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一零四四章 文吉再次讲佛法 顺治豁然悟本真

作者:翩然一鹤 | 发布时间 | 2020-07-27 | 字数:5062

文吉一溜烟地跑了,顺治怅然若失,心想此人必是个奇人,必定大有来历!

顺治决定就近找家客栈住上几日,希冀能再次遇到文吉,有许多疑问要当场请教。

当晚顺治让小二煮了一碗素面,吃完了洗漱一番,躺在床上,双盘打坐,拿出那本普贤菩萨送的《如何修证佛法》参研。

这本经书非常神奇,能够随着顺治的修行显现文字,顺治的修为到哪里,经书就现出相应的法门!

顺治净手焚香,恭恭敬敬地翻阅佛经,之前修习过的文字还在,又现出许多新字。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一须臾,包括无量大劫。无量大劫不离开现前一念;现前一念没超出无量大劫。能够静坐一须臾,这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没丝毫妄想,一念不生,万缘放下。这时候缩无量劫为一念,放一念为无量劫。若能静坐一须臾,或半个时辰,或叁、五个时辰,甚至七昼夜,还是静坐。这时候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种功德,比造恒河沙数七宝佛塔还大。

为何?因为建塔的功德是有形相,故终归断灭。若能达到无身心,无世界,这时自己的般若智慧现前。这种智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嗅之无味,但菩提觉性宛然存在。

若能须臾间,在很短的时间内,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本来佛性相应。本有佛性能照了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因为被无明遮盖,本有的太阳光(智慧)不现前,被乌云遮盖了,而天昏地暗,于是分辨不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认贼作子,颠倒妄想,故流浪生死,拔不出腿来。“

顺治看了满心欢喜,当即放下经书,空心静坐,不知不觉中入了定!

在客栈住了几天,云冈石窟都游玩遍了,也不见文吉的踪影。顺治只好结了账离开,往五台山而行。

途中听人说起,悬空寺是佛教圣地,顺治心里一动,问明了路径,也在大同周围,就骑马前去瞻仰。

悬空寺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因为整座寺院依山而筑,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因此得名。 悬空寺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顺治骑马到山脚下就仰望到悬空寺,分为“南楼”、“北楼”两部分,中间以“长线桥”相连。

整座建筑,紧贴峭壁,远望犹如嵌在峭壁里,蔚为奇观!

顺治把马匹寄存在山下,拾阶而上,游玩一番,对古人的智慧啧啧称奇!

悬空寺以半插入山石的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

殿楼的分布全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

尤其是连接“南楼”与“北楼”的“长线桥”,长约十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 !

顺治信步走上“长线桥”,细看之下却大吃一惊!“长线桥”的一段栏杆上,赫然躺着文吉,双手交叉垫在脑后,脚蹬栏杆,悠然自得!

顺治连忙上前,拱手为礼,说道:“文吉先生,这栏杆下面是悬崖,极其危险,还请先生下来说话。”

文吉笑道:“老朽世外之人,身无长物,乐天知命,何险之有?倒是公子,抛妻别子,一心成佛,却又不得其门而入, 如薪火交织,才是危险!”

顺治听出一身冷汗,再拜道:“请先生移步,在下有事请教。”

文吉哈哈大笑,“托”地一声跳下来,倚着栏杆说:“你有什么事,问吧。”

顺治再次施礼说:“前辈高人,上次承蒙指点大乘小乘佛教,在下还有不明白之处,请前辈赐教。“

文吉笑道:”佛学分成大乘与小乘,严格地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可以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乘,比声闻乘高一点的叫独觉乘,也叫缘觉乘。

像阿难、须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只能算是声闻乘,再高一点就是独觉佛,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独觉佛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是还是作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属于独觉乘,也叫做缘觉乘,仍属于小乘。

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含,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不过佛在世的时候,证得罗汉果的,出家人比较多。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罗汉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四果罗汉的证果,就是我们学佛的重点;学佛先不谈大乘,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来。

初果罗汉叫“须陀洹”,汉文的意思是预流果,断了五个见惑,但是,根本思惑还没有解脱,因为余习未断,所以要七还人间。余情是剩余下来的情感,断不了的,还是要七还人间才能了。如果七还人间时,不晓得再进修,还是会后退的。

修到了预流果的人,死后不到这个世界来了,而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辈子,比我们人间上长得多,天上的生命结束了再来做人,这一种人称为再来人。当然再来人不晓得是男人还是女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贵或者是穷苦,都不一定的,这个帐很难算。他们是来世间受报的,因为有些帐没有还,要来还帐,七还人间,生了死,死了生。所以,须陀洹果味的再来人间,就是还债,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够知道,就已经不是初果罗汉了,一下就超过去了。

佛说,怎么能够达到初果罗汉呢?佛在这里已经讲到功夫了,刚才是讲原则;所谓的入流,反而无所入。换言之,他证到空的境界,就是缘起不起了,缘起性空了,也就是证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

所以说他不入色,眼睛视而不见,一切人、形象、青山绿水看着都很好,都无所谓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结使就来,被好捉住了;初果罗汉不会被好境界捉走,此心归到平淡,没有事。不入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应无所住,这就是真的无所住。修养到在人世间作人、做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做了无量的功德,过了就过了,能够随时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这个境界,这才算接近初果罗汉。

