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三百一十四章 视察关内(一)
第三百一十四章 视察关内(一)
作为盘踞在荆襄一带两代人二三十年的势力,赵匡凝其实是很不愿意轻易放弃已经掌握在手中的权力的。
几年前,朱温攻打兖州,泰宁军节度使朱瑾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没有太多的兵力支援,于是派大将史俨率数千兵往救,结果并没有成功,于是朱瑾和史俨投奔杨行密。
李克用于是派出使者准备借道赵匡凝处,将史俨等接回河东,使者在半路被朱温截获。得知赵匡凝与李克用勾结,朱温大怒,于是派大军南下,将赵匡凝的泌、随、邓三州占了。
自此以后,赵匡凝的实力被大大削弱,若非成汭战败身死,他趁机占据了荆州,恐怕早就被朱温给灭了。
等到朱温弑君建立伪梁,赵匡凝并不尊奉开封,依旧以唐昭宗的年号为纪年。只是李弘益随后拥戴李柷登基,保存了大唐的国号,并派出使者前来,赵匡凝的态度依旧很暧昧。
赵匡凝听说过李弘益的名声,但是有一点,他觉得被拥戴的李柷实在有些来历不明,凭什么唐昭宗诸子并唐室诸王都被朱温杀害了,只有这个唐昭宗与何皇后的第二个亲生儿子没事,而且还跑到了李弘益那里躲避。所以赵匡凝觉得这个皇子或许是假冒的,而他的态度也代表了江南、岭南许多藩镇地方官员的态度。
这一次荆襄被朱温手下大将杨师厚所攻甚急,若不是全师朗、耿平文等人来得及时,只怕赵匡凝就得奔扬州投靠杨行密了。
只是三弟赵匡秀已经跟随朝廷派来的礼部侍郎,随着冯行袭一道来到了江陵,赵匡凝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出弟弟与朝廷达成的承诺了。
他手上只有不到七千兵力,其中还有三千驻守在荆州南部,都是水军,是为了防备雷彦恭和钟传、马殷的。团林一战结束,郭盛的奉义军就留在了江陵,全师朗已经接管了他所管辖的数州防务。
看到全师朗、郭盛、耿平文甚至蒋守光等人四面包围,赵匡凝很是无奈,他知道这是李弘益在默默地警告他,最好遵守与朝廷的约定。
赵匡凝与冯行袭还算有一点点交情,毕竟先前两个人的地盘是挨着的,而且两个人彼此从未有过大的矛盾。于是赵匡凝特意找到冯行袭,想要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建议。
大丈夫最怕无权,当初冯行袭好歹是一镇节度使,虽然眼看李弘益势力越发庞大,他为了自保,无奈入长安,毕竟心里还是有些不甘的。但是李弘益却并未把他当做吉祥物供起来,而是给了他实权。
所以冯行袭现在很是满足,因为他作为水军司的主官,也就意味着大唐的水军都要归他管辖。要知道大唐现如今的四号军方人物慕容阎昆还兼着骑军司,也意味着他冯行袭入长安后,就成了大唐军方排名至少前十的人物了。
赵匡凝把布设在公安县的水军指挥权移交给了冯行袭,顺便以此为借口,与冯行袭见了一面。他隐晦地问起了李弘益打算如何安排自己,冯行袭一张青脸笑了起来:“赵使君,贤仲昆三兄弟久在荆襄,保护地方,是我大唐的功臣。天子与大元帅并内阁诸位臣工,对你们可是赞赏有加的。使君且去,一切勿忧!”
赵匡凝想了一想,当年冯行袭还跟飞虎将军、如今大唐枢密使、代国公李存孝战了一场,并没有受到什么为难,何况自己一向忠心大唐呢?于是他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一半。
等回到节度使府衙,三兄弟又聚在了一起。赵匡明一向很有主见,对赵匡凝说:“大兄,我素闻赵王李元帅仁厚,便是咱们入了长安,不受重用,至少也能如夏国公李思谏一般,被朝廷厚养起来,总不会有性命之忧的。”
在长安呆了一段时间的赵匡秀对天子李柷以及李弘益等诸朝廷大臣的感官还不错,也说道:“世人都说赵王与开封的朱温无异,我却以为并非如此。赵王宽宏儒雅,虽然为摄政,却极懂得放权。天子虽然年幼,却诸事通晓,对赵王很是信任。以弟看来,大兄二兄或许用不了半年,一样要被重用呢!”
赵匡凝叹了口气,说:“希望如此吧!”赵匡秀继续说:“赵王知道大兄好学问,有藏书数千卷,他与尚书令李相国很是赞叹。咱们一家若去长安,小弟建议大兄不妨将藏书都运去,以活字印刷整理一番,更能博赵王欢喜呢!”
