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孤臣> 章节目录> 第九二六章 灵珠转世刘伯温 奇门遁甲初学成
第九二六章 灵珠转世刘伯温 奇门遁甲初学成
灵珠子安心住在阎罗殿后殿,日日修习佛法楞伽经。
楞伽经是一部大经,佛在《楞伽经》中开示的的就是“性宗”与“相宗”两种法门。“性宗”偏重于说“空”,“相宗”偏重于说“有”,其实空与有只是一体两面,偏向于哪一面都不对,只因众生的根器不同,佛因机教化,才对有的人说“空”,对有的人说“有”。
《楞伽经》不但是性宗最高的经典,同时也被相宗奉为圭臬,是学唯识法相学的人必读的经典之一。佛在一般开示性相的经文中,为适应众生的根机,不是偏于性上的阐发,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很少有二者并重的,因为光是性或相任何一门,都是很深奥的,除非是上上根熟的众生,才能兼筹并顾。 而灵珠子累世修习佛法,正适合学这种性相一如的大经!
灵珠子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学习《楞伽经》,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直到有一天,阎罗王兴冲冲地来找灵珠子。阎罗王看看灵珠子的气色,惊喜地说:“灵珠子大仙,看你神采内敛,头顶已经有了金光、白光、佛光,已经成就了罗汉果,可喜可贺!今天我来找你,是有件喜事告诉你,你转世历练的时机到了!”
灵珠子淡淡地说:“大王,转世都有隔阴之迷,前世修习的佛法几乎全忘了,有何喜之有?”阎罗王说:“不然。你所读的书,所修习的佛法,都是功不唐捐,都会进入你的阿赖耶识。修佛是种漫长的熏修过程,需要内外双修,既要修内心,打坐入定,修四禅八定,又要积累外功,需要无数的善功积累,才会最终成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过释迦牟尼佛的鲜血,修了无数劫的善功,才有最后一世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如今有一个绝好的转世机会来了,久违的七窍玲珑心再次出现在地府,你带着它去投胎,事倍功半,必将名垂青史!”
灵珠子听了精神一振,问道:“这次要我去何处投胎?”阎罗王说:“根据你自身的因缘,将去浙江青田投胎,名叫刘伯温,字伯温。”
灵珠子一听可以带着七窍玲珑心转世,欣然答应去投胎,果然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浙江青田南田山武阳村。父亲名叫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任遂昌县教谕(教谕是学官名,负责教育生员。),母亲富氏,贤德善良,知书达礼,十分疼爱刘伯温。
刘伯温自幼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父亲是饱学之士,家里藏书极多,刘伯温三岁就能识文断字,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喜欢,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而且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五岁就能写文章,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小小年纪就被当地人呼为“神童”,名声远扬!
父亲刘炝十分惊喜,遍请饱学之士教导刘伯温读书,师父换了一个又一个,因为刘伯温的才华很快就在师父之上!几位老师都对父亲刘炝说:“你的儿子不同凡响,天资之高世所罕见!他日这个孩子定当光大你家门楣、振兴你刘氏家族 !”
刘伯温很快就读遍儒家经典,父亲查考他的学问,举一反三,对答如流!
父亲怕他骄傲,故意找来许多深奥的道家、佛家经书让他读,有意让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挫挫他的锐气!
刘伯温攻读佛道两家的经典,果然晦涩难懂,就专心致志地钻研起来,小伙伴喊他去玩,他摇摇手不去,躲到僻静的山谷里,一心读书!
刘伯温虽然聪明异常,但毕竟年纪小,对佛道两家经典看得一知半解,却对奇门遁甲之术十分感兴趣,经常求教附近懂这门学问的儒者,最羡慕的人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常常以“诸葛再世”自诩自己。
父亲刘炝悉心栽培刘伯温,泰定元年(1324年),送十四岁的刘伯温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伯温却不同,他早已读过此书,当场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选儒家经典中最难懂的《易经》考问刘伯温,刘伯温却应对如流,对先后天八卦都有独到的研究!
