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462章 天下形势(二)
第462章 天下形势(二)
收到消息后的徐温顿时惊恐万分,淮南之地虽然河流、湖泊众多,相对而言并不适合大规模的骑兵冲锋作战,但淮南毕竟也有大片的平原和低矮的丘陵,不消多,只要有一支精锐的千余骑兵,完全可以四下里纵横驰骋无碍了。
当年杨行密在时,北抗朱温,而当时朱温部下骑兵相对也不多,还主要被安排在北方对付河东,所以杨、朱数次大战,基本都是步兵陆战或者水战,水战的规模也不算很大。
淮南同样存在着缺乏战马的问题,先前天下藩镇混战,杨行密还能够通过山南东道的藩镇节度使们,获得少量的马匹,但是随着李弘益重新稳固了大唐朝政,又与河东联手,天下泰半的战马来源,都被大唐收入囊中了。
所以淮南缺骑兵队伍,而全师朗三年前入淮南,带了一支大约三千的骑兵,后来谢彦章和侯温裕又带了三千骑兵,单靠着这些骑兵,徐温就已经不是对手了。
全师朗的部下,虽然多出生山南东道,但是与淮南士兵相比,对水战并不熟悉。而冯行袭在荆州,虽然组建了一支横江军,但主要还是培养人才,而且军情司收买、朝廷征来的船工、造船匠、造船图纸技术等,大多继承自成汭,单造江船一项,就不是三五年能够真正成型的。
造船需要木料,而成汭先前优先发展水师,基本上把能用的大木料都用完了。并且成汭身死之后,荆南陷入了一段权力空白期,他当年所建船坞船场,也不再被人重视,熟手工匠或逃或死,留给大唐的不过是少量被军情司重金买下保存的图纸而已。
因此冯行袭在荆州很是低调,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也知道李弘益为此承担了多么大的压力。成汭造大船,一时横行大江,却不幸在洞庭湖被淮南大将李神福击败身死,这让朝中官员多有非议,觉得水师着实用处不大,水战胜负,对战局的影响太小,若是造船用来运兵渡江,倒还是可以的。
但关键是马殷归顺朝廷,如今大唐将江南西道与山南东道、河南道连成了一片,这就意味着大唐不需要再如当年国朝初立,卫国公李靖灭萧铣时,需要从上游造船顺流而下了。
水师不像是步兵等兵种,培养起来需要训练水手,熟悉水中作战,还要花大价钱造船,实在是个鸡肋一般的兵种。所以很多官员,尤其是户部,意见最大。
李弘益实施五年计划,积蓄五年,又用了三年打下伪梁,最头疼的其实是户部,因为他们管着全国的财政、粮草大权,眼看李弘益不但在荆州重建内河水师,还在登州重建外海水师,花钱如流水一般,户部的官员就觉得无比心疼。
但李弘益还是强顶着压力,数次在内阁会议上辩论,总算是扛了下来。冯行袭自然也知道朝廷中的声音,但现在大唐新的水师只是初具架子,还拿不出什么实际的战绩来,所以他不得不选择了低调。
而全师朗、谢彦章入淮南,冯行袭最多也不过提供了十多条大船,其中有三艘还是继承自成汭时代,是成汭看不上的“小”船,修修补补又派出来的。这些大船主要是用来运兵,另外附带着护送自剑南东道运送出来的粮草。
所以全师朗当初一入庐州,与杨渥见面后,便移兵屯和州,驻扎在含山县一带,除了骑兵,其余兵马皆不动,对外的原因,是他带来的多是北兵,不习南方水土,还要多多适应。
这一适应,就彻底没了动静。杨渥也不敢过分催促,原本在他心里,投向朝廷本就是权宜之计,不过是为了对付徐温而已。哪曾想朱温覆灭得那么快,他现在也不敢再有任何别样的心思了。
全师朗驻和州,原本徐温还气势汹汹地派兵来攻,却被全师朗以骑兵突袭,小胜了一仗,徐温这才明白,朝廷军队可不是软柿子。他原本还担心全师朗会迅速出军,却发现全师朗就此“宅”在了含山,过了数月都不曾动静,于是也就放下心来。
等到谢彦章带兵前来,一路自洪州顺江而下,连夺三州,徐温在长江以南的势力彻底被驱逐,到了这个时候,徐温也逐渐明白了,朝廷并不是不想或者无力对付他,而是想要他跟杨渥彼此拼个精疲力尽,然后好坐收渔翁之利。
事实上杨渥也明白了这一点,但是明白归明白,两个人所代表的势力已经如同水火,彼此不能相容了。况且就是朝廷军队不来,他们还是要继续打下去的。
于是徐温的势力被遏止在了淮河与长江之间,北有刘知俊,南有全师朗,西有杨渥,东南的钱镠是个老狐狸,一看情势不对,立刻遣使入朝,虽然并未出兵,却也不曾相助,徐温已经陷入了三面包围的困境之中。
现在听说刘知俊突然派遣大军南下欲渡淮河,徐温开始慌乱起来,若是刘知俊再来掺一脚,那么他就彻底失去了任何希望。
