沉,而曾主任们的官位却是越坐越稳——上层掌握干部任免大权的人总是说:“这个村缺乏领导人才”。

曾主任在广庭大众场合,谈起政治经验时,总是公然地说:“不怕你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不让你进‘铁门槛’,你就是枉然。”他用这样的语言,显示自己的权威。所谓的“铁门槛”,就是加入共产党的组织。于是,一些求“进步”的人,只能是眼巴巴地叹息,而他当官的运势,竟一直处在“唯我独尊”的位置。

文化大革命后期,社会上“开后门”的风气盛行,流传着“上等人送上门,中等人开后门,下等人摸不到门”的说法。普通农民这时候想做点什么,也必须“开后门”。农民们想找村干部们做的事,主要是孩子当兵、申请政府照顾、争取政治前途等,必须要有村干部们的“关照”。此外,偶然的邻里矛盾闹得棘手时,想解决好的话,也得先请村干部们喝酒。加上村部经常召开各种会议,也都要喝酒。因此,曾主任喝酒,有时候还真的是应接不暇。这样,曾主任,还包括村里别的干部们,真个是“胸面口挂抹布——吃得开(揩)”了。

曾主任他们长期以酒为乐,因此常常终日醉醺醺的样子,说起话来神经质腔调,即兴的言语,慷慨激扬,言不由衷。人们知道,曾主任所说的话,多是胡头大话,所表的态,基本不能算数。但是,为了自己的事情能够有个比较如意的结果,除了寻求他们,还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

比如当兵,本来是公民的义务,是国家需要花费精力着重动员的工作。可是,国家把人口分成了“农业、非农业”两大类,农业人口必须是永远做农民,就算是读书,升学考试时,也要比非农业人口分数高出许多,因此,农民子女读书的出路,基本被堵死。只有当兵,在部队做得好,还可能“跳出农门”。就算“跳”不出去,退伍回乡来,也很容易在地方上捞个理想的事做。因此,一般的人家,只要想给孩子找条出路,都只好走当兵这条路。

然而,当兵必须要过“政审”关,这政审,就是由村干部们决定。又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愿望,每到征兵的时候,便出现“竞争”的情况。谁将曾主任他们侍弄好了,谁的当兵把握就会大一些。所以,要想当兵的人家,都必须先请村干部喝酒。试想,大家都这样做,如果你真想给孩子谋个出路,想让孩子去当兵能有个比较好的前途,你敢不请吗?

如此这般,曾主任他们一年到头酒是喝不掉的,常常是东家刚请过,西家又来请。而且,他们从不“偏向”,一直都是“只要是请了,每请必到”,基本上做到了“不失偏颇”。用他的话说,这样做,是为了“一碗水端平”。

尽管这样,在毛主席逝世后,曾主任还是被“淘汰”了。他的位置,由乡政府动员,让贤给了一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由于是“让贤”,他虽然不是干部了,还常常被村部“请着”去负责某项工作。

开革开放后的一九八二年秋天,圩堤上改造大斗门。曾主任被请去做负责人。工程比较大,为了赶工期,工地为干部和技术工人开办了食堂。这位“铲吃主任”以领导工程为名,名正言顺地天天与管理层的干部们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便在工地上手舞足蹈,常常引得劳动的人们轰然大笑,而“铲吃主任”却说:“人是英雄酒是胆,酒后干劲更加高。”

在一个晚餐上,他因为中午已经喝得太多,晚上席间又不肯示弱,被醉得失去了知觉。人们吃过喝过后都回自己的家了,曾主任却走不了。食堂炊事员知道他是老醉酒的人,自己也急着回家去,就将吃饭的桌子抹干净,将两张桌子并在一起,拿了几件工人们丢下的“工作服”垫在桌子上,将曾主任扶到上面睡了,还拿工作服给他盖上,锁上食堂小棚的门,自己也回家去了。

第二天早上,第一个来上工的老杭到食堂小棚里拿自己的工具和工作服。见大餐桌上睡着一个人,身上盖着许多工作服,他便在其中找自己的。这一看,发现这睡着的人竟然是曾主任,而且身体硬邦邦的,完全没有了生命体征,这一年他四十九岁。

工地上的人们听说曾主任死了,都说曾主任真有福气,一天到晚以酒为乐,昨天晚上是“酒老爷”陪伴他去理想天国了,真不亏他一生的抱负。只是,将我们的工作服都做了他升天的附属品,我们只好另换新的工作服了!

可是,工程负责人知道他曾家人多,生怕会来找麻烦,竟公然说,曾主任是在工地上死的,我们给他报个烈士吧。于是将他的材料上报到了政府,政府在核实时,发现他主要是因为喝酒过量而死亡的,算不得烈士。

消息传到了农民群里,有诙谐的人品评他说:“曾主任虽然不能算是政府的烈士,但是做个酒烈士,还是名副其实的”。于是,曾十草、“酒烈士”,在人们笑谈中成了主要资料。此后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只要说起“酒烈士”,就知道指的是曾十草。

曾十草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共产党解放了他,让他当上了干部,他自以为是,从不检点自己行为,而且利用自己所处的地位,渐渐地成为了铲吃瞟喝的人,最后居然因为喝酒殒了命。他死后,得到了一个“酒烈士”的诨号,大约也算增添了他喝酒的“风光”,然而,却也给世人留下了颇具讽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