老师惊呼刘伯温为神童,见人就夸奖刘伯温,刘伯温年轻气盛,自然有些得意洋洋;但是也有一个遗憾,就是《奇门遁甲》这一奇书,一直看不懂,到处向人请教,也是一知半解,恐怕普天之下,懂《奇门遁甲》的只不过寥寥数人!
这天刘伯温见天气不错,就独自一人,携带奇书《奇门遁甲》,来到一处山谷里,发愤钻研。谁知看了半天,仍是无从下手,越是这样,刘伯温越是好奇,看了半晌,神思困倦,就躺在草地上,以书本当枕头,沉沉睡去。
恍恍惚惚之间,远处一个白影走了过来,转眼之间就到了面前!刘伯温一愣,连忙迎上前去,只见此人羽扇纶巾,三十出头,一袭白衣,手摇鹅毛羽扇,笑容可掬,十分儒雅!
刘伯温拱手为礼,问道:“先生从何而来?所为何事?”那人微微一笑,却不回答,弯腰从地上拾起那本《奇门遁甲》,翻了开来,只寥寥数语,刘伯温听了却如遭雷击,恍然大悟!自己一直参不透《奇门遁甲》,经过此人指点,豁然开朗!
刘伯温恭恭敬敬地对此人施了一礼,又问:“多谢先生指教?先生是何人?”那人却转身不答,飘然而去,留下一句话:“一千年前诸葛亮,一千年后刘伯温!”刘伯温十分惊诧,诸葛亮远在汉朝,死去已经一千一百三十年了,怎么会在此地现身?自己莫非遇鬼了?心中一惊,出了一身冷汗,突然惊醒,却发觉自己还睡在山谷的草地上,那本《奇门遁甲》还枕在头下!
刘伯温心知这是南柯一梦,但是梦中诸葛亮指点自己的几句话记忆犹新,试着拿起《奇门遁甲》,用诸葛亮教的法子再看,果然条分缕析,找到了门路!
刘伯温大喜,跪倒在地,望着成都的方向拜了三拜,感谢诸葛亮的指点之恩,想来是自己的志诚钻研,感动了诸葛亮的灵魂,前来指点自己。但是转念一想,诸葛亮走时留下一句话,一千年前诸葛亮,一千年后刘伯温,这是什么意思?百思不得其解。
看看已到午时,刘伯温腹中饥饿,就回去吃饭。吃饭时仍然捧着《奇门遁甲》这本奇书看,越看却越高兴,诸葛亮的法子果然管用,原本看不懂的奇书,找到了门径,左右不过是五行生克制化,用来推算人事、军事!
刘伯温日日捧着《奇门遁甲》,钻研它的奇妙之处,熟记各种变化,转眼过了三年,刘伯温十七岁了。
父亲早就得知刘伯温学业有成,老师已经没有东西教他了,就命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经世致用的教育。
程朱理学是宋朝的显学,虽然现在宋朝已亡,到了元朝末年,但天下读书人仍然推崇汉学,学习程朱理学依旧是时尚!
理学大儒郑复初只教了刘伯温一年,刘伯温已经尽得理学的精髓,郑复初对刘伯温的父亲赞许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荫了后代子孙!你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郑复初知道刘伯温将来必成大器,又教他古代兵法,排兵布阵,克敌制胜之道,刘伯温学得津津有味。
日子一长,郑复初知道了刘伯温在钻研奇书《奇门遁甲》,就笑着对他说:“徒儿,我指点你一个去处!程朱理学的故里在徽州,徽州辖下歙县南乡有座覆船山,传说覆船山主峰搁船尖,藏着一本《奇门遁甲》秘本!你既然有志于此,可去覆船山一行,碰碰运气,若能得到那本秘本,与你手中的《奇门遁甲》参照着学,必定一日千里!”
