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孤臣> 章节目录> 第九四五章 助徐达平定天下 访古墓彻悟前世
第九四五章 助徐达平定天下 访古墓彻悟前世
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议北伐的事,左丞相李善长出班奏道:“陛下,元惠宗经过多年的义军打击,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我军连灭张士诚、陈友谅,士气正旺,兵精粮足,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朱元璋又问群臣意见,一致赞同北伐,朱元璋大喜,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刘伯温亲自写了北伐檄文,昭告天下,檄文中历数几代元帝的昏聩、暴政、民不聊生,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天下士民苦于元朝异族的暴政久矣,见到檄文无不振奋,踊跃响应,或坚壁清野不给元军一粒粮食,或探听元军虚实给明军报信,或直接从军参战,徐达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下邳。
徐达与副将军常遇春商量,派大将张兴祖率一部军马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和东平,试探元军的主力所在。元军以重金收买已经投降明军的元司徒、淮南行省平章政事、沂国公王宣、王信父子,令其降而复叛,并往莒州募兵,企图阻止张兴祖北上。
徐达闻报,立即进兵沂州,王宣被杀,王信逃往山西。徐达和常遇春趁机分兵收复失地,附近的峄州曹州、海州等地元军闻风而降。徐达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韩政扼守黄河,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今山东青州)。
十一月底,元朝益都守将普颜不花力战不敌,逃走城破。徐达乘胜攻取寿光、临淄等地。张兴祖兵至东平,逼走元将冯德,追至东阿,迫使元将陈璧、杜天佑、蒋兴等各率所部归降,进而围攻济宁,元守将陈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达带领士兵至济南,元将多尔济投降,密州、蒲台等地的元将,亦先后请降。
元惠宗见山东形势危急,命中书右丞相伊苏、太尉知院托和齐、中书平章政事呼琳岱、陕西行省左丞相图噜等进军山东,然而诸将都不听从命令,徐达分头击破各路元将,基本占领山东之后,从济宁进攻汴梁。攻克汴梁后,又西攻洛阳,元将托音率五万元军在洛水以北列阵,被常遇春强行突破,退至陕州。驻守洛阳的元梁王阿哩衮见大势已去,率官民出降。徐达继续挥兵略取嵩、陕、陈、汝诸州,并命冯国胜率所部进攻潼关。
由汴梁退守潼关的元将李思齐和张思道,听说明军又逼近潼关,急忙率领部队西逃。明军向西连续攻克陇、秦、巩昌、兰州等地,进逼临洮,李思齐末路穷途,只好投降。徐达命薛显进攻西宁,亲率主力进攻庆阳。
五月初,连续攻下安定、会州、靖宁、平凉,又四面包围庆阳城,张良臣恃险顽抗,并向塞外的库库求救。库库为救庆阳,兵分三路牵制明军,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风翔,一路攻泾州。徐达见库库兵势甚猛,暂取守势,幸亏冯国胜自驿马关引兵来救,才将元军击退。八月上旬,张良臣在庆阳粮饷已尽,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投降。数日后,库库派往大同和凤翔方面的军队,亦被明军击溃。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徐达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围元大都,然而元帝早已闻风而逃,大都无人守卫,元朝亡。
朱元璋闻报大喜,摆下太牢之礼,亲率文武百官祭拜天地、列祖列宗牌位,同时大赦天下,庆贺汉人江山光复!
刘伯温却十分冷静,这天晚上,悄悄进宫求见朱元璋,跪奏道:“陛下,元朝虽亡,元惠宗北窜大漠,但蒙古残军仍然在不断进攻,而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是个劲敌!不可大意!”
朱元璋命刘伯温平身,沉吟道:“王保保文武双全,是个人物,我听闻他四处调兵,要与徐达决战。徐达已经率军进入山西,攻取了泽州、潞州,先行站稳脚跟。我就派你去助徐达一臂之力,打好这收宫之战!”
刘伯温领命,心系战事,连夜出发,扬鞭催马,火速赶到山西潞州。
徐达见到刘伯温大喜,让进帅府,亲自斟茶让座,笑道:“诚意伯来得正是时候,王保保果然诡计多端,手下战将都是元军残余的精锐,十分骁勇,我军与王保保作战多次,互有胜负。诚意伯一来,我就放心了,王保保指日可破!”
