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一零四五章 文殊再度顺治帝 顺治欲修独觉佛

作者:翩然一鹤 | 发布时间 | 2020-07-28 | 字数:5077

顺治经文殊菩萨一番点化,豁然开朗,当下就明心见性了!

顺治笑问:“菩萨,这就是佛经讲的‘三际托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文殊菩萨喜道:“灵珠子果然聪明,人类投生是为什么?就是我们一念的贪爱过来的,才感得这样一个业报的身体。由这个生就有苦,生老病死就一起来了,十二因缘的三世轮回,一个一个的就接连不断了。爱欲是生死流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断爱欲。怎么断?就要有般若智慧的宝剑。

所以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观察淫欲如火坑,这样斩断了生死的源头,自然就可以出离爱欲海的苦。

真正修佛的人,要过‘财色食名睡’五关,睡是五关中最后一关,只有前面几关都通过了,才能通过这个关。这关看似简单,却集前四关之大成。过了这关才是个真修行人,才可以做到二六时中精进(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才是真正的有了入头处,走在修行道上。念佛才可以一日至七日,一向专念,不间断,乃至漏尽解脱,修行有成。”

顺治听了,恭恭敬敬地问“请菩萨开示,修行人该如何睡觉?”

文殊菩萨说:“第一是睡眠的姿势,应用吉祥卧,也就是右侧卧。左手放在身体左侧,右手枕头而卧。下面可以垫高的枕头,头部抬高,容易保持清醒。这样不会昏沉,睡觉不会太深。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保持正念。睡醒后,精力充沛。这个姿势不会压迫到心脏和胃部,身心舒畅。而且,把容易起烦恼和欲望的右脉压住,让人容易保持正念。

第二是养气:右侧卧,腿部弯曲,全身成弓形,气息自然的会聚在丹田。保持正念,不妄想,尤其不起淫欲。而且,精关牢固,精气不遗漏。如此自然气聚丹田,炼精化气。

第三是时间:睡眠时间只要两个时辰就足够了。从子时到寅时,这段时间是睡眠和休息最重要的时间,也是一天中阴气最盛的时间。其实,真正的深度睡眠时间只有这两个时辰。到了寅时,保持正念,调息系念,随息念佛,心念心听,然后就可以起床用功了。

凡夫睡觉,一半是休息,一半是淫欲。或者行房,或者手淫,甚至梦淫。精气遗漏,精神散乱,昏昏沉沉,胡思乱梦。没有禅定的根基。醒后,全身沉重酸痛。

行者睡觉,一半是休息,一半是精进。断淫,精气不漏,炼精化气,凝神静气。调息系念,保持正念,一向专念。无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行有行的禅定,立有立的禅定,坐有做的禅定,睡有睡的禅定。静行,静立,静坐,静卧,都是禅定。六时精进,一心系念,从不间断。“

顺治听了,一一牢记在心,想了半天,恭恭敬敬地问文殊菩萨:“菩萨,弟子听说走净土法门最容易成佛,是么?”

文殊菩萨答道:“确有此事,西方极乐净土,是伟大的过去佛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多劫的苦修形成的,修行者若能往生极乐净土,都是莲花化生,在这娑婆世界一断气,就被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接引到极乐净土,在那里有无数的佛菩萨说法,很容易成佛!但往生极乐净土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消业往生,在人世间的所有恶业都消除了,无债一身轻,去了极乐净土很快便成佛,但这样极难,只有极少数大修行者做到。绝大多数往生的,是带业往生,多生的业报、习气没有完全断,去了极乐净土也停留不住,只是去看一下,坚定成佛的信心,还须入六道轮回受报,欠金钱的还金钱,欠命债的还命债,欠情债的还情债。

我说一件往事给你听,在净土宗大师善导大师之前,隋唐很多高僧各自站在自宗的立场上理解净土法门,他们不约而同的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容易的,需要种种凡夫难以企及的条件。当时整个时代,大部分修行人多被这种自力思想所蒙蔽,普遍不知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随着善导大师建立了净土宗,且以汹涌磅礴之势将净土法门弘扬开来,净土法门逐渐恢复了‘易行’、‘易行’的本来面目。但毕竟历史积重难返,在这个过程之中,大师的迥异于诸师的讲法也遭到了很多高僧的质疑与反对。

有一次,在长安城的一个寺院里,善导大师和一个金刚法师依理论判念佛功德的胜劣,对方坚执已见,认为只靠念一句名号不能往生西方。

善导大师观其根性,不以特别手段折服,他是不会信服,于是当即在座上庄严发愿道:‘依照佛经,世尊所说之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门,善恶众生但能上到一辈子地念佛,下到七天、一天,乃至十念、一念地念佛,必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如果这是真实不虚的,佛没有打妄语欺诳众生的话,那么请佛令殿堂里的两尊佛像放出光明,为我证明;如果这个法门是虚妄的,众生念佛不生净土,佛打妄语欺诳众生的话,那请佛叫我善导从此高座之下,直接堕入阿鼻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离!’

大师说完,将手中的如意杖指向堂中佛像,佛像顿时大放光明!

金刚法师目睹此景,惊得慌从高坐上跌落下来,匍匐于地,惭愧的向大师谢罪。自此金刚法师臣服于大师净土之教,专修净宗念佛法门。”

顺治欢喜地问道:“菩萨,弟子一心转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就可以了?”

