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隋朝风云> 章节目录> 第074章 圣人可汗

选择阅读主题:

第074章 圣人可汗

作者:汴梁杨精 | 发布时间 | 2019-08-29 | 字数:4208

却说见都蓝可汗旧部悉数依附隋朝,步迦可汗大为恐怖,又大集兵,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大举南下犯塞,隋朝边境局势异常紧张。

四月壬戌(初四),隋文帝以太尉、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出师还击,北伐突厥。隋军分路出击,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柱国史万岁出朔州迎敌,合击步迦可汗。隋军东西两路人马皆受晋王杨广节制。

四月己未,王师浩浩荡荡地行至黄河岸边,杨广命人设祭,祃祭轩辕黄帝,以太牢制币,陈设甲兵,行三献之礼。

隋文帝诏长孙晟为秦川行军总管,率突厥归附各部为前锋,受晋王广节度,随同出征讨伐步迦可汗。

步迦可汗正与杨广相抗,对峙不下。长孙晟曾频繁出使突厥,熟悉突厥山川地貌、民俗风情。得知突厥营地之后,长孙晟向晋王献计进策道:“突厥人马均需饮用泉水,易可行毒。”

于是,长孙晟命人在突厥营地上游水中投毒,毒药顺流而下,步迦可汗的人畜饮食后多被毒死。突厥人心惶惶,纷纷跪倒在地,大惊失色道:“天降恶水,将亡我突厥吗!”步迦可汗仓皇拔营,连夜遁逃。

长孙晟率部追击,斩首千余级,俘获百余口,六畜数千头。晋王大喜,遂引长孙晟入内帐,设宴款待,把酒言欢。

时有突厥达官前来归降,坐在帐内说道:“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比,何其壮哉!”杨广笑道。

而东路军由汉王杨谅领军,出兵马邑道,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与步迦可汗相遇。两军相持,开战在即。

步迦可汗遣使者问道:“隋军主帅为何人?”

“史万岁也。”侦察骑兵报称。

“莫非是当年的敦煌戍卒吗?”突厥使者惊问道。

“是也。”侦察骑兵说道。

原来,开皇三年(583年),“敦煌戍卒”史万岁年驰斩突厥勇士,威震敦煌,令突厥人闻风丧胆。

突厥使者回报,步迦可汗闻言,确定隋军统兵将帅是史万岁后,惊惧万分,不等与隋军交战,就仓促引军回撤。见突厥不战而退,史万岁率军追杀百余里,纵兵横击,大破突厥军,斩首数千级。又继续追逐,深入沙漠数百里,步迦可汗再次遁逃而去。

此役,隋朝用将得当,西路将领长孙晟熟知突厥民情,东路将领史万岁威震敌胆,其二人各施所长,顺利击退来势汹汹的突厥大军。

隋朝两路大军接连取胜回朝,计功行赏,隋文帝授长孙晟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再次派往大利城,安抚新归附之众。

杨素却妒忌史万岁的功劳,在隋文帝面前诬陷史万岁道:“突厥本已投降,何况他们并非入寇,只是来塞上放牧而已。史万岁追杀之人,皆为边塞放牧的平民。”

“枉杀平民而邀功,其心可诛!”杨坚内心愤怒,但念及史万岁的战功,表面上并未发作。由于杨素故意隐瞒了史万岁的功劳,隋文帝对他不予褒奖。后来,史万岁数次上表陈述,隋文帝均置之不理。

而步迦可汗在东西两路连吃败仗,又被史万岁穷追数百里,损失惨重。不久,步迦可汗遣其侄子俟利伐从碛东攻打启民可汗。隋文帝又发兵助启民据守要路,俟利伐只得退兵。

启民可汗大为感动,上表陈谢道:“大隋圣人莫缘可汗(即隋文帝),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也,如地无不载也。诸姓蒙威恩,赤心归服,并将部落归投圣人可汗来也。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马,遍满山谷。染干譬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

至此,启民可汗已经死心塌地臣服于隋朝,隋文帝更被尊称为“圣人可汗”,意指杨坚不仅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同时兼任北方游牧民族的可汗。这是北方草原游牧王朝第一次把可汗的名号安在中原王朝皇帝身上。“圣人可汗”这一称谓,正是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称号的开端。

经历了这场大战,作为统帅的杨广,先后有“北御突厥,南平陈国,文治江南,武破达头”等功绩,一跃成为大隋王朝中最出色的皇子。

不过,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步迦可汗实力尚存,一直对启民可汗构成威胁,成为隋朝的心腹大患。

公元601年,隋文帝改元仁寿,是为仁寿元年。杨素代替高颎为尚书左仆射,成为最耀眼的政治明星,获赐良马百匹,母马二百匹,奴婢一百口。

其年,突厥步迦可汗犯边,在恒安挫败隋朝代州总管韩洪,隋文帝将韩洪废为庶人。

年末,长孙晟上奏道:“臣夜登城楼,望见漠北有赤气,长百余里,皆如雨足(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着的雨点),下垂被地。臣谨验兵书,此天象名唤‘洒血’,其下之国必将破亡。欲灭突厥,宜在今日。”

长孙晟为何在此时提出天象说?他是名副其实的突厥通,探听到步迦可汗部落之间离心离德,已然如同枯木朽株,只待隋朝摧枯拉朽了。于是他借助天象,敦促杨坚发兵。

果然,隋文帝信心倍增,诏令杨素为行军元帅,出云州击突厥,长孙晟为受降使者,送启民可汗出师北伐步迦可汗。漠北大乱,斛薛等部落起初归附于启民可汗,至此叛变。

仁寿二年(602年)三月,杨素率军至黄河,正值突厥思力俟斤(官名)等率部渡河,思力俟斤领兵拒战,袭扰启民可汗,掠走启民部落男女六千口、牲畜二十余万。

杨素命上大将军梁默与长孙晟轻骑追击,转战六十余里,大破思力俟斤,悉数夺回被掠人口和牲畜,以归启民可汗。杨素又遣柱国张定和、领军大将军刘升别路拦击,并多斩获而还。长孙晟又教启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抚归附。不久,泥利可汗及叶护俱被铁勒所败。

