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寻藏录1-2> 章节目录> 第十五章祭祀之地

选择阅读主题:

第十五章祭祀之地

作者:熊猫大书 | 发布时间 | 2018-04-23 | 字数:10913

“不会吧,研究所又被翻出来了?”罗瑞坐起身向雪丘的方向看去,紧接着他目瞪口呆,“起来!起来!看!看!”

“怎么了?”陆林等人也都坐起了身,向着他们逃出来的方向望了过去。

“哗啦啦……”

对面的雪丘上偶尔还有碎石从高处落下,尘埃落定后,原本的山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坍塌了半边的中式古建筑。因为刚才的滑坡,它从山体里露了出来,显现在众人眼前。

“天啊!这地方怎么会有咱们中国的建筑?”周伟惊呼道。

“也未必是中国的,古时这里应该是无人区。从草原到西伯利亚南部,历史上大多时期是游牧民族的地盘,算起来,也包括这里,也许是女真、契丹之类的少数民族修造的。不过那个建筑,倒真像是中土的风格。”洛雨说着站了起来,想过去看一看。

“等会儿,”萧卓一把拉住了洛雨,“没看还在坍塌吗?”

洛雨笑了笑,她感觉萧卓对待自己的态度明显不一样了,便说道:“那就等等吧,反正它在那里也跑不了。大家饿了没?从早上开始折腾一天了,先准备吃点东西吧。”

从一连串的紧张中回过神来,众人现在又冷又饿。雪儿自告奋勇要去找吃的,这里没人比她更适合这个工作,便由她和项昊一起行动,走进森林觅食。余下的人找了一块没有树木的宽敞地面,开始伐木生火。汽油全都烧了,车也被埋在了山里,再想走出去,难上加难。反倒是周伟看得很开,总说一些“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类的宽心话。

“洛姐,你说那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怕火呢?”周欣问道。

“我也说不好,应该是高温引发了一些连锁反应吧。不过克格勃应该是发现了这里的异常,才把研究所修建到这里。”洛雨说道。

“他们肯定也没想到这里会这么异常。唉,刚才真是吓死我了,就好像一场梦一样,偏偏所有的感觉那么真实。”周伟说道,“看那两份日记和遗书的内容,估计克格勃的这个研究所研究的领域就是精神控制。结果研究成功了,这些工作人员反倒成了第一批实验品。”

“幸好没人注意到,不然真把这种力量用于战争,全世界都危险了,比僵尸还恐怖。”陆林说道,“对了,那个大胡子不是说这里有拘禁灵魂的力量吗?会不会指的就是这里的异常?”

“你是说这里能抓鬼?”萧卓不太相信地问道。

“我想他的意思不是抓鬼。罗瑞不是说过关于灵魂的‘21克’吗。陆林,你的意思是不是指,这片区域可以在人死后,不让生物能消散?”洛雨问道。

“嗯,我是这么猜的。好像到现在,科学都解释不清生物能到底是种什么能量。除了电和磁,还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东西。这些研究结果之所以经常被用电磁来表述,只是因为人类的研究手段仅限于对这几种已知能量的控制。大概是附近有什么天然的能量场,可以让这些原本应该消散掉的生物能保留在这里。这些能量本来就是生物的,跟刺激大脑活动的能量属于同一种,所以人类才容易被它控制。经过苏联人的实验以后,这些生物能就聚集到了一起,而且开始有规律地影响人的思维,就像那个专家遗书里写的‘引发欲望’。”陆林说道。

“你怎么对克格勃的这套东西了解得这么多?”洛雨问道。

“我小说里看到的。”陆林笑着答道。

大家都看得出他没说实话,恰巧这时来了解围的人,雪儿和项昊回来了。带着两只大金雕去打猎,一切都变得容易多了。这次他们打了两只山鸡似的大鸟,连罗瑞也说不上名字,翅膀不大,身体很肥,看上去就是不太会飞的那种。大家围着已经点燃的火堆,项昊去一边拔毛,其余人又聊了起来。

“我觉得咱们中招也许是一个意外,刚进入那里时没事,也许是时间太短,也许是灾星护住了我们。直到进入感应区,两三百人都死在那里,也许那里是能量场最强的地方。偏偏咱们把旅行袋忘到了门后,陆林又把那个机器启动起来,咱们这才真正遇险。那东西可能从我们离开灾星一段距离之后,就开始侵蚀我们的意识,只是陆林的突然关机,催化了这个过程。”洛雨说道。