文殊菩萨摇摇头说:“凡人是可以,而你是个大根器的人,慧根深厚,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

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而达到涅槃妙境的资粮,渐次修行,有三十七种,谓之‘三十七道品’,又谓之‘三十七分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处’你之前已经学过了。初学行人,入道之初,修五种观想法,可使妄心停止。

一、不净观:观世间一切之不净,以止自己贪欲之心。

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众生,尽是可怜之相,以止自己瞋恚之心。

三、因缘观: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即六根),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十二因缘。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相续之苦,以止自己愚痴之心。

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观照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乃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之十八种境界,以止自己之我见。

五、数息观:修时观计呼吸的次数,以止自己散乱之心。

以上谓之‘五停心观’,修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依五停心观,以止行人之散乱心,是为现法乐住,入‘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能观见一切事理。

第二、四正勤: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谓之‘四正勤’,因勤精进之故,能断懈怠,所以又叫‘四正断’。如此行之,对于策进‘身、语、意’三业清净,此为最胜之法,故又名为‘四正胜’,修行之人,以意中决定,而断然行之,故又名为‘四意断’。

第三、四如意足:四正勤中修证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势必弱小,今得以四种之定以摄心,则使定慧均等,行者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所谓如意者,乃如意而得也,此为六神通之身如意通,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又,足者是有所依的意思,如人之身体,依两脚而直立,行者可以依之而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等六通之如意,乃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比喻定为足。又,神者乃灵妙之德,此德为能生灵妙德之所依,故名为足。

其他法门,普贤菩萨送你的经书中都有,就不一一讲解了。

色食睡是一体,凡夫不戒淫,不断淫,所以无法修禅定,其他的一切修行都无份。而你独钟情于董小宛,却不好色,这是你的一大优点,对修佛大为有益!

此外凡夫修佛,还须放生,积累大量的福报,你多生多世做人,都是大忠大智的人,利益无数苍生,积累的功德不可胜数,这一条你已经做到了。成佛无非是福德和智慧的积累,尤其是智慧的成就!所以你此次去五台山修行,必定成佛,我特地来接引你......”

顺治喜道:“多谢菩萨接引!敢问弟子能够成个什么佛?”

文殊菩萨沉吟道:“依你多生多世的修为,应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和释迦牟尼佛平等的佛!但我倒是劝你,暂缓成佛!”

顺治惊问:“这是为何,菩萨?”

文殊菩萨郑重地说:“成佛也是为了饶益众生,不是贪图自己入定享受的。所以佛经说,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成了佛,也要主动入世投胎,度化有缘众生。与其成佛,去他方世界度化众生,不如先成个独觉佛,再来人间转世,度化与你有缘的众生。”

顺治惊诧地问:“那么我还是要受轮回之苦,做个凡人?”

文殊菩萨回答:“独觉佛也就是大阿罗汉,为已觉悟证道的有情大圣或觉悟有情众生的圣者,也算是品位很高的菩萨!菩萨不为一己解脱而修持,而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获得一切智而修持。菩萨信解广大,志趣广大,智慧广大,慈悲广大,救度众生之行广大,回向广大,神力广大,造访广大,见闻广大,身口意业广大。于无量劫,精进积集一切善法,一切智法,为一切智、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以菩萨行无边,菩萨智慧无边,菩萨力用无边,以无数、无量、无边因缘,乃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尽未来际,利益解脱无量众生。

不过独觉佛入世投胎,和凡人死后转世、因业力不同去投胎,完全是两回事!凡人投胎是身不由己,由不得自己选择,而独觉佛入世投胎,是随着机缘的成熟,主动投胎,完全可以做到‘入胎不迷’,自己能够做得自己的主!你若决定要走这条路子,我劝你还是入胎迷掉,不然你背负着许多记忆投胎,岂不很累?而且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就会说话,谁家敢养活你?所以你要想清楚,是成个正等正觉的佛,暂住寂灭性海,还是先成个独觉佛,继续入世度脱众生,利国利民,等你和这个世界缘分尽了,再究竟成佛?”

顺治思忖了半天,毅然说:“我听菩萨的,就先成个独觉佛吧!敢问菩萨,下一步弟子该如何修炼?”

文殊菩萨赞许地点点头,笑道:“修佛最稳妥的法门,是‘禅净双修’。禅净双修,自宋时永明寿禅师提持以来,由来久矣。及禅门衰落后,用‘念佛是谁’的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如粟,于是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参话头。虽使二者合流,别创一格,参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

普贤菩萨送你的法本中,有《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以好好参修!

若念佛与参禅,无论提一句话头,或持一句佛号,但于一念过去,后念未起,此之中间,一觑觑定,即二者同途,了无差别。所谓前念已灭,灭不追往,后念未生,未生不引,当前一念,既前不著边,后不落际,当下即空!

历史上有记载,净土宗的慧持法师到四川以后,就到峨嵋山中修行,后来死在峨嵋了。可是到了七百年后的宋朝,峨嵋山下的乐山,有一天刮大风,一棵大树吹倒了,发现有个和尚在树洞里打坐。地方官赶紧向朝廷报告,当时皇帝是宋徽宗,会画画、写字,文学非常好。他一听有个和尚坐在树洞里头,指甲长得把身子都卷起来,胡子头发指甲还在长,就下命令送到京城河南开封。

那时掌管天下佛教的是喇嘛金总持,金总持用敲引磬引慧持法师出定,慧持法师一出定就问他的哥哥慧远法师在哪里?慧远是晋朝人,早在七百年前就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所以真修行的人,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但佛家不提倡长生不死,而是应该主动入世投胎,去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才是佛的胸怀!”

顺治听得满心欢喜,又问:“请菩萨开示,如何修禅?”

文殊菩萨说:“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你的修为,已到有觉有观这一步,再进一步是: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的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祥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精气神不外逸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的‘无火之谓炁’,渐渐地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之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这里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