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454章 皇帝结婚

选择阅读主题:

第454章 皇帝结婚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8-10-31 | 字数:3159

天子李柷的婚礼对于如今的大唐来说,是一件头等的大事。李弘益虽然一直在努力地消除皇帝被人为添加的神圣性光辉,但毕竟自秦始皇以来,华夏的皇帝制度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消除的。

因此不但文武百官对这件事很是操心,就是百姓们也都议论纷纷。民间的议论,觉得还是高祖、太宗皇帝保佑,如今大唐又出了一位少年有志的天子,至于不弄权的李弘益等,自然就成了百姓们交口称赞的大忠臣。

事实上李弘益在民间的声望极好,是他带着两百人的军队,从玉门关用了十余年,一步一步杀到了关中,将潼关以西的藩镇全部清扫而光,而且北击回鹘、达靼,西攻吐蕃,还在西北击退了西州回鹘,又速灭剑南王建,如今又灭了伪梁,天下有实力的藩镇纷纷归附朝廷。

对于大唐百姓和人民来说,他们其实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上最骄傲的一群人。大唐自开国以来,国土疆域已经超越了之前的所有朝代,倒在大唐铁蹄之下的国家和部落,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强盛一时的吐蕃,最终也是先于大唐灭亡了。

万国来朝的气象,周边诸族纷纷来降的举目无敌的自豪,即便有安史之乱,大唐依旧是那个包容大气的大唐。只是随着黄巢之乱,以及随后的藩镇纷争,再加上几代皇帝的昏聩,导致大唐积重难返,甚至一度有了亡国的模样。

这让骄傲无比的唐人内心是很痛苦的,若非李弘益横空出世,或许大唐就真的灭亡了。而李弘益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一班志同道合的战友,已经改变了这个伟大的王朝。

李弘益虽然当权,但他并不算一个极其专断的权臣,因为李弘益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一方面,他要做的并不是专权一时然后人亡政息,那样华夏依旧会最终走到原本历史的老路子上。

所以李弘益思考了许久,最终拿出了均田、废奴两大制度,就是为了在农耕时代彻底解放尽可能多的劳动力,然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和初级工业,先解决百姓们吃饭的问题,然后再逐步解决百姓生活富足的问题。

这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李弘益从来不敢大意,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和重心,所以对外他要剿灭藩镇,统一天下,这样朝廷的政策才能够推行无阻。

对内则是改革制度,通过严密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第一次使“皇权”下到乡一级。这期间他所做的努力,百姓们才是最能够感受得到的。

李弘益在官场的风评并不算很高,因为很多官员都觉得李弘益的许多制度太苛刻了,职权分明而到位,对于官员们来说,就很难逾权去做一些灰色交易了。只是李弘益手握兵权,也始终不肯放弃军事指挥权,那些懒惰混日子的官员们也只能私底下抱怨一番,却不敢直接出言反对。

因此,李弘益的制度其实更多的是对官僚、军队做出限制,尽可能地少扰民。百姓们都多分了田亩,历朝历代繁重的徭役也被朝廷以支付一定工资和报酬取代了,即便是时有战事发生,朝廷的盘剥也不算是过分严重。

其实如今的大唐,生活最富足的依旧是官员阶层和商人阶层,顶多加上绝对数量不算巨大的工人阶层,而众多的底层百姓,生活也只能说过得去,但与十年前相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了。

因此在众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李弘益那可是大唐的忠臣良臣,是天上星宿下凡来扶持大唐江山的,至于是文曲星还是武曲星,这个百姓们都还在讨论,没有得出过一个统一的结论。

对于民间议论,侦骑司自然会有情报反馈,李弘益看过了也不过是笑一笑而已。他知道自己只是尽力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其中有太多的退让和利益交换,但他热爱着这个伟大的民族和这个伟大的王朝,所以愿意为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况且李弘益也知道,他在民间的声望虽高,但依旧不过是一个臣子而已。李柷天生就流着自太宗皇帝以来的血脉,他才是百姓甚至许多官员心目中唯一的王朝代表,是那个真龙天子一样的人物。

好在李弘益从没有篡位称帝的打算,曹操在这个时代的名声并不好,但他说过的一句话,让李弘益无比地赞同,如果事情真的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那么他宁愿再说一次曹操曾经说过的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当然李弘益知道,他或许真的负有天命,但这个天命绝非是让他来做皇帝,或者有一个做皇帝的儿子的。

