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436章 军事改革

选择阅读主题:

第436章 军事改革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8-10-09 | 字数:3128

一项政策的实施,从来都不是开个会、下个文件就能够办到的。李弘益之所以在伪梁刚刚被灭就提出行政区划改革,目的一是希望与内阁诸官员商议讨论,找到不足之处;二来自然是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继续不断地对外用兵。

他自然知道,刚刚打了一场灭国之战,虽然大唐气势正盛,而且目前看来还有一定的余力北上攻打卢龙镇,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这几年老天爷赏脸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前提之下。

李弘益虽然现在说话非常管用,但那是因为他身后站着一整个河西集团,这是一个通过军功、手工业、商业行为盘根错节联系在一起的利益集团,而李弘益只不过是代表而已。

按照李弘益的规划,别的不说,东北的契丹、渤海、新罗等势力或者国家都是要打下的,大唐当年之所以放弃东北地区,还不是因为那里是苦寒之地,物产不丰饶,而且汉人人口太少,占领的成本太高么?

还有就是被划为云南道的大长和国,继承自南诏,在许多官员看来,那里同样属于瘴气密布、南蛮出没的蛮荒之地,要知道后世的福建,现如今的闽地,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更别提更加深入内陆的大西南了。

如今朝廷的官员受李弘益一直以来的影响,首先考虑的是征服这些土地是否对国家有利,如果没有利益,那么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搞远征,自然是不会有太多人支持的。

因此李弘益一面就着地图讲解着自己分析各道的原因,一面说:“大长和国产铜,矿山极多,而且新罗国北有优良的铁矿,这些好地方,是上天赐予我大唐的,如果我等不取,当真是暴殄天物!”

他这么一说,工部尚书苏崇俨的眼睛顿时亮了,虽然李弘益推行币值改革,但是也仅仅是关内、剑南、陇右等潼关以西的州县,百姓接受起来比较快,这也得益于这些州县多有士兵随军出征,或是被纳入折冲府为民兵,知道纸币的好处。

但是河南道的百姓可没有接触过纸币,故而还是有许多地方的百姓依旧在使用铜钱,而大唐一向是缺铜矿的,再加上火炮需要大量的铜、铁,工部有数支队伍是常年在荒山野岭到处寻找,目的就是为了多寻找一处矿场。

苏崇俨问到:“元帅,这大…云南道的铜矿储量如何?”李弘益说:“极多!据说商周时期,吾华夏先祖铸鼎,选用的便是云南道的铜。”他自然而然地就已经将大长和国略过,看作了必得的囊中之物了。

顿了一顿,李弘益继续说:“至于朝鲜道的铁矿,乃是露天,极方便开采。”他只记得初中地理学过这些知识,但朝鲜铁矿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李弘益并不知道,这些已经不重要,关键是要说服官员们支持自己的想法。

事实上反对李弘益改革行政区划的官员并不多,将道一级的官职实权化,对整个文官集团是有利的,如果按照李弘益的设想,那么大唐就将一下子多出三十多个封疆大吏,这可是实权官啊!

于是内阁会议上,与会近二十名官员原则上同意了李弘益的提议,其他诸多分歧,主要集中在各道的名称、统辖的区域范围,以及该分设多少官员合适。李弘益再三告诫,这件事先不要外传,各官员先考虑一番,等卢龙平定,就可以着手进行改制了。

然后李弘益看了看同样与会的张琏,他们俩是军方到场的唯二代表,点了点头,开口继续说:“枢密院的意思,是不再于各地分设都护府,一应关隘、军、监、守捉,不再作为地名使用。各道驻军,分设都督府,比如河西道,则设河西都督府,负责本道防务,各州则设军镇,分兵驻派。

当然河西道因为人口少,地域广大,且在边疆,故而只设独立的都督府。如河南道这样的大道,地处内陆,不再遵循每道皆设都督府例,改为军镇,以洛阳都督府或开封都督府管辖。若遇战时,则由朝廷指派主帅,统领数都督府或数军镇兵马出战。”

李柷登基之后,李弘益就已经逐步地将“节度使”一职虚化,先是夺了治民权,然后又渐渐将统兵权收归中央,再以折冲府的方式,掌握全国的预备役民兵,是否转化为战兵,则由枢密院确定。

