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461章 天下形势(一)

选择阅读主题:

第461章 天下形势(一)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8-11-13 | 字数:3195

乾兴三年元月底,李存勖辞别了长安,向太原而去。在交出河东大权之后,李弘愿带韩逊、王珂,于去年便前往太原,首先按照朝廷一贯制度,稳定官场,然后开始推行均田、废奴、折冲府等各项民政军事制度。

随他而行的,还有河西、长安、剑南、山南等各地的大商会主事。河东自李克用父子两代人,也形成了一个以李家为核心的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体。如何让这些人支持朝廷,就必须先用足够的利益进行交换了。

李弘愿一直被自己的弟弟李弘益的光芒所笼罩,实际上不止他,就是李弘定、李弘谏也都显示黯淡无光。一方面是李弘定、李弘谏素来低调,行事从不张扬,居高位而不扰民,属于那种认真做事的官员,另外一方面,李弘益的个人威望和权柄太大,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去,自然也吸引了最多的反对者们的火力。

李弘益四兄弟经过近二十年的历练,都可以说得上是干吏。李弘愿能够入内阁,固然有李弘益在背后推动的缘故,他自身的能力和资历,也足以胜任了。

因此李弘愿到太原后,河东官场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只是靠近河南道的几个州县的主官,彼此调动了一下,王珂因为是李克用的女婿,让河东官员更觉亲近,故而他在各州重建折冲府制度,却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弹。

实际上,内阁为了快速消化河东道,已经由李弘益出面,与李存勖谈妥,做了许多的妥协。比如李存勖信任和任命的文武官员,基本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他们的子辈,也得到了朝廷文武官员的推荐,前往各地大学学习。

而最难办的改革军队的事务,李弘愿很明智地并未插手,现在河东精锐都在易州,这是最难办也最棘手的,自然还是交给李存勖去做。

所以李存勖此次离开长安,最主要的目的,一是改革军队制度,重新编练;二则是以河北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负责对卢龙镇的作战事宜。

李存孝依旧坐镇魏州,有他在后方,魏博镇的牙兵集团就乱不起来,而且李存孝也发现了几名牙将出身的年轻军官,很是欣赏,特意向长安和河西军事学院推荐,其中就有房知温等人。

李胜甲在沧州长芦坐镇,他按内阁及枢密院命令,就地屯田,先是梳理了长芦等地盐场,打击了一批盐霸,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苛税,并延着潭水,也就是后世的海河,在后世的天津地区一带,清理沼泽,疏通河道,整理田亩。

当然这些事都不可能是朝廷的军队来做的,而是卢龙镇的俘虏士兵、各地村霸、黑恶势力等,或被抄家,或被罚来做徭役,也算是为受欺压的百姓们做些善事了。

至于在登州的赵匡凝,则带领着大约八十余名长安水师学院的学生和教授,开始着手建立大唐的北海水师。马训之前得到命令,已经将蓬莱县的原朝廷水师驻地整理了一番,又收拢雇佣了数百名船工、渔民,并且顺势将蓬莱城北的大谢岛也占据了。

所以赵匡凝到蓬莱后,他接收的就是一个人数齐全的队伍,虽然因为藩镇作乱导致朝廷水师早就不存,但毕竟还有些底子在,再搭设台子也相对容易许多。

而一个更好的消息是,冯行袭自荆州送来了三百名习水战的中基层军官军士,还附带送来了十多名造船工匠。虽说江船与海船不同,但毕竟总有相通之处的,这样一来,赵匡凝就可以迅速搭起北海水师的架子了。

站在蓬莱城外,迎着还有些清冷的带着腥气的海风,赵匡凝意气风发,只觉得心中一片火热。自当年无奈投奔大唐后,赵匡凝为了保命,也为了保住一家人,北上来见李弘益。

而李弘益当年答应他,要以他为主,组建一支水师,赵匡凝原本心中还是很热切的。但是随着大唐与伪梁之间的战事,赵匡凝就成了工程营的头儿,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搭设浮桥、修路、挖洞,要么就是协助后勤,似乎在整个大唐的官场就成了边缘人物。

剿灭伪梁,赵匡凝并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在沙场之上立下老大战功,到后来伪梁破灭,朝廷因功封赏,他也没有落到什么实际好处,只是多了一个上护军的从三品勋官,也不过是个虚职而已。

好在两个弟弟,一在剑南,一在朝廷,都各凭本事,得到重用,他也没有那么郁闷。等了三年,总算是等到了李弘益实现约定的这一天,赵匡凝只觉得当真是不容易啊!

他对着身边一名年轻的军官感叹地说:“元帅尝言四海之大,东去倭国再万里之遥,还有一块大地,丰饶无比,若所言非虚,吾还真想去看一看啊!”

