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探秘终南山> 章节目录> 第一节,初上西翠华山3

选择阅读主题:

第一节,初上西翠华山3

作者:大周天 | 发布时间 | 2013-04-17 | 字数:2075

雪后的小丘地,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韦一真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不远处的百丈瀑布一泻落底,树上挂着的银白积雪随风稀稀洒落飘逸着。轻轻流入云际。

牛羊们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你在想什么呢”韦一望着天空发呆正在淘醉在美景中,孙里轻轻地打了他一下后说:练功入静要思想集中,从数息开始的,一呼一吸为一息,同时轻轻意守下丹田,慢慢地随着入静功夫的深入,不知不觉变成了随息、观息、止息。。。。。。

韦一只有傻乎乎的笑,想有这么勾魂的美女在身边,能练功入静才怪呢。

"啊---我淘醉了。''韦一大叫起来,孙里被他逗乐了,咯咯大笑起来,她胸乳一起一伏的,长长的秀发随微风飘散,这种原始纯朴的美丽,应该是世界上最有诱惑力的。

韦一很温存地把孙里楼入怀中,听着她激促的呼吸声。双人越抱越紧,不知不觉在雪草地上滚下小丘地下了。

这时候,一阵悠扬的古琴声从山谷那边传了过来,崖石下面好像还有几间房子,韦一问孙里:‘‘那里住的是什么人?’’

“我好像听爷爷说过,住的是个中医。看你练功也心不在焉的,不如我们去看看吧”孙里拉着韦一的手小心翼翼向山谷崖石走过去。大概1里路左右,树丛中出现一条鹅卯石小路,一道柴门豁然出现在眼前。柴门上挂着一个小牌“旷医救世”。

推开第一道木门,第二道木门镶嵌在一堵墙中间,墙上垂下好多花草。推开这道门,一片翠绿的竹林在山风的吹拂下发出呜呜的声音。

那个正在弹琴的主人约有50来岁,脸色红润,气轩不凡。

见到他们2人进来,就马上停了下来起身:“哎哟,有朋友来了。你们应该是孙老前辈家的吧。”他认识孙里。

女主人也很热情,给他们泡茶端水,她看上去好年轻的,30岁左右。小桌子旁还有个小女孩在写字。

原来这位李医生来自东北,祖父和父亲都是学中医的,从小一边跟着祖父和父亲看医学书籍。

大学上的也是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当地医院,是个有点名气的医生。

他们来终南山隐居生活已经有8年了。

10年前,他认识了20几岁当老师的女主人陆小婉,因年龄相差太大,女方父母反对,于是他们私奔了。

女儿名字叫亭亭,今年7岁,陆小婉自己从小教她学文识字,李医生经常带她上山采草药。现在她已经可以认识各种中草药。

小亭亭是个有异特功能的神童。李中医说:“刚刚你们过来时候,在1里外面她就告诉我,有1男1女向我们家来了。”

她的心算的速度比计算器还快,去年上过好几个电视台的节目。亭亭的父母不想把孩子当成赚钱的工具和干扰她快乐成长的童年,今天开始就一律谢绝所有邀请,让亭亭过回自己原来的生活。

韦一首先为李中医和陆小婉的爱情故事感动,又是小亭亭的异特功能所惊讶。

孙里倒很淡定。"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先天异特功能,后来成长想的事多了就慢慢退化了。

陆小婉很赞同”这里山清水秀,有灵气仙场,小孩子不接触世俗的东西,就有先天异特功能,“

韦一看到挂在一幅诗字:

白云深处,青山脚下,

小溪流淌,茅庵一座,

草屋数间,隐姓埋名,

不管春夏,无论秋冬。

闲时钓鱼砍柴,困倒葫芦架下。

世间纷争一概不问,功名利禄不放心上。

他问:这是李大夫写的座右铭吗?

陆小婉回答

是的.我们不过为了利益争执的日子,我们没有市侩,没有虚假,只有最淳朴的笑,最真诚的感情。我们每天都过的可以很开心,最起码很真,我们做最真的自己,只要可以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就可以感觉到很幸福。

这时亭亭眨巴眨巴着大眼睛说”爸爸妈妈,又有2个老爷爷老奶奶到我们这里来了“

果然,不到一刻钟,一对老夫妻拎着很多东西走了进来。

老爷子已经离退,几个儿女都很有出息他们有庞大的家族企业,去年得了一场怪痛,几乎吃遍了所有的药,病一直没治好。他吃了李中医的中草药,3个月就好了,今天他们老夫妻是特地来谢恩的。

有个名人曾经说个这样的话,很精典。

两个地方能使人受教育:一是火葬场,在那里不管是什么人,男人、女人,当官的、老百姓都一样,往火炉子里一推,一按电钮,立即变成骨灰。看到了这个情况,还有什么想不开?为些小是小非争个没完没了,有啥意思?捞那么多钱财到头来也是一把骨灰。二是医院。在那里不管什么人,一旦病倒住院,什么伟大设想、什么重要工作,都得放下。你才理解人最重要的还是身体,没有身体,其他一切无从谈起。

韦一孙里见有病人来访,稍聊了一会就起身要走,李中医拿出了一个野山灵芝,是带给他们的爷爷。

“这是我山上挖药意外采到的百年野山灵芝,想当年我刚刚来的时候,你爷爷也帮了我不少忙啊”李中医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回来的道路上,韦一想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这几天感慨,真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老家在浙江宁波靠杭州湾的海边,父母原来都是农民出生,父亲在7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除了和其他农民一样干农活外,在下雨天和过年过节休闲的日子,他挑着沉重的担子,走村串巷,用古老传统的滚动式火筒爆米花,赚钱帖家用。

80年代开始他为集体办乡镇企业,生产做轮胎用的锦纶帘子布,后来企业发展到超过国营大企业的规模,产品出口世界各地。90年代后市场经济,成立家族企业,还涉及房地产业。

十八岁那年,父亲安排他去新加坡移民,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