“你们袋子里那个到底是什么东西?”萧卓问道,她愈发觉得那个灰球不简单。

“不管它啦!反正有啥都烧成灰了。吃饭,吃饭!”项昊拿着两只拔了毛去了内脏的山鸡走过来,适时岔开话题。

“我猜,那个建筑应该是蒙古人建的,所以这里才会发现蒙古人的尸体。”周欣说道,“那群老毛子估计做梦也没想到,他们满地挖古尸的时候,头顶上就有这么一座古代建筑遗迹。”

“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焚尸间里的古尸不是提到过监工吗?也许指的就是修造这个东西。”洛雨点头道,“可问题是,即便是蒙古人也很少会来到这么高纬度的地区。他们来这里建这么一座建筑,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她边说边想着。刚脱离危险,在职业本能的驱使下,她的好奇心又泛滥了。“一定要过去看看!要么咱们晚上别搭庇护所了,直接住在那里怎么样?”

“不干!”

“不干!”

周欣和萧卓一起反对道:“万一那东西还在怎么办?”

“不会了吧,研究所都毁了。咱们这次小心些,你们还想住在低矮的庇护所里吗?而且……”洛雨笑得像只狐狸,给自己找借口道,“别忘了,咱们这次是追着什么线索来的。这个遗迹既然可能是元代的,就更应该去看一看。”

“哎?雪儿,你拿的是什么?”陆林突然注意到边上的雪儿戴着一个有好几层镜片的头盔,自己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

“那个是雪儿在感应区捡到的。”周欣解释道,“要插电才能用,镜子里黑漆漆的一片,啥都看不着。”

“可透镜怎么会是黑的呢。”洛雨说道,“对了,你们什么时候发现的?”

“就是你们鼓捣机器那会儿。啊!我当时看到的不会也是那东西吧?”周欣猛醒过来。

“有这种可能。”洛雨跟雪儿要来头盔,“这种叠加式的镜片,是二战和冷战期间被使用到的一项光学技术。最简单的用法,是几片过滤不同颜色的镜片叠加到一起,看彩色线条组成的密码。当时可没有计算机和PS,对于颜色的处理很多时候都要靠光学仪器。”

“你是说这东西能看到能量场?”罗瑞问道。

“有这个可能。其实光能算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一种能源了,我们能看到物体的颜色,就是因为光的反射。就像克里安照相法是用电能把东西描绘下来一样,戴上这个目镜,也许能通过光线的作用看到那东西。”洛雨说道。

“这可能吗?”萧卓问道。

“举个例子,在阳光下,我们看不到风,但可以肯定,光能同样作用到了风和空气,我们看不到,只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接收不到颜色以外的光能信息。还有,比如只能在紫外线灯下才能看到的防伪信息。你们看这些镜片,”洛雨指着花花绿绿的镜片说道,“这些镜片应该不是用普通玻璃制造的,很可能是一些稀土元素之类的东西。这种材料制成的镜片对于光的折射和反射,可以起到非同寻常的影响。现在的一些高档相机镜头,为了更好地还原颜色,加强清晰度,就会在镜片组中加一块萤石镜片。早期甚至还出现过用放射性金属‘镧’制造相机镜片的例子,都是为了过滤空气中的杂质和杂光带来的影响,更好地还原被拍摄物体。还有那些大型天文望远镜,通过这些特殊材质制造的镜片,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那个没有芯片和纳米技术的年代,光学研究可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

“我怎么听这个意思,这些镜片像是用什么稀有元素制造的,好像很贵的样子?”罗瑞问道。

“应该说是非常高端的光学仪器,不过这镜片没准儿也有放射性。”洛雨的一句回答说得罗瑞一抖。

她把头盔戴在头上,透过镜片去看周围,效果果然不一样。这目镜制作得很粗糙,除中心以外,三分之二的边缘区域呈模糊的放射状,好像透过劣质的放大镜看东西。中心区域也有些模糊,地面是蓝色的,眼前的篝火是一团比实际体积大很多的白光,坐在身边的人的面貌都看不到,只是一个个灰色的影子,远处的森林也是一样,像是一根根灰色的木棍,不过颜色有深有浅。一切都显得与众不同,好像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世界。