越近长安,李弘益的心思越是繁杂,为了说服河东归顺,李弘益给出李存勖的利益付出不可谓不巨大。让出了一个具有实权的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位,未来在河东开办工场、商行、银行,李存勖都会参上一股,而且河东诸将的安排,也至少要得到李存勖的同意。

李弘益知道自己这么做是有隐患的,但他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那个梦想,彻底扫平北方草原对中原的威胁,就必须在前进的道路上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敌人。

而与他同行的诸人中,李存勖的心情也并不好。自一开始,他的内心底依旧是不舍得放弃河东的,毕竟是父祖打下的基业,可是耐不住河东文武官员的意见,所以李存勖只得选择了妥协。

然而自河北道魏州渡过黄河,一路过开封,经洛阳,入潼关,李存勖所见所闻,让他意识到,或许自己这个妥协下的选择是正确的,这让他心情很是郁闷。

河东道与河北道都是久经战乱之地,李存勖自少年随父从军,见惯了战场厮杀,也见惯了百姓因战乱遭受的苦难。从他二十四年人生的经历,天下从来就不是太平的样子。

然而随着朝廷大军占据河南道,一条黄河,似乎就将河南道与河北道及河东道完全划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河南道战事才休止不过半年有余,但是已经可以感觉得到民间渐渐有了复苏的气息。

虽然很多地方依旧是人烟稀少,但被伪梁俘虏士兵们整理分配好的田亩,修缮过的官道,新修建的驿站,以及越向开封越发繁忙的官道上来往的行人商队,让李存勖意识到,朝廷大军来到之后带给百姓们的秩序。

而开封也果然同他设想的一样,朱温曾经在此二三十年的痕迹被一扫而空,这座刚刚升格为府的大城,显现出了不一样的繁华。从河西、陇右等地赶来的商队,西域的胡商,热闹的市集,以及因为废除坊市制度使得整座城池如同工地一般,都让李存勖感到新奇不已。

然后他见到了前来迎接的马殷以及韩偓等官员,看到马殷时,李存勖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同样都是地方藩镇实力派,虽然北人一贯看不起南人,但马殷对李弘益尊敬的态度,让李存勖总觉得不舒服。

马殷没有理由不对李弘益表示尊敬,实际上他在潭州依旧有故旧亲信在。徐绾至潭州后,不过是与主要文武官员谈话,罢免了几个县令不痛不痒而已,其余马殷时代的官员,基本都得到留任。

这却不是朝廷怕马殷有异动,徐绾代表朝廷已经表示,吏部会在半年后进行一次江南西道的大考察,会有一些人事上的调动,但诸位官员都是为国家守社稷的,朝廷断然不会随意罢黜。

马殷知道徐绾这番话其实也是李弘益的意思,朝廷对于新归附的江南西道,自然是要安插信得过的官员的,但是原有马殷派系的官员,在其去留问题上空出来半年的时间,足够马殷与朝廷私下谈妥了。

李弘益从来不是赶尽杀绝的人,而且马殷到了开封,朝廷配给的属吏官员,一部分是马殷的人,一部分是朝廷选派的,马殷的实权或许不如,但起码并没有被冷藏起来。

而一行人进入洛阳后,李存勖惊讶的神色掩饰不住,东都的繁华,早已经不是他十多年前所见的那样了,而且洛阳方方面面都远超过了新兴的开封。

等到李存勖等人进入潼关,沿路所见,让他心生感慨,百姓安居乐业,与河东相比,简直是天堂一般了。

一行人刚过渭南,还在新丰县境内,就遇到了朝廷派出的使者,告诉说内阁派出大学士李弘愿等,于灞桥相迎。李存勖暗自叹了口气,李弘愿与他曾经在太原见过,以前李克用时代,河东与朝廷就很少有安插的官员为代言人,现在至少有了李存孝、李弘愿两个勉强可以算是朋友的高官了。

等来到灞桥后,李弘愿迎上了一行人,一番寒暄之后,李弘愿掏出圣旨,在李存勖诧异而且有些愤怒甚至要爆发的眼神中,笑着说:“恭喜晋王!天子闻晋王至长安,意以赵王、晋王二位为奉迎使,二位请接旨吧!”

李存勖脸色变了几变,他原本还以为李弘益和内阁准备趁他前来长安,就立刻剥夺他的权力,哪曾想天子居然让他和李弘益一起,当皇帝大婚的奉迎使,这可是为人臣的极大荣誉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