于是现如今的“节度使”更像是一个荣衔,权力大大地缩了水。但是地方上还是需要有驻兵的,李弘益的意思,是根据州县区域大小、人口多少,设立“军镇”,驻扎一个营的兵力,或者数个营的兵力。

这样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将兵力分散,征召起来会很麻烦,而且反应会很迟钝,但李弘益却不得不这么做,在通讯落后的时代,这是唯一的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马上就将这种制度推行到如今所有大唐能够直接管辖的州县,而是要等到天下初定之后,才一点一点地进行改变。

然后李弘益决定对军队的编制进行调整,依旧是十人一什,五什一伍,两伍一队,但原本四队一都,改为两队一都,两都则为一团,三团为一营,其余皆不变。

这么做的原因,是李弘益意识到,大军团作战,比如与朱温的荥泽之战,这样双方超过十万人铺开来,都一级就是最基本的作战单元了,但是四百人一都,还是有些臃肿庞大了。

他倒是想学人民解放军的三三制,但是冷热兵器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不能死板硬套,还是得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

如此一来,现有的各都头则为团校尉,副都头则为都头,官衔不变,只是称呼有些变化而已。另外李弘益准备简化一个军的兵力,像是玉门军,作为自己的嫡系,加上辅兵,最多时能超过两万,这就有些太夸张了。

因此李弘益决定,还是将一军的兵额人数定在一万二千人以及八千,这样方便后勤司对粮草供应的运输调度,同时也可以对现有军队“瘦身”,达到精兵化的目的。

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有些立有功劳的将领,也该升升官了。但问题是如今大唐的国力,能养三十万兵,其中多半都是折冲府民兵转就,还有三分之一是辅兵,这已经差不多到了一个极限。

若要再次扩兵,至少就得等到河南道、河北道两个富庶的地区大定之后,才有足够的保障再度征兵扩张了。

比如现如今驻守归、峡二州的耿平文,他是从折冲府均州校尉带三州民兵前往荆州支援,现如今手中只有不到六千人,要保证夔州的李弘信通过长江运输剑南道的物资,还要防备辰州蛮,任务相当繁重。

但耿平文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虽然他主要是镇守地方,基本没有参加大的会战,但他的功劳枢密院可是一直记得,李弘益觉得也应该提拔他一下,也好安慰一下原本张承奉时代的归义军将领了。

又比如谢彦章和侯温裕,他二人现在全师朗帐前听令,葛从周出任长安军事学院院长一职,专门交代他们二人遵循大唐军令,而且谢彦章又是个有才能的,颇得全师朗的赞赏。

李弘益觉得以谢彦章的能力,独领一军也是够资格的,而且将谢彦章作为河南降将的典型树立起来,意义重大,至少能够安慰一下现在还没有任何实职的其他降将们。

对于李弘益来说,他的一系列改革,与其说是根据天下形势重新让制度适应,不如说是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创造新的条件,以满足各利益方、各团体的需求。

虽然有河西、长安两处军事学院不断地培养着军事人才,但掌握理论和实战经验完全是两回事,要知道现在的军事学院的毕业生,也不过出了奉义军都指挥使郭盛一人而已,而且完全是因为郭盛的运气好,恰好赶上大唐扩军,高级将领一时缺乏,故而接替了王彦章而已。

李弘益的军事改革也得到了内阁的一致同意,虽然在许多武将看来,李弘益的军事指挥能力其实有限,但他的战功放在那里,众人也都晓得,李弘益是知兵的,他的改革想来不是无的放矢,况且大唐军队说难听的,就是他李弘益一手组建起来的私军,便只有任李弘益放手去做了。

当然李弘益并不是立即就在军中推行诸多改制,而是先从转入地方驻守的军队以及折冲府民兵开始,一点一点进行调整。若他现在就对全军改组,那就耽误了曹用行对河北道的用兵。

不过枢密院还是行文各军,提前表示了说明,虽然有部分将领觉得不舍,毕竟有些军领有万八兵额,如今又要裁撤缩减,总归是不愿意的。但是军方李弘益完全可以做到说一不二,又有谁敢真的跳出来反对的?要知道绝大多数的将领,可都是李弘益一手提拔,属于李弘益的老下属了。

让李弘益想不到的是,曹用行刚命令李存孝领飞虎军骑兵进入魏博镇,河北战事还未开启,徐州的慕容阎昆却上书,请求辞去淮南道行军总管一职,希望调回长安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