才戴了一会儿,洛雨就觉得眼睛很累,模糊得让人受不了。从目镜里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是光能反射出的能量场吗?她也说不请。再想让别人戴时,大家怕有什么放射性物质都不肯戴,只有陆林愿意试试。不过大家明白,这恐怕是件很有价值的战利品,也许是国家级别的秘密武器。

两只山鸡吃得差不多了,黄昏也渐渐来临,洛雨终于用目镜说服了众人,透过目镜,对面的山丘再也没有先前看到的黑色。大家决定,夜宿在山顶的那座遗迹里,好好地探测一番。

天已经黑了,众人踩灭篝火,点起了火把,踩着刚刚被填平的山谷,深一脚浅一脚地朝遗迹走去。刚从山顶滑坡下来的土石很松散,脚下甚至能够感觉到原本深埋在山体内部的这些永久冻土所冒出来的寒气。大家一手举着火把,一手抱着一大堆准备晚上用的木柴快步前行。从太阳下山的一刻起,气温陡然降低了不少,现在大家深切体会到深入骨髓的寒冷。好在对面的雪丘是个缓坡,不然光上山耗费的体力就够大家受的了。

“我是不是眼花?那个石头怎么那么像条胳膊呢?”罗瑞指着远处的地方说道。火把只照亮了身前的一隅,稍远一点儿的就看不清了。从对面的山上走下来,近距离观察这片刚刚从山体里翻出来的泥土,罗瑞感觉有些蹊跷。

“哪儿?”陆林顺着罗瑞指的方向看去。大概十来米远的地方,有块长方形的土黄色石条。他举着火把走了过去:“不是吧?还真是条胳膊!”陆林惊呼道。

洛雨闻言也走过去看,那是一截人的小臂,手握成拳,臂上裹着厚厚的棉袄,看款式不是当今之物。“这应该和研究所里那些蒙古人的尸体一样,是埋在山体里的古尸。”洛雨说着又用脚踩了踩,连棉袄都是硬的,像是个大冰坨子,“大概是因为时间太久,这些尸体和山体已经冻结在了一起。滑坡时山体破碎,它们跟着冻在一起的石块被撕碎了。”

“你是说它们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冰块的一部分,冰块碎了,它们也就碎了?”陆林问道,“那就没什么好怕的了,跟化石差不多。”

他又转头对众人喊道:“没事,继续走!估计就是建造这个东西时冻死的匠人,被就近埋到了附近,刚才滑坡的时候翻了出来。”

也许是先前在研究所的经历太难忘,这个山丘给人的感觉阴森森的,众人都走得极快,一盏茶的工夫就来到了遗迹前。走近了,他们才发现这建筑的样式非常奇怪,石木混搭,屋顶已经没有了,只余下没有房盖儿的三层楼,顶屋上似乎还放着什么大东西。整个建筑有些像是塔,可又太粗了;有些像北京天坛里圆形的祈年殿,可内部却被石墙分割成了数个房间。

整个遗迹有小半边已经完全坍塌,内部的格局露在了外面。不过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却非常新,不像是千年前的建筑,连屋内墙壁上为了保暖而铺就的一层兽皮和木板,也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也许是因为它很早以前就被埋进了雪丘里,这千年的岁月也似乎被西伯利亚的寒冷封印住了。

众人在一层挑了个背风的房间作为晚上的住所,一进屋就开始支起木柴点火。虽然建筑已被剖成两半,内部全露在了外面,但由于其独特的设计,一道道错开排列的石墙既起到了承重的作用,又有效地阻挡了从外面吹进来的冷风,起到了保温的效果。

“这里倒不像研究所里的情况,应该是被废弃了。”周欣说道。

“是呀,没有尸体,第一层像是个生活区,有灶台有火炕,不过连口锅都没有,好像除了拿不走的都拿走了,应该是正常的人员撤离,把这里废弃掉了。”陆林看了一圈说道。他手里拿着半个破碗,是在其他房间找到的。

虽然吃过了饭,但大家无心睡觉。进入森林以后,难得有一个在夜晚还能正常的活动场所,一个个学着洛雨的样子考起古来。

令众人失望的是,在整个一层里,除了找到几件破碎得不能使用的生活用品,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有。

“这才叫文物呀,”罗瑞拿着一个破了个大洞的瓷罐说道,“一个字都没有,平平实实的。哪跟那些仿品似的,非在瓶底写上哪哪年造什么的,生怕别人不知道。洛雨,元青花不是特值钱吗?你给看看这个。”