刘伯温谦让了几句,问:“王保保现在何处?”徐达说:“王保保急于恢复元朝大都,拥立废帝复位,现在已经率大军去攻大都,我正准备出兵救援大都。”
刘伯温沉吟道:“王保保在太原经营多年,粮草多出自太原,不如围魏救赵,兵法太原,我料王保保必定回师救援,大都之围不救自解。”
徐达喜道:“诚意伯言之有理,王保保去攻大都,一时半会攻不下来,若失去了太原,后退无路,会被我军两面夹击!”于是立刻点兵出征太原。
到达太原后,刘伯温让徐达四面围城,日夜击鼓鸣锣攻城,声势浩大!王保保听说太原告急,慌忙回师救援,率数万骑兵驰回,在太原城外扎营,邀徐达决战。
刘伯温说:“徐达元帅,王保保急急赶来,气势正盛,不宜与之决斗。可深沟高垒不战,先消磨元兵锐气,过几日再说。”
徐达欣然同意,就请刘伯温指点部下扎的军营,刘伯温看了良久,作出调整,按九宫八卦之势重新扎营。王保保知道太原城事关成败,亲率诸将猛攻徐达营寨,刘伯温笑笑,让徐达传令,各军把守本寨,让王保保攻入。
王保保冲进来一看,到处是营盘,道路曲折,却辨不清方向,心中大惊,知道徐达军中必有高人,不敢贸然深入,原路退回。
三日后,刘伯温观察王保保部下锐气已泄,下令三更时分突出奇兵,夜袭王保保军营!徐达、常遇春身先士卒,,黑夜中犹如神兵天降,杀进敌营,所向披糜。
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战,营寨就被大半攻陷,只好被败兵护着逃跑了,流窜进大同。刘伯温下令趁胜追击,不给王保保喘息的机会,王保保只好继续逃命,逃进定西城,才躲过追兵。
第二天徐达率主力赶到,在定西以北对垒。这次徐达决定与王保保决战,刘伯温亲自调兵遣将,两军恶战整整一日,徐达、常遇春全歼王保保军八万多人,王保保仅带了妻儿亲兵数人,逃去漠北投靠上都的元惠宗去了。
天下基本平定,徐达下令大军就地休整,派人送表禀报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以其功大,下令有司于应天城徐达府前治甲第,赐其坊日“大功坊”。
战事平息,刘伯温有一心愿未了,单身匹马,去了四川定军山。
刘伯温到此可算功成名就,未免得意,加上满朝文武都夸赞他功绩、计谋超过了汉代名相诸葛亮,就决意去看看诸葛亮的坟墓。
刘伯温骑在马上思忖,很多人都喜欢拿诸葛亮和我刘伯温做比较,因为我们的道术一样,都精通奇门遁甲,身份也是一样,都是军师。但我和诸葛亮的成就却不尽相同,诸葛亮终其一生只能建立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而我刘伯温则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并收复了丢失几百年的国土,恢复了汉人江山,民间传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是有道理的!
但尽管这样,刘伯温还是很佩服诸葛亮,决意去瞻拜一番她的坟墓,如果能挖掘他的墓找到天书,那就更好了!
刘伯温一路晓行夜宿,赶到定军山下,一问当地山民,很快有人指路告诉他诸葛亮的坟墓。刘伯温知道在死者墓前骑马是为不敬,老远就下马步行,到了目的地一看,当地岗峦起伏,山环水抱,一座青砖砌成的大墓老远就看得清清楚楚。
刘伯温微微一笑,诸葛亮算无遗策,死后用青砖墓薄葬,就是预防后人来盗墓。逶迤走到墓前,矗立着一块高大的汉白玉墓碑,上面刻着:大汉军师、丞相、武侯诸葛之墓。墓后还有一座神殿,刘伯温走进去一看,灯火通明,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
神殿里随即有个童子走了过来,也不多问,递给刘伯温三股香。刘伯温接过来,恭恭敬敬地就着烛火点燃,插进香炉,在袅袅的香烟中,跪伏在拜垫上,三跪九叩首。
拜完起身,刘伯温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递给道童,算是香火钱。谁知道童连连摆手说:“先生请收回,我不能收!诸葛武侯是神仙,庇佑着我们一方父老,我们每一个大族都轮流派人来此照料香火,只要是跪拜武侯的,一律不许收钱。”
刘伯温莞尔一笑,知道诸葛亮在这附近被视为神仙已久,威望极高,于是问童子:“道童,这里的武侯墓是真的吗?真是诸葛武侯的陵寝?”道童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真的,诸葛先生生前在定军山打了胜仗,成仙后还庇佑我们子民,经常有人来烧香叩拜,有求必应,还能有假?”
刘伯温笑道:“我却听说,当年武侯仙逝后,遗命几名健壮士兵,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等拴着棺材的绳子断了,就地安葬。照这个说法,这里的诸葛武侯墓怕是个衣冠冢吧?”
道童一听急了,拉着刘伯温走到神殿外面,说:“先生你看!诸葛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这是上好的风水,我师父说,也只有诸葛武侯才配得上这样的风水宝地,怎么会是衣冠冢?”