刘伯温听了大喜,立刻带了盘缠,辞别师父,动身去覆船山。
一路赶到安徽歙县,问了当地居民,赶到覆船山下,遇到一个农夫,刘伯温掏出银子,请他领路,要上主峰搁船尖一行。
农夫警惕地打量打量刘伯温,问道:“公子,主峰搁船尖奇险无比,你去哪里做什么?”刘伯温笑道:“在下久慕搁船尖的风光,要去游玩赋诗一番。”农夫收了银子,随手折下一根小树棍,递给刘伯温拄着,说爬山用得着。刘伯温也不多说,接过树棍,把包裹紧绑在身上,拔足登山。
刘伯温一边登山,一边观赏山景,一边问那农夫。原来覆船山是黄山余脉,山势起伏顿挫,奇形怪状,千百万变,并且向四方伸出许多小山脉,整个形状像一只倒覆的船,故得此名。快到山顶时,刘伯温惊奇地发现有许多瀑布,沿山势往下奔腾,溅起许多水雾,就问农夫这些瀑布是哪来的?
农夫笑着说:“公子,山顶有座龙池,不断地涌出泉水。泉水从山上溢出来,长年累月,把山石都冲裂了!其下共有九道石坎,如同峡谷一般对峙,把泉水逼聚到一起,到了山腰处,又汇流成瀑布直冲下来,与下面的山石相撞,又分成许多小瀑布,急冲下山!山腰处有一处深潭,传说是龙王的别宫,每当要下雨的时候,深潭上面就白云飘飘,如同人戴的帽子,我们山民看了几十年这白云,每次白云出现,必定下雨!要是遇到大旱之年,我们带着贡品,去深潭边上焚香跪拜祷告,不出三日,必定下雨!
这深潭如此神异,本地有一位洪大户,发动大家募捐,在深潭边上建了一座“龙王庙”。平时也有人去照料香火,常有山民遇到烦事去祷告,无不灵验!只是祷告的仪式比较奇怪,这是当地的风俗,公子要是遇上了,千万莫要多问,否则必会惹祸上身!”
刘伯温听了连连点头,一路气喘吁吁地爬上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四处走了走,却大失所望,山顶只有白云飘飘,却不见一个人影,更别说天书了!
刘伯温大失所望,想了一会,对农夫说:“我远道而来,看来要白跑一趟了,烦劳你带我去那座神奇的龙王庙看看?”农夫面色大变,说:“我们这里民风彪悍,我劝公子还是别去,万一触怒了山民,恐有不测之祸!”农夫这么一说,刘伯温愈发好奇,又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塞给农夫,请他带自己一行。
农夫看在银子的份上,一再叮嘱刘伯温只能看,不可开口说话,然后从另一条路下山,辗转来到山腰处。
山腰里果然有一座深潭,刘伯温老远就看见一座龙王庙,虽然在山上,也盖得金碧辉煌,看来话费了不少财力。走近一看,龙王庙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大帮人正在跪地祷告!
农夫忽然面露惊恐之色,伸手拦住刘伯温,不让他进去。刘伯温已经到了这里,自然好奇,一把推开农夫,走进龙王庙!
不料刘伯温一进去,发现一桩怪事,龙王庙里除了威严的龙王像,到处插着火把,一部分人跪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在祷告,说的都是奇怪的话,一句也听不懂!还有一部分人围着火把在跳一种奇怪的舞蹈,刘伯温从来没有见过!
刘伯温刚踏进庙门,庙里的山民全都愣住了,为首的一个员外模样的人站起来,对着刘伯温身后的农夫喝道:“洪三!你好大的胆子!我们在做法事,你竟敢带外人到此?你不想活了吗?”那农夫吓得跪倒在地,连连求饶说:“洪大户,不能怪我,我只是让他远远地看一看热闹,谁知他不听阻拦,竟然闯进庙里!大户饶命啊,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八岁孩子,我虽然没有入教,却不敢破坏教规!”
周围的山民顿时喧哗起来,七嘴八舌地要把刘伯温和洪三投进深潭祭祀神灵,说他们冲撞了光明神!