“你拿的那个不叫青花。看风格倒像是元代早期的,不过应该是烧制工艺成熟之前的作品,不是很有价值。”洛雨拿着手电筒四下照着,虽然基本确定是元代建筑,但如果找不到一点文字性的东西,判断它的来历会非常困难。

“走,上二层看看。”洛雨说着从篝火里抽出一根火把,大家跟了上去。二层的情况与一层非常不同,一根粗大的铁柱立在中间,下方有个枢轴,上方一直连通到三层。一个大号的绞盘套在铁柱上,向外伸出一圈把手,看上去是可以推动的。绞盘上还有几根带支架的铁棍直通到上层,似是个联动装置。残破的圆形墙壁上平均分布着很多箭楼似的长方形孔洞,不知是为采光还是御敌准备的。

“地面上好像有纹路。”水静说道。众人把火光照向地面,果然有一圈圈刻纹,标记着天干地支之类的刻度,像是个不能转动的风水罗盘。

周伟在墙壁一角发现了一个刻在石板上的简单图案,洛雨分析这应该是一张简单的机械原理图,是教留守在这里的人怎么使用这设备的。意思大致是当阳光透过一圈孔洞照到地面上的某一个刻度的时候,把绞盘转到某一个位置。石板的旁边还刻着一行蒙文,洛雨不认识,但萧卓却会满文。满文本就脱胎自蒙文,于是她蒙出了个大概的意思:祭祀腾格里的地方。

“腾格里翻译过来就是‘长生天’,蒙古人信奉的自然之神。”洛雨说道,“可我知道的祭祀长生天,一般是杀牛宰羊的‘红祭’、用奶制品的‘白祭’,这样拿机器祭祀,真是闻所未闻。”

“看看是什么机器再说吧。一层是生活区,二层是工作区,咱们上三层看看?”萧卓问道。

众人称善,可这才注意到两层到三层间没有阶梯。台阶可能被修建在了已经崩塌的半边,现在没办法上去。

“没事,看我的。”陆林来到建筑崩塌掉的那一角边缘,在项昊的帮助上抓住了上三层的楼板,一个旋身翻了上去。又从下面人的手里接过一个火把,顺手把非要上来的洛雨拉上了三层。

“你说,这个第三层会不会就是没有房顶?就像炮楼那样是个瞭望塔?”站在第三层的崩塌边缘,陆林问洛雨。第三层没有遮挡的平坦地面,中间有一片巨大的黑暗,两人离得稍远看不清楚。但没有坍塌的墙壁倒像是长城上那样的城垛子,貌似是一处露天的平台。洛雨没有说话,举着火把向中间的巨大黑影走去。

这里是附近丘陵的一个制高点,向四周远远望去,雪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白雪森林,一点灯火都没有。头顶蔚蓝的星空,像是个镶满了宝石的蓝水晶玻璃罩,放眼望去,一切宁静而美丽。

三层中心的巨大黑暗露出了本来面目,形状有些像他们手里的璇玑玉衡,只不过被放大了无数倍。四方的支架上,数片弯月形的万向转环连接着几个套在一起的大铁环。

“这不会也是件古代的观星工具吧?怎么都修成这样圆滚滚的?”陆林说道。

“天圆地方嘛,而且未必是观星工具。你有没有觉得,这里面好像少了什么东西?”洛雨问道。

“有点。你看,那个铁环里有一圈把手,应该有什么东西被托在上面才对。”陆林说道。

洛雨点点头没有说话,用火把去照这机械的底座。“这里有字!”她兴奋地说道,又一字一字地念出来,“至元二十年,工部军器局铸……铸匠……督造……督造……”

上面的一行字被阴影挡住了看不清,洛雨又绕到另一边。当火光照亮这一行文字时,她先是一愣,又仔细辨认了一下,不由得失声说道:“怎么会是他们两个?”

“哪两个?”陆林凑过去看,也是一愣。

洛雨走到断口处让周欣把相机和她的背包都递上来,她先是对着那个机械拍了几张照片,又从背包里掏出璇玑玉衡,把枢轴对准北极星的方向。

玉衡缓缓转动,方向还是指向西边。洛雨一阵失望,看来他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这边还有字!”陆林用火把照着机械的另一个脚, “四极•北•北海•第四阵。总铸三十一号。”

“最后的应该是它的编号,前面的像是个详细的地址。四极即是东南西北四方,北是北方,北海是指北冰洋地区,第四阵,应该指的就是这个遗迹。古时的天文仪器,因为放置位置的经纬度不同,看到的星象也会不同。为了达到最精准的效果,放在不同经纬度的机械,设计上要做相应的改动。这个仪器应该是专门为这座遗迹的位置设计的。而且……”

“你说,这玩意儿会不会也是那人造的?”陆林指着她手中的璇玑玉衡说道。

“肯定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在天文方面的造诣能比他高。”洛雨点头说道,“先前想不通的,现在终于明白了,难怪这玉衡能做得如此精巧。前人成就,高山仰止呀!”

