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云深不知谍> 章节目录> 第二百六十六章 大海撷英
第二百六十六章 大海撷英
妹妹对自己的教训,是得陈夏荷自己把以往的一些情况对照起来看,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以前自己忽略了的东西。
比如上课。她上课的时候,尽管自己觉得是声情并茂,但是学生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有一些学生公然逃课。以至于她上课的时候,课堂上往往就像缺苗断垄的庄稼地,只是稀稀拉拉地坐着不多的一些人。
究竟有多少逃课的,她也懒得去认真追究。认真追究,一个是要费很多事,要花去很多的精力。即使追究出来了,对学生也没有很好的惩罚办法。再一个呢,说到底,学生逃课,也说明了自己的课也多多少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一般情况下,陈夏荷会对逃课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是在考试的时候,酌情扣点分,意思意思就算了。
那些不逃课,人老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陈夏荷觉得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些学生,有的确实在认真地听课,认真地做笔记。但是也有一些人,人坐在教室里,却是低下头在看自己的手机。
对于这些学生,陈夏荷的感情就复杂一些。比起那些公然逃课的学生,这些坐在教室的学生,最起码来说,还是有一种尊重之心,对学业心存敬畏。
但是,这些学生在教室,也只是滥竽充数。因为他们在看手机,不是那种看一下,而是盯着一只在看。根本就没有听课。
一直到现在,陈夏荷还以为这些学生是在跟别的学生聊微信什么的。有了陈冬梅的教训,她才醒悟到,原来那些学生低下头专心致志地看的,有可能就是网络小说。
因为根据陈冬梅的说法,网上那些网络小说的作者,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有大学生活的经验,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他们的小说,往往都能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共鸣。
认识到这一点,陈冬梅感到有点悲哀。自己作为一个大学的老师,作为一个文学圈子里的人,就像鸵鸟一样,对蓬勃兴起的网络文学,视而不见,见而不闻。
这是一种傲慢,却又是一种偏见。而偏见往往距离真理更远。自己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大学老师了,作为一个大企业的创作中心的负责人,如果还囿于自己的偏见,那在事业上也是不会成什么大气候的。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司马鑫出走的事情。如果说,妹妹陈冬梅给她的教训,还只是给了她理性上思考的机会的话,那么司马鑫的出走,则是在感性上给了她一个深刻反思的契机。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她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今后要走的路。也就是创作中心要走的路。既然纯文学是一条夕阳下的小路,那么自己已经觉悟了,为什么还要死死抱住它不放呢?
所以,在创作中心的那些作家诗人,渐次离开的空闲时间里,陈夏荷集中时间,认真地仔细地阅读了一些口碑比较好的网络小说。
一段时间看下来,陈夏荷对网络文学有了自己的理解。跟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只是传统文学有所谓的审稿机制,什么一审二审三审,还有什么终审。
这些杂七杂八的审查,无不是审查者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套那些自然来稿。符合我的口味的,我就推荐,否则就枪毙。
说到底,传统文学的审稿机制,无非是用少数人的趣味来代替大众的情趣。这些少数人,久而久之,也就以大众代表自居。
这些自封的所谓大众代表,虽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能真正代表大众的审美要求,但是毕竟这些人是文学人士,他们的趣味他们的审美标准,大体上也代表了主流的文学审美要求。
更加重要的是,这种机制,起码保证了统文学的纯正。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了传统文学的所谓质量。这个质量也就是一种门槛。
在这个门槛面前,有多少有志于文学的人们,被绊倒。从此也就跟所谓的传统文学绝缘了。但是,网络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
网络文学就没有这种门槛。不仅仅是没有门槛,它甚至鼓励所有喜欢网络文学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管文化高低,只要你会打字,能自圆其说,能把一个故事讲得流利,有趣,你的作品就能在网络上发表。
这也就形成了人人都能当作家的现实。既然没有门槛,没有那种少数人代表多数人的机制,于是很多的人都在电脑键盘面前当着码字工。
不过,陈夏荷也注意到,网络没有门槛,不等于没有质量要求。只不过这种质量要求,是通过网络的自生自灭机制来实现的。
陈夏荷觉得这种网络的自生自灭机制,类似于市场经济。看似没有门槛,却又通过大量的充分的竞争,依靠网络读者的点击量,来判定一个作品的生死。
点击量大,阅读量就大,就说明这个作品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符合了人们的审美要求。这个符合,不是少数人说了算,当然也就拒绝了黑箱操作。
网络文学有点像马拉松比赛,只要你敢报名,就能参加。大家都站在起跑线上,远一点近一点也无所谓,谁占用了谁的跑道也无所谓。
其实,它也不规定谁占用哪条跑道,你愿意占用哪一条悉听尊便。它看中的不是起点,而是看谁能跑到终点。坚持不下去的,中间尽可以退出,有那耐受力的,自然尽其所能跑到终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陈夏荷经过认真地思考,决定她的创作中心要转型升级。要从线下走到线上,要在时代的潮流里顺应潮流,尽快地占领网络文学的高地。
她的这一思路,得到了柳董事长的肯定和鼓励。说起来呢,柳董事长对所谓的传统文学,对所谓的网络文学,只有朦朦胧胧的看法,并没有自己的真正想法。
当然,他肯定并鼓励陈夏荷的思路,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是仅仅尊重陈夏荷的想法。这里面也有他对形势的判断。
虽然他并不经常在网上冲浪,但是并不代表代表他对网络一无所知。相反,他对网络很熟悉。信息电脑支持中心的那些专家,会定期地给他讲解有关网络的知识,手机的基本操作。
时间长了,他对于网络的了解,对电脑手机的操作,其熟练程度,甚至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人。他也不是为了赶时髦,不是为了装装样子。
实际上,正是基于他对网络的了解,他的公司在所有同类企业中,率先展开了网络销售。他在自己的销售部门里,专门成立了一个网络销售科。
正是他抓住了网络先机,尽管煤炭销售有所谓的周期性,但是他的企业却不受这种周期性的太大影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成绩,基于网络给他的企业带来的先机,他认识到,在现在的形势下,只要把你的业务跟网络联系起来,把网络自觉地当作一种工具来运用,你就能比同行跑得更远,做得更好。
同样的道理,陈夏荷的创作中心,能够甩脱活生生的人,甩开具体的现实人,改而用网络上虚拟的人,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是一个顺应潮流之举。
所以,柳董事长认为陈夏荷的思路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