到了二果“斯陀含”,是一还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来一点,死后再来一次世间,把所有的债务清了,可以到另外清净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暂时请假,还非究竟。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二果罗汉,只有一次回转人间,名义上讲再来一次,等于没有来。什么道理呢?有许多人生死到了,过去的业债已经完了,有时候来入胎一下,在胎儿阶段就流产了,就完了,这一生债算是还够了。这是真的啊!讲的很实在,听起来好像死无对证。有许多人跟父母的因缘很好,但是时间很短,缘也完了,他也不须要再来,你应该替他高兴,他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只不过欠你这么一点亲情之债。但是你也欠他眼泪啊!你也为他伤心哭这么一场,帐也完了,就可以了啦!这是二果斯陀含。

初果、二果罗汉死后不来,就暂时升天去了,升的不是色界天,而是欲界天。所谓欲界是指生命由男女情爱结合而延续的。不但人类如此,任何的生物都是由两性雌雄的关系而来,因为有爱有欲,所以称为欲界。欲界里的天人地位比我们高,譬如普通民间拜神拜仙啊,称所拜的神、仙是菩萨,这些都是欲界天天神的境界。初果罗汉死后往生,是上不了色界天的,只是升到欲界天而已;因为他只断了一部分的情,而且这个情是压下去的,欲的根未尽,所以仍在欲界天。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还果”,不回到人世间来了,直接从天上证四果入涅槃。佛经上说,他们涅槃的时候有几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梵行已立,我生已尽,清净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净境界的修行,已经建立得到了。所作已办,欠债还钱,债务都没有了。不受后有,不再来了。有些经典上用四个字形容,“长揖世间”,向人世间作个揖,大家再见,不再来了,这个叫不还果,三果罗汉。

要到四果阿罗汉的果位,才算在这个世间成就。阿罗汉是译音,阿是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无生,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心中之贼拔去了,此心永远清净光明,这是阿罗汉果。

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大劫,这个世界形成又毁,毁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则已,一出定怎么办?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脱,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还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声闻,向这个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说,真正四果的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法证到空。如果你还有空的境界,就落在边见了。如果说你是无边,则又落在见取见了,这都是见地不真。

《维摩经上》所讲,余习未断。维摩经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来,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就沾住了,落到大菩萨身上,沾不住就掉下来了。维摩居士说,一切大阿罗汉,八十八结使断了,但余习未断,剩余那个根根的一点习惯还没有断,这就叫余习末断。大阿罗汉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平常人!

这四个罗汉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三界的见思两惑叫做八十八结使,欲界里最多,像八十八个疙瘩,结在一起。能够修行解开一两个,那已经不得了了,脸上放光了,能够解开四五个,连头发都会发亮呢!所以真正讲修行,就是解开结使,转变自己心理的行为。心理行为转变了,进一步能够把智慧开发,断了思想上、见解上的偏见,才叫做解脱。学佛修行,不论大乘小乘,都是五个过程,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文吉演说了一番大小乘佛法,顺治听得如痴如醉,如梦初醒!忽然跪倒在地说:“多谢文殊菩萨接引!弟子顶礼!”

文吉笑着扶起顺治说:“顺治,你是怎么认出我的?”顺治也笑了,说:“菩萨曾经讲过,出来是远迎一位客人。而佛经有记载,文殊菩萨对于一心朝拜五台山的人,来迎一千里,走送八百里!加上菩萨把佛法讲得这么透彻,弟子自然悟出是文殊菩萨来接引弟子!”

文吉笑道:“灵珠子,你果然慧根深厚!但你要明白,佛说文殊菩萨,就不是文殊菩萨,故名文殊菩萨,懂?”

顺治茫然地说:“这似乎是《金刚经》上的说法,佛说菩萨,就不是菩萨,故而名为菩萨?”

文吉点点头,笑道:“此中的深意,你可明白?”顺治困惑地摇摇头说:“弟子愚钝,还望菩萨指教。”

文吉郑重地说:“就拿文殊菩萨来譬喻。文殊菩萨其实是为古佛,曾为七佛之师,别名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在佛教四大菩萨中智慧第一!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法王子与一生补处菩萨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佛的继任者,下一生就成佛了。但是文殊菩萨早已成佛,是为了辅佐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化身为文殊菩萨。

其实文殊菩萨也是从凡人经过漫长的劫数,修福修慧,证得正果。那么问题来了,文殊菩萨是多生多世转世修行才成佛,哪一个才是文殊菩萨?就说文殊菩萨得道的这一生,是幼年时少不更事的凡人叫文殊菩萨,还是成年时苦修佛法的凡人叫文殊菩萨?抑或是修成正果的菩萨叫文殊菩萨?其实都是,又都不是,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常’!而且文殊菩萨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随缘度化众生,应以官宦身得度者,就现官宦身为之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塞身得度的,就现对应的化身为之说法。故而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和形状可称之为文殊菩萨!正因为法身无相,那么权且假定一个众生接受的文殊菩萨相貌为文殊菩萨,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形象称为文殊菩萨!这就是佛讲的,若菩萨自认为自己是菩萨,就着相了,就不是菩萨!”

顺治听完豁然开朗,笑道:“弟子明白了,在成佛之前,一切身都是梦幻身,不可执著!难怪佛经说,空花佛事,水月道场!”

文殊菩萨笑道:“然也!佛说,本无佛涅槃,本无涅槃佛,也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众生都是自性自度!如果佛认为自己度了多少众生,那就不是佛了,那就着相了。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不过是因人因机教化,目的是使人明心见性!”

顺治恍然大悟,欢喜得手舞足蹈!文殊菩萨又说:“单单明心见性还不够,悟后还要起修,要勤查自己八十八结使,心理的罪恶烦恼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业去掉了多少?正如神秀大师所讲,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见道以后是修道位,修菩萨道。最后是究竟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