“我说,你们还有完没完?两人在上面嘀嘀咕咕干什么呢?”在下面的项昊等得不耐烦了,扯着嗓子喊道。

“人家好不容易有点独处的空间,你别破坏气氛!”萧卓的声音从下层传来,说得洛雨一阵脸红。

“咱们还是先下去再说吧。”洛雨说道,“真美呀,要是不冷就好了。”她这才留意到周围的风景,不禁感叹道。

两个人从断口处翻下了二层,众人便一起回到生着篝火的一层房间。洛雨把上面的情况跟大家说了说,又翻出相机里的照片给众人看。

“督造……光禄大夫刘秉忠,太史院院使郭守敬。”周欣看着照片念道,“郭守敬我听过,历史课本里学过。”

“你当然听过啦,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编制了《授时历》,还有……还有……”罗瑞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便求助性地看向洛雨。

洛雨说道:“还修建了西夏和元大都的水利工程,北京成为帝都后最早的水系工程,就是他负责设计修造的。但他最大的贡献还是在天文学上,开创性地实现了天文仪器大型化,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光是他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就有十多种,这还不包括在编制《授时历》时发明的各种辅助工具。郭守敬从小就是个制器天才,相传他十几岁时,他得到了一张莲花漏图,是北宋时期的一种计时器,结构相当复杂。他仅凭那张外观图,就摸清了其中的原理,将它仿制出来。史书上说他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

“哎?”罗瑞似乎想到了什么,“过去只知道郭守敬是个大科学家,一直没深入了解,听你这么一说,他又会观星,又懂水利,怎么听上去……倒像是个学过‘上观天星,下察地脉,寻龙点穴’的摸金校尉?”

“那叫风水先生。”周欣纠正道,“不过,好像还真的有点像。历史书上说他是科学家,我也就一直这么信了。可瑞子哥刚才这个说法,好像也可以成立。毕竟古时候的科学和迷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来就是一回事,不是说人类最早研究星象,就是为了占卜吗?”

“对了,这个刘秉忠又是谁?排名还在郭守敬之前,可好像没听说过这个人。”周伟问道。

“那是因为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历史课本上,不会出现一个宣扬封建迷信的反动学术权威。”洛雨说道,“真有你们的,科学家都被说成风水先生了。这位才是货真价实的风水先生,他堪舆的是整个大元帝国的风水。”

“我听过他。”水静说道,“传说刘秉忠和龙阳子冷谦冷真人,还有我武当的三丰祖师,都是莫逆之交。”

“很有名吗?我也没听过。”罗瑞问道。

“刘秉忠是忽必烈时期的重臣,官拜三公中的太保,参领中书省事,相当于宰相。如果说忽必烈是大元帝国的缔造者,那么他就是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帝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典章制度都由他设计草定,迁都北京也是他提议的。元大都的设计和营建由他一手主持,连帝国的国号‘元’也是他起的。可以说,终元一世,他是汉人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说来有趣,郭守敬算是刘秉忠的小老乡,都是河北邢台人,在刘秉忠的提携下,郭守敬才进京做官的。刘秉忠负责都城市营建,大都的水利工程则交给郭守敬。

“不过像静静说的,刘秉忠认识张三丰,那是因为他还有一个相对神秘的身份,以至于后人谈到他时,不会叫他宰相或者设计师,而称他为‘数术奇人刘秉忠’。”

“就是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的那一面?”陆林问道。

“是的,他当过道士,做过和尚,学兼儒释道三教,自号‘藏春散人’。精通《易经》及邵氏《皇极经世》,精于占卜,能知前后事,奇门遁甲天下无双,人称‘数精皇极,祸福能决,谁其似之,邵君康节’,邵康节就是梅花易术的开派祖师。刘秉忠在奇门遁甲、易经八卦、数术占卜这几个领域里的成就,要高于他在官场中取得的成就,是当时易学领域的顶级大师。关于他占事之准,明代一位首辅的札记中还记载过一件有趣的事。嘉靖年间,刘秉忠的墓被盗,有人在墓中发现有石刻写着:为盗者李淮。后来事情传到官府,盗墓者被捕,果然是李淮。不过这事是不是真的,就无从考证了。”洛雨说道。