赵廷隐笑着说:“只要咱们北海水师建成,有水的地方,咱们哪里去不得?”他今年二十余岁,是秦州上邽人。当年李弘益战与李茂贞,夺取秦州,赵廷隐还小,但很快就受到李弘益一系列改革带来的好处。他家里有两处大果园,还有一处种羊场,所以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赵廷隐当年想报考河西军事学院,实际上陇右道最早跟随李弘益的那些州县,学子多愿意从军。但想到河西军事学院竞争实在激烈,况且毕业的学长们占据了各军的中层,他若要想在陆军中出人头地,实在困难。

于是赵廷隐一咬牙,报考了长安新成立的水师学院,并在毕业后跟随着学院的校长、祭酒冯行袭,来到了荆州。水师学院并不是个大学校,学生人数并不多,故而早几届的毕业学生,很多都留校当了讲师或是助教。

因此赵廷隐也算是赶上了好时机,他在荆州刻苦努力,硬是熟悉了江河的颠簸,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水战军官,这一次也被冯行袭忍痛割爱派了出来。

冯行袭是个大度的,或者说对天下的形势看得明白,他如今的地位,已经不需要去争夺什么了,朝廷已经正式将大唐军队分为陆军和水师,水师里的第一人,非他莫属,谁也争不过他,所以他开始学着放手,让自己培养起来的徒弟和部下们去接收更大的挑战。

赵匡凝闻言大笑,他积郁数年,一朝得以施展抱负,对于赵廷隐这般朝气蓬勃的话语最是喜欢,说:“邦臣所言甚是,元帅说过,灭卢龙之后,便要收复重建安东都护府。则我北海水师,可自海路攻新罗、袭渤海国,将来咱们可是有大用的,你我的担子很重啊!”

赵廷隐的任务,是负责训练作战的水手,他拱手说:“下官自当尽心竭力!”赵匡凝点了点头,眯着眼迎着海风,望着远处,说:“当年魏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老夫世居大江,难得见如此沧茫,多看一会儿吧!”

他话虽然如此说,心里却在盘算,按照马训以及军情司先前提供收集的情报,当年朝廷水师留下的几条破船,只怕短时间内,北海水师是没有大船可用的,看来还是先用小船训练一下士兵们的胆气了。

就在整个北方忙忙碌碌的时候,庐州的杨渥,头发又白了几根。自从徐温杀张颢、立杨隆演、成为掌握大半个淮南的权臣之后,他与徐温之间的战争就陷入了拉锯战。

相对而言,徐温的兵力是要强于杨渥的。杨渥自杨行密去世后,对于掌握地方军权的将领除之过急,自己的亲信掌握的州县又不多,所以他仓促逃出来后,前期基本是被徐温压着打的。

但是很快全师朗奉命支援,先是解决了洪州秦裴这个淮南后方的最大一股反对势力,接着沿长江而下,一路攻击,将淮南在长江南岸的州县基本都夺了。

不管是先来的全师朗,还是后到的谢彦章等朝廷将领,都在有意无意地避开与徐温的直接对抗,而是选择了徐温防守薄弱的州县下手,一旦被朝廷军队占领,徐温再派军反击,就很难再次夺回来了。

于是徐温收缩兵力,集中对付庐州,但他又得派重兵驻濠州,因为北面的徐州,就是虎视眈眈的刘知俊大军。

好在刘知俊的主要任务是先安稳地方,清剿地方匪乱兵乱,同时负责配合朝廷文官主持的均田大事,故而并未直接南下。

但是徐温却不得不防,伪梁一灭,他就必须要直面朝廷大军的压力了。徐温并非是一心想要跟朝廷抗衡的,他曾派出使者,打算前往长安陈情,表示自己只是拥戴杨隆演,驱逐杨渥之不肖,淮南依旧是一心向朝廷的。

但是很无奈,他派出的使者,前后三拨,都是自此杳无音信,于是徐温彻底明白了,朝廷其实也不在乎淮南是杨渥还是杨隆演又或者是他徐温当政,关键是淮南必须是朝廷的。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现在徐温投降,他的人头依然不保,因为杨渥比他更先一步投靠了朝廷。徐温心中悔恨不已,早知道如此,当年就应该优先援助伪梁了。至少有伪梁在时,他的权势在淮南还是有保证的。

就在徐温为未来发愁,杨渥头疼于全师朗不完全配合、谢彦章只顾着带领骑兵攻城略地时,朝廷终于有了大动作:刘知俊派出了一支四千人的精锐骑兵,在万余步兵的随同下,在寿州八公山对面的长江北岸,开始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