刘伯温听得莫名其妙,举手说道:“各位乡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有什么光明神?”这话一说,群情激愤,纷纷涌上来,把刘伯温抬起来,要投入庙外的深潭!刘伯温吓得面色苍白,可又不屑求饶,眼看着要被抬出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庙里所有的火把全部无风自灭,正中间的龙王像却闪闪发出金光,一个威严的生意说道:“放开那位公子!你们都给我出去!”
山民愚昧,最是信神,一看龙王显灵,个个吓得魂不附体,连忙放下刘伯温,逃出庙外。
刘伯温也是骇怕不已,这时龙王竟然抬腿从神龛上走了下来,站在刘伯温面前,和蔼地说:“公子莫怕!你转世多次,已经忘记前事了。我与你有极深的渊源,若干世前,你曾救我一命!我早已修成龙神正果,只是心里放不下你,才留在这座龙王庙里,特地等你!”
刘伯温战战兢兢地问:“龙神,您等我有什么事?”
龙王叹了口气说:“我多生多世都帮过你,只是你忘了。我留在这里,是为了助你一臂之力!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确实有一本天书,叫《六甲天书》,与你包裹里的《奇门遁甲》却不尽相同,这《六甲天书》才是真正的天书,它可以助你功成名就,将来你的成就不在诸葛武侯之下!”
说完龙王的眼神一闪,刘伯温手里立刻多了一本天书!
刘伯温低头一看,正是那本《六甲天书》,纸质不是羊皮也不是人间的纸张,十分奇怪,封面上写着四个篆字《六甲天书》。
龙王接着说:“天书你是看不懂的,我用法力把它化作凡间的篆字,切记,这书只能你一个人看,切切不可外泄,否则必有奇祸!等你学会了这本书,它自然会化去,你也莫要奇怪。你离修成佛果已经不远,善自珍重,我走了。”
说完,龙王又变回神像,回到神龛里,不再说话。
刘伯温小心翼翼地收起天书,走到庙外,外面的山民依然没有散去,惊奇地看着刘伯温。
刘伯温也不理他们,转身要走,那个为首的洪大户忽然拦住刘伯温施礼说:“公子且慢,龙王和你说了什么?”刘伯温笑道:“龙王和我是旧交,嘱咐了我一些话,却与你等无关。”洪大户恭恭敬敬地说:“既然公子不肯说,我们也不敢得罪龙王的朋友,只有一条,我们今晚聚会祷告的事,还望公子不要说出去,否则我们会有麻烦。”刘伯温惊诧地问:“原来你们在龙王庙里不是拜龙王?却是拜的什么神仙?”
洪大户沉吟片刻,毅然说:“公子既然与龙王有缘,想必不会害我们,我就实言相告吧!我们都是明教教徒,为官府所不容,所以躲在这龙王庙里做祷告,是借龙王庙祷告我们的教主!”
刘伯温一听,惊奇地问:“你们拜的是什么神?”洪大户慨然说:“我等不服蒙古人的统制,意图恢复汉人的江山,所以入了明教!像我们这样的明教徒,全国怕是有数十万之众!明教往往尊三国时的张角为教祖,敬摩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喜穿白色服装,提倡素食、戒酒、裸葬;教徒之间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人,认为世上光明的力量终必战胜黑暗的力量。明教的教义起源于波斯的拜火教,崇拜太阳神,又与本土的五斗米教糅合,历史上信徒颇多!五代梁朝时期,母乙发动起义;两宋时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的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都与明教有关系!民间的弥勒教、白莲社都是我明教的分支,所以官府非常害怕明教,大力弹压,还望公子为我们保守秘密!”
刘伯温听了暗暗欣喜,如今是元泰定帝在位,蒙古人残忍好杀,轻视文人,有明教这么一支巨大的力量,日后恢复汉人江山大为有用!于是刘伯温跪在龙王庙前发誓:“我刘伯温绝不泄露今晚之事,如违誓约,人神共诛!”
洪大户听完大喜,还命农夫洪三送刘伯温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