“那就是说,当时顶尖的数术高手、风水大师和占星奇人、机械天才,共同设计铸造了上面那台仪器?这也太牛吧!”周欣惊叹道。

“对……不对!”洛雨还待说话,却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一脸惊异地说道,“我记得刘秉忠在至元十一年就死了,他怎么可能督造至元二十年才被铸造出来的机械?”

“可能是最初参与设计制造的人里有他吧,这架机械又不是第一架。”罗瑞说道。

洛雨有些迷茫:“是呀,这又是一个疑问。看样子这种机械应该不止造了一架,这样的祭祀长生天的场所应该也不止一个。这里只是北方,北冰洋地区的第四个祭祀场所,仪器的编号是第31号,也就是说至少铸造了31架这样的东西。想象一下,这些仪器被分布在天下四方,仅仅在北方的极北地区就至少建了4个祭祀场所,这该是场多么盛大的祭祀呀!恐怕所有的祭祀地点连起来,能够覆盖大元帝国的版图。可为什么在历史上从来没听说过?难道如此浩大的工程量,真的只是为了一场祭祀吗?”

“会不会……跟咱们要找的日不落山有什么关系?”萧卓问道,“耶律铸的札记里提到过,当时忽必烈为了做件大事,才把‘宝鉴’送到日不落山修建阵台的。难道……就是为这场大元帝国的全境祭祀准备的?!”

“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们只是来旅游的。”项昊说道。可他太不会撒谎,说完脸都红了。

“少跟老娘装蒜!到这份儿上了你们还不信任我?”萧卓不干了,大声质问道。

“信任你什么?等咱们脱困了,我们还能信任你吗?你还不乐意了?不乐意滚蛋!”项昊一点不给她面子,比她声音还大地喊道。

“你们别吵了!脱困以后的事等脱困了再说。”洛雨说道,“听萧卓这么一说,我倒是真想起一件类似的事来,不过不是全国范围内的祭祀,而是观测。忽必烈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天文台,之后便授意郭守敬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观测活动。”

“观测活动?就是看星星?”罗瑞问道。

洛雨摇头道:“不是那么简单,那次观测,在世界天文史上都足以称为‘兴师动众’。史载,这次观测活动起因是元朝疆土过广,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为校准历法,记录星象,忽必烈派出了十四位天文学家,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二十七座测影所,进行了数项重要的天文观测。这些测影所遍布天下,其中北至北冰洋岸边,南至西沙群岛,东至朝鲜,西至俄罗斯,几乎把整个的元帝国的疆土都涵盖了,史称‘四海测验’。”

“所谓的‘四海测验’,会不会就是这一次?”陆林拍了拍遗迹的墙壁问道。

“不会,”洛雨摇头,“第一,时间不对。第二,‘四海测验’用了不长的时间就完成了,想来当时的测影所应该只是一些简易建筑。如果都修成这个样子,怕是十年也测不完。我看过那张测影所分布图,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不过两座,而这个祭祀场所,好像只在北冰洋附近就有四座。要知道,以当时的条件,想在这极北之地建造工程,是要用一条条人命往里填的。这场祭祀,显然比那次观测活动要宏大得多。”

“那还真是怪了,一场祭祀搞得这么隆重。别说红祭白祭了,那达慕大会也没这么大规模。不过,如果它真和咱们要找的东西有联系,那肯定不是祭祀这么简单。”萧卓说道。她又把话题扯回要找的东西上,像是在套众人的话。

周欣说道:“再有,他们竟然跟千年后的克格勃选了同一个地方修建这个祭祀场所。咱们在研究所里不是也看到那个古人类研究计划了吗?蒙古帝国的军队在进攻中亚和欧洲期间,发生的一次耸人听闻的事件,会不会和这个有关?”