于是徐温不得不再次收缩了兵力,准备死守濠州定远至滁州永阳一线,却不曾想刘知俊还未渡河,杨渥却集起手中万余大军反攻,夺下了滁州全椒,逼得徐温不得不将庐州慎县的守军撤了回来。
杨渥胜了一场,于是举兵攻至滁州州治所在的清流城,而和州的全师朗也出动骑兵,宣州的谢彦章跟随响应,将当涂、历阳两城拿下。
徐温不敢轻举妄动,他生怕刘知俊的大军突然杀来,左等右等,连丢了大半个滁州和小半个濠州,却收到消息,刘知俊大军北撤了!徐温气得吐血,刘知俊的一个佯攻的动作,却让杨渥抓住了机会,再次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
刘知俊自然是不可能派兵南下的,粮草供应不足,他不得不将部下军队分营各驻地方,这一次的四千骑是真的,但那万余步兵,其实是徐州折冲府征发的民兵,训练还不到两个月,一共只操练了数日而已,完全是装样子的。
全师朗和谢彦章支援淮南,杨渥不得不承担了部分粮草供应,而刘知俊可没有这样的待遇了。河南道百废待兴,作为徐州方面的军事最高长官,刘知俊还有一个权力,那就是同时还要协助负责民事,这是一项临时由内阁赋予慕容阎昆的权力,但慕容阎昆回朝,这项使命就转给了继任的刘知俊。
当然刘知俊的权力已经比不上当年的节度使了,朝廷一直在通过吏部,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审查,然后调派,因此刘知俊有对民政的过问权,但却没有太大的决定权。
就在刘知俊等人遵从枢密院及元帅府命令,做出佯攻的姿态,协助并减轻杨渥面对徐温的压力时,长安的李存勖也返回了太原。
他在长安呆了小半年,一边学习,一边忙着适应新的职务、新的身份。对于李存勖来说,这是一次让他内心震惊的体验。
在长安军事学院的学习,李存勖学得并不是什么军事技巧,而是从大局观来学习一种军事和战争理论。然后他终于明白了,为何李弘益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李弘益的胜利并非仅仅是因为他“发明”了火药,“发明”了火炮,倚仗利器,而是一系列相关因素组合导致的最终结果。
李存勖仔细研究了李弘益起家以来的经历,这可远比他在太原时收集得那点情报详实得多了。李弘益自玉门关开始,就是拉拢分化居延海回鹘,肃清商路,维护了当时归义军向长安方向控制区域内的安定。
在这个时候,军事其实是服务于商贸的,李弘益在沙州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相当于将沙州到肃州的商路完全打通,因而他得到了当时归义军高层的支持。
然后李弘益靠着火药攻破了肃州龙家,得到了慕容阎昆为首的吐谷浑势力的支持,然后打甘州,直下凉州,这个时候李弘益已经有了骑兵的支持,并且依靠打通商路,获得了归义军众多世家的支持,并最终独立而成一镇。
李存勖曾经与随行前来的亲信幕僚分析,然后有些沮丧地发现,当年他的父亲李克用,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在朝廷扶持可靠的亲信,或者有一个坚实的靠山,而李弘益能够得到徐彦若的支持,在李存勖看来,不过是因为李弘益出身高贵,而他父子不过是沙陀人而已。
在长安的学习,让李存勖明白了一点,李弘益主导推行的大唐一系列新政策,其实与军事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李弘益连番大胜,给了百姓和支持他的世家们以信心,也给了他足够的威望去推行政策;而这些政策反过来,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且李弘益努力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百姓们受益,又会继续支持李弘益,所以李弘益能够做到今天的地步,绝非“侥幸”二字就可以概括的。
李存勖第一次从更加全面的高度去看待整个世界,他突然觉得,当年自己只想着割据河东、承父遗志、报仇雪恨,实在有些格局低了。
在见识了长安宿卫军、禁军以及地方折冲府民兵的训练之后,李存勖暗暗发誓,此次回去,一定要学习朝廷军制,对河东军队进行重新整编。
李弘愿等人至太原,民政、民兵预备役制度,都照搬朝廷一贯政策,唯独河东军队,都留给了李存勖。这是件重大的事务,非李存勖亲来不能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