刘伯温听了笑笑,知道这小童极其仰慕诸葛亮,和他说不清楚,就转身走了。
刘伯温想想,诸葛亮极其聪明,设了很多疑冢,就是怕后人掘墓寻仇,因为吴魏两国死在他计谋之下的人极多!
刘伯温细看周围风水,果然是一块风水宝地,登高细看,突然眼睛一亮!从这里的诸葛武侯墓向东,从少祖山延伸过去的山冈,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正是一条龙脉!
刘伯温精神一振,沿着龙脉走过去,五里外有一座山谷,形似新月,弓弦之内,有一株参天大树,长得十分葱绿!刘伯温走近一看,是一株巨大无比的梧桐树,刘伯温细看梧桐树周围的地形,豁然开朗!这株梧桐树,前有照,后有靠,远处有案山,背后有靠山,左右两座小山丘,暗合左青龙右白虎!
刘伯温按照《六甲天书》中的相地之术细看,不由得笑出声来,这株梧桐树正长在龙脉的左右两边!刘伯温暗暗佩服诸葛亮,一生谨慎,恪守臣道,死后所葬之地,扔不僭越,梧桐树横跨龙脉的左右,正如天子的左膀右臂!仍然不想称帝,甘做天子的辅弼!
刘伯温大喜,诸葛亮果然名不虚传,设了许多衣冠冢,却谁也想不到他的真墓穴就在离衣冠冢不远的地方,真是出人意外!刘伯温仔细打量这株梧桐树,枝枝蔓蔓,覆盖极广,显然长了有一千多年了!
刘伯温对着梧桐树拜了三拜,然后拔出松纹古剑,拨开梧桐树上缠绕的藤萝,仔细寻找,终于发现一个树洞!刘伯温掏出火折子点燃,一边照明,一边钻进树洞,脚下赫然是石砌的阶梯!
刘伯温拾阶而下,走到洞地,赫然发现脚下是一条甬道,用平滑的大理石板铺就,石板上还刻有花纹。刘伯温心里一怔,甬道如此讲究的,还不多见,自己观察一会,看出了石板下设有机关!
刘伯温研究了一阵,看出这是按照九宫图排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有肩,八六为足,五居中央。刘伯温小心翼翼地走过甬道,尽头是两扇石门,原以为要用力才能开启,谁知刘伯温刚到石门面前,石门忽然悄无声息的自己打开了!
刘伯温大吃一惊,以为有埋伏,静候了半天没有反映,才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发现里面是一个墓室,墓室的上方刻着北斗七星的图案,而脚底下则刻有九曲黄河,墓中央就是诸葛亮的石棺!
刘伯温恭恭敬敬地对着石棺拜了三拜,说:“在下刘伯温,仰慕武侯的大名,特来瞻仰,并求取天书一观。”谁知祷告完毕,毫无动静。刘伯温呆了半天,忽然想起,墓室里不见天日,自己怎么看得这么清楚?举目四顾,才发现墓室一角摆着一个大油缸,里面黑乎乎的不知道是什么油,油面上漂浮着一盏长明灯,灯盏里的灯油却不多了。
刘伯温正呆呆地看着,忽然大油缸里咕噜咕噜冒起气泡,一面方方正正的银牌倏然冒了出来!刘伯温一怔,随即伸手捞起银牌,看看上面刻了几行字:一千年前诸葛亮,一千年后刘伯温!人生得意须进步,事遇机关猛回头。开墓即是闭墓人,添满油灯速速行。
刘伯温一下子弄不明白,忽然墓室轻微震动,顶上“簌簌”地掉落尘土!刘伯温大吃一惊,这是墓室要坍塌的朕兆,不敢再犹豫,伸手拿起灯盏,浸满了灯油,拔足就往外奔!
等到刘伯温匆匆原路逃回地面,脚下“隆隆”声响,大地震动,入口顷刻间就被泥土填满!
刘伯温天资极高,想了一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正是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转世!不由得百感交集,原来一千多年前的自己就算定了今日之事,预先做了安排,墓室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机关,没有一个人操纵!细思那块银牌上的话,分明是劝自己急流勇退之意,可是自己功劳显赫,又不想谋反,朱元璋为何要对自己不利?自己辛辛苦苦,屡出奇谋,帮朱元璋打下了天下,朱元璋难道要害自己?想想不甘心就这么归隐,刘伯温怅然若失地寻到马匹,一路骑回应天。
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对刘伯温十分热情,以国师之礼待之,每逢大事都与刘伯温商量,刘伯温慢慢放松了警惕,渐渐不以诸葛亮的箴言为意。
刘伯温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法,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伯温的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伯温不听,并禀朱元璋,得到批准,刘伯温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伯温与李善长开始不和。
后来朱元璋因为一件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伯温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朱元璋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伯温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隐,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伯温很好,可刘伯温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朱元璋接着问胡惟庸,刘伯温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朱元璋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伯温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果然都因事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