隋兵既渡河,贼复掠启民部落,杨素率骠骑范贵于窟结谷东南奋击,复破之,追奔八十余里。杨素带兵攻打突厥,连连破敌。突厥退走,杨素率骑兵紧追不舍,至夜间终于赶上。杨素欲复战,又恐敌人四处逃窜,就命令骑兵稍微跟在后边。于是他亲率两名骑兵,还有两位投降的突厥人,这五人潜入敌阵,与敌并行,敌人并未发觉。等到敌人休兵息马之际,杨素命令后边骑兵突袭,从后方掩杀,大败敌军。

从此,突厥人远遁漠北,漠南再无虏庭(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因为这次战功,杨素之子杨玄感进位柱国,杨玄纵为淮南郡公。受赐织物二万段。

仁寿三年(603年)秋,在长孙晟游说之下,步迦可汗的部族分裂,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落,尽数背离步迦可汗,请来降附于启民可汗。步迦可汗部溃不成军,只好带领少数亲信远走高飞,西奔吐谷浑,终生再未踏足草原。

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安置于碛口(今呼和浩特北),启民可汗尽得步迦可汗之众,管辖全部突厥之地,并统领东方之奚、霫、室韦等。随后多年,启民可汗与隋朝保持亲善,每岁遣使朝贡,臣服于大隋。

隋朝兴师动众,耗费近二十年光阴,至此基本解决突厥问题。历史上农耕民族处于守势,草原民族则处于攻势。每次突厥南下,不为争城夺地,仅为掠夺中原财物,缺乏长远战略,胜则大掠而归,败则逃遁请盟。且突厥各部分散,不能团结一致。

隋朝君臣根据突厥特点,既派兵防守边境,又主动出兵反击,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隋文帝采纳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和亲与离间并行,或者用和亲拉笼一部,或者出兵攻打一部,使他们相互猜忌,相互攻杀,削弱突厥势力,从中坐收渔人之利。

隋文帝以智取为主,力取为辅,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减少或避免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减少了牺牲和损失。如若不然,在冷兵器作战时代,剽悍的游牧骑兵滚滚而来,农民出身的府兵往往难以招架,这从后世天下无敌的蒙古骑兵便可窥知一二。

所幸,隋文帝能认清形势,不盲目崇尚武力,而是重视智力比拼,数次巧设离间计,并最终获胜。相较之下,后来隋炀帝三征高丽,一味蛮干,更显得杨坚大智大勇。

借此番北破突厥,隋朝有两位大人物结交为友,从此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两位大人物,其中一人是杨素,另一人则是晋王杨广。

杨素能文能武,作有《出塞二首》,气势恢宏,笔力苍劲,是隋诗的上乘之作,反映他领兵出塞,同突厥作战的体验,并与薛道衡、虞世基等著名诗人相唱和。这是两首开盛唐边塞诗派先河的佳作,其一:

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

严鐎息夜斗,骍角罢鸣弓。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

其二: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晋王杨广也写了两首反映边塞的诗,题《锦石捣流黄》二首,其一:

汉使出燕然,愁闺夜不眠。

易制残灯下,鸣砧秋月前。

其二:

今夜长城下,云昏月应暗。

谁见倡楼前,心悲不成惨。

观杨素的边塞诗,仿佛进入千年前的塞北战场,悲怆情调中弥漫着征战者的粗犷豪迈气概。杨广的边塞诗则不然,所述竟是征人思妇两地相思,其辞凄楚动人,亦为上乘之作。从这两首相思诗可以窥见杨广长期受到压制、被深深刺痛的心。

这二人的交情要从开皇二十年(600年)说起,彼时晋王杨广为灵朔道行军元帅,杨素为长史。杨广为培植朝中势力,谦恭逊让地结交杨素。杨素也知杨广有夺位之心,遂顺水推舟,投其门下。其后杨广能成为太子,皆杨素之谋也。

【小剧场】

启民可汗大为感动,上表陈谢道:“大隋圣人莫缘可汗(即隋文帝),怜养百姓,……染干譬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

这道奏章半文半白,通俗易懂,字字动情。最后,启民可汗愿“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具体何意?也就是说,他愿意千世万世为大隋当羊倌,替大隋放养羊马,言辞如此卑微,可见他应是知恩图报之人,后来的历史证实的确如此。

启民可汗拥有水草丰沛、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又是位诚实守信的羊倌,每年都将成批的肥羊运往大兴城,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二人可有口福喽!烤全羊、羊肉串、焖羊肉、炖羊肉、涮羊肉……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等等,羊与国姓“杨”同音,在隋朝不该忌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不过,时光荏苒,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皇帝姓朱,而“朱”与“猪”同音,猪又是一种常见的家畜,要吃猪杀猪怎么办呢?千万不要说“杀猪”, 杀猪”不就是杀朱元璋吗?这可是杀头的大罪。

因为要避讳皇帝姓氏,所以民间说到“猪”时,都用“彘”、“豕”等字代替,而杀猪不能叫杀猪,而叫杀“万里哼”。

朱元璋只是不让人叫“猪”,而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时期,民间连养猪都不能养了。朱厚照因为自己生肖属猪,曾一度敕令全国禁止养猪、禁食猪肉,但他自己仍食用。后来,在大学士杨廷和的反对下,降敕废除。此后,猪肉重新进入老百姓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