赵匡秀说的却是赵匡凝平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他和李磎一样,都是极其喜爱收藏书籍的。李弘益和李弘定弄出来的活字印刷术,可谓是天下有名,于是赵匡凝点了点头,说:“甚好!”
赵匡凝忙忙碌碌地收拾着行李书籍,准备举家前往长安的时候,远在关内,李弘益陪着小皇帝李柷,由索文呈领兵保护,松孝德侦骑司以及由彰义军转为的宿卫军一营跟随,前往鄠县视察。
自从得知长安因为当年前隋宇文恺设计施工时遗留下一个小漏洞,导致整个城市百姓饮水太苦后,李弘益就无比地重视。这也大概解决了李弘益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唐朝之后,再无王朝定都于长安了。
或许历史上的朱温就是考虑到长安水质问题,再综合其他因素,下了迁都开封的决定吧。
长安号称八水围绕,李弘益给工部下的命令,就是向长安修建饮水渠,在地下管道重新施工完毕之前,要保证长安百姓饮水的大问题。
流经鄠县的涝水,就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一条。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室日渐衰微,许多国家级的工程都无法开展,李弘益的五年计划之中,疏通关内河道、修建堤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这一次前来鄠县视察,李弘益是必须要向皇帝报告的。于是小皇帝李柷也来了兴趣,表示想要亲自出来看一看。
如今大明宫之内,除了皇帝、何太后以及安乐公主外,再无其他宗室,李弘益又废除了宦官和宫女制度,以朝廷官员子女为侍卫及女官,皇帝的权力以及被大大地限制了。
何太后有众多官员女眷时常入宫参见,陪着她聊天说话,甚至还出宫到梨园春变场听戏。梨园春楼是凉州土豪折逋坚顿和李保玉合伙开的,从凉州武威也跟着开到了长安。
何太后有了交际,有人陪着说话,李弘益又将她的家人亲戚寻了来,渐渐丧夫之痛也就减了一些。而李柷也有一班年纪相仿的官员子弟做同学,在大明宫三省办公的宫殿外,设了一处皇家学校,也有了许多同伴。
随着李琪入学部做侍郎,李柷与李弘益见面接触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小皇帝慢慢对李弘益的害怕的态度改变了,他觉得这个年纪不算很老的赵王还是很有趣的。
李弘益时常带他出行,到四处去看一看,甚至还几次陪他微服出行,看到了许多的新鲜事物。对于李弘益来说,李柷是昭宗皇帝托付给自己的,无论如何,前任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必须要尽心竭力地回报。
李弘益带着李柷,将自己的理论结合实际,一点一点地灌输给小皇帝。虽然在他心里,君主立宪制是必须要建立起来的,但若不能让皇帝彻底明白整个历史的走向,李弘益可真不敢保证,等到李柷十六岁可以亲政的时候,会不会有人跳出来,要求他还政于天子。
李柷其实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因为童年经历,远比一般儿童早熟,而且内心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李弘益这些年的教导,他也曾私下召见并询问了自己最亲近的李琪,知道李琪的想法与李弘益大致无二,都是希望大唐能够一直存在下去。
李柷不知道秦始皇那个伟大的梦想,是否能在李弘益的推动下去实现。但是他觉得,或许李弘益的方法,也是一种有可能性存在的选择,所以他耐心地学习着,并逐步地成长着。
治理水务李弘益并不擅长,所以一名原水部郎中,从朱温看守下的洛阳逃出来的工部官员,成为了工部侍郎,负责关内水道的治理。
看到皇帝和赵王亲来,工部侍郎薛会拿着图纸,详细地讲解了起来。薛会出身河东薛氏,是这个关内世家的旁支,他知道李弘益要求技术官员必须懂技术,所以拿出了一身所学,尽心尽力。
看着薛会还赤着脚卷着裤腿,一身官袍溅满了泥点和水,一张脸晒得发黑,李弘益一边听他讲解,一边想:看来与侦骑司、监察部所言不差,这个人倒是个做实事的。
受李弘益影响,皇帝李柷对于工程还是有些了解的,他仔细问了几个问题,薛会都详细地解答了。李柷问:“征调工人食宿都还好否?”薛会看了一眼李弘益,恭敬地说:“陛下,不如为臣领路,前往一观?”
李柷说:“好啊,前面带路。”他想起了当年父亲唐昭宗对他的教导,以及李琪、李弘益等众多大臣的教导,觉得体恤民力,是一个皇帝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