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二回 走暗道君臣逃遁 除隐患朱棣觅仙(1)

作者:吕老二 | 发布时间 | 2018-09-27 | 字数:2091

诗曰:

锦囊妙计柜中藏,忠臣追随赴国殇;

化身佛子念弥陀,暗走蛟龙游四方。

上回说到正当众臣为建文帝如何出宫而束手无策时,少监王钺突然站出来道:“昔日太祖高皇帝驾崩前给陛下留下了一个锦盒,说日后陛下如遇大难之时方可开启,此刻应是时候了,匣子就藏在奉天殿,请陛下去打开锦盒一观!”

于是留在建文帝身边的大臣们一起簇拥着皇帝来到奉天殿,王钺很快把锦盒取了出来,匣子是红色的,外壳还用铁箍加固,匣子上的两把大锁还灌了铁水,打不开,建文帝见了很是激动,痛哭不止。

急切之中,程济等人来不及锯断铁箍,就用重物把匣子砸开,双手呈给建文帝。建文帝急忙打开锦盒一看,盒内仅有一方白绫,上书一首打油诗:

御花园中家具房,打开木柜换衣裳。

柜下有个灯草洞,火烧灯草走南方。

明太祖朱元璋乃是出生草莽的乱世英雄,年少时没有正经念过书,后又连年征战,更没有时间读书学习,所以文化并不高。这首打油诗倒也符合朱元璋的脾性和做派,像是他老人家所写。

于是,监察御史叶希贤等五六十人便按照打油诗里所说的,簇拥着建文帝来到御花园左侧的家具房。所谓家具房,其实就是堆放旧家具的杂物间,平时人迹罕至,就连太监宫女也很少来此。推开房门,一股霉臭味扑面而来。屋内蛛网密布,一些桌椅等杂物散乱地堆放着。杨应能很快便在房中找到了一个旧木柜。打开柜门一看,里面果然摆放着几件东西:袈裟、僧帽、僧鞋、佛珠、剃刀等,另外还有三张写着:应文、应能、应贤的和尚度牒和五十两散碎银子。更令人称奇的是,里面居然还有一纸太祖皇帝御笔亲书的手谕,手谕用朱笔写着逃跑的路线和方位,众人不敢耽误,按照手谕上所述,叶希贤和程济合力搬开了木柜。木柜下面出现一堆灯草,程济赶紧弯腰扒开灯草,揭起一块铁板,顿时,一个黑咕隆咚的洞口呈现在众人眼前。原来,这洞口是一个暗道的入口。不过入口很小,仅能容一人通过。

叶希贤、杨应能慌忙替建文帝脱下织锦龙袍,换上褐色袈裟、戴上僧帽、挂上佛珠,又让建文帝把度牒收好,散碎银子则由叶希贤保管。程济率先跳下暗道,在前面探路,接着众人又扶着建文帝钻进暗道。马皇后自己主动赴死,葬身火海,以掩人耳目,造成建文帝被大火烧死的假象,待一班大臣逐一进入暗道后,叶希贤转身点燃了灯草,叶希贤小心地盖上铁板,然后转身随众人沿暗道遁去。

转眼间,灯草引燃了杂物,散乱堆放的桌椅也跟着燃烧起来。很快,熊熊大火便吞没了整个家具房。

建文帝由这一群手无缚鸡之力却又忠心不二的文臣前后护持着,在紫禁城下的暗道中相互手牵着手缓缓前行。

黑暗中,众人胆战心惊地摸索向前。一路上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在七弯八拐上下起伏的暗道中惊慌失措地走着。这暗道仿佛是通往天涯海角的隧道,长得令人发慌,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

建文帝等人在暗道里走了整整一夜,终于在天明时分从一座高大的神像底座中钻了出来。这些出来的人都已是大汗淋漓、疲惫不堪,浑身上下都粘满了尘土,既像是未卸装的戏子,更像是从地狱里逃出来的厉鬼。

刚出来的人正在紧张地观察这是什么地方时,一位道士从后殿来到众人面前,见到建文帝,道士赶紧叩头称“万岁”,说:“臣王昇受高皇帝遗命,知道陛下有此劫数,今特意在神乐观等候。”不一会,所有的人都从暗道中出来,一共有二十三人,其中有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监察御史叶希贤、曾凤韶、翰林编修程济、赵天泰、检讨程亨、按察使王良、参政蔡运、刑部郎中梁田玉、中书舍人梁良玉、梁中节、宋和、郭节、刑部司务冯灌、所镇抚杨应能、牛景先、王资、刘仲、翰林待诏郑洽、钦天监正王之臣、太监周恕、徐王府宾辅史彬等。他们都需要休息,生理上的极度疲惫和心理上的高度紧张已经使他们心力交瘁,狼狈至极。此刻,君臣之礼已是多余的累赘,建文帝不需要,众臣也更不讲究。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众人才慢慢缓过劲来。

衣衫凌乱、蓬头垢面的君臣们相互对望着各自的惨相,不禁悲从中来,不由得涕泪交下抱头痛哭。

哭累了,也哭够了。众人的心仿佛被掏空了似的,坐在原地发呆。一种从未有过的国破家亡、万念俱灰的绝望感紧紧地摄住了众人的心,使他们感到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般,无力、无助、无奈。

又过了半个时辰,翰林院编修程济站起来道:“我等当振作精神,设法速速离开此地,岂可在此坐以待毙!那燕王进城后,若没有找到陛下,必定会派兵四出搜捕,只消几个时辰,我等便会被发现!”

监察御史叶希贤道:“悠悠万事,唯复国大计为首要,当先议定,再言其他。”

吴王府的杨应能道:“复国大计固然重要,然而当务之急是远离京师,躲避燕王的搜捕,待危险过去后,再作复国之议不迟。”

程济频频颔首道:“杨大人所言极是,先远避京师,待危险过去再作复国之议,实为上策,然如何远离?去向何方?”

杨应能又道:“太祖皇帝兴兵起事之前,曾在皇觉寺出家为僧,下官以为,陛下亦应身着袈裟削发为僧,一来可循太祖皇帝打天下之缘由重新起事;二来改头换面可轻易避开燕王的耳目。”

建文帝觉得杨应能的建议比较实际,实行起来也不难,当前最重要的是躲过燕王的搜捕,而后再议复国之事。于是,便对众大臣道:“杨爱卿之提议切实可行,朕准奏。”

翰林院编修程济立即附议道:“皇上圣明!”

叶希贤又问道:“若圣驾脱离险境后,该当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