洛雨摇头道:“应该不会,至元二十年,这里早就平定了,所谓的耸人听闻事件应该在这之前。当时的蒙古人不可能像苏联人这样,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这里的异常。我想,这些选址的工作也多半是刘秉忠和郭守敬完成的,他们应该是通过星象或者风水,来确定每个祭祀场所的位置。两个国家选了相同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确实有特异之处,但也可能只是巧合。”

陆林往篝火里又扔了两根木柴,拨拉了一下火头说道:“随便吧,反正明天还要继续赶路。咱们还是多考虑考虑眼前的困境吧,活着出去都成问题了,你们还有工夫替古人担忧。”

“话不能这么说,弄清楚这座元代遗迹,应该会对我们……”话到嘴边,洛雨改口道:“应该会对我们这次旅行有很大帮助。”

“哼!别装了。”萧卓不屑地说道,“不管你们怎么说,反正老娘认定了,你们肯定是去找那东西的,只是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确定它在哪里的。”

“你总说那东西那东西的,是不是对那段历史了解得很多?你知道这所谓的祭祀活动到底是什么吗?”洛雨问道。

“我也不知道,反正不会是祭祀那么简单,多半跟扩张地盘、征服更多的土地有关系。早期几代蒙古大汗,脑子里只有这个。”萧卓说道。

洛雨点头道:“征服更多的土地……想象,这两个相隔千年的帝国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是人类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之一,迅速崛起,强势扩张,都以征服世界为己任,只是口号不同而已。蒙古人说要征服土地,奴役土地上的人,苏联人则声称要解放全人类,内部矛盾越来越大之后,同样迅速消亡了。”

“元朝好像没有苏联大吧?我记得苏联没解体时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呢。”罗瑞说道。

洛雨解释道:“细说起来,元帝国和蒙古帝国是两个概念。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帝国分崩离析,最终分裂成了五部分,除了属于大汗辖区的大元帝国外,还有四大汗国:控制着大半个欧洲的金帐汗国,控制着西伯利亚西部的窝阔台汗国,控制着新疆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控制着波斯湾和中东伊斯兰世界的伊利汗国。四大汗国加上元朝,面积超过3300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大陆。除了殖民地遍布24个时区的‘日不落帝国’,蒙古帝国的面积在人类历史上排名第二,第三便是苏联。”

“从欧洲,到中亚,到中东……那岂不是几乎把当时人类的所有发达文明都征服了一遍?”罗瑞惊叹道,“英国那是开荒,到处欺负土著人。苏联是结盟,好多小国并到一起。蒙古人可是一路屠城杀过去的,上帝之鞭,奴役全人类呀,太牛了!”

“哼,上帝之鞭?别说得这么好听,那是文明屈服于野蛮,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倒退。”洛雨难得阴沉着脸说道,“在成吉思汗的西征路上,超过100万人的屠杀就发生过数次。他们在中国杀过多少人,你自己去查。”

洛雨叹口气又道:“不过杀戮和蒙昧也给蒙古的彻底崩溃埋上了祸根。一个从草原上走出来的部落,没有自己的文化,攻占了大片土地后,不但没能有效地管理,反而被当地人迅速同化。在欧洲的开始信奉天主教,在中东的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开始信奉佛教和道教,之后便是不计后果地穷奢极欲。相比四大汗国,元朝已经算是先进的了。但严格来说,元代也不能算是封建社会,反而更接近奴隶社会。灭宋后,蒙古人把统治区的人分为四等,因为南宋先前的拼死抵抗触怒了蒙人,于是南宋的汉人被划到了最低等。元代的奴隶叫驱口,当时人数众多。元代的法律规定,驱口与钱物相同。杀蒙古人偿命,杀色目人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一头毛驴的价钱。总而言之,那个时代的汉人生活得很惨。”

“这才能显出成吉思汗的厉害嘛!带领着一个奴隶制社会的部落,打垮了当时所有的高等文明,屠虐了全世界,这得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罗瑞不服气地说道。

“什么样的人?一个把死于传染病的尸体切成块,用投石机扔进城里的人;一个把敌国百姓当作肉盾,挡在军队前面攻城的人;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欲望吞天,一生活在杀戮和掠夺里的人!”洛雨的言辞愈发激烈。

“别提它啦,都过去了。”陆林怕他们两个又争起来,在旁边转移话题,“大家还是早点儿睡吧。明天是继续赶路,还是休整一天?难得能住上房子,你们拿主意。还有,往哪边走?是沿着铁路回雪儿那里,再绕回咱们来时的公路,还是继续往西走,走到哪儿算哪儿?”

“往回走也未必安全,咱们从研究所变电室逃出来的时候,你们注意到小门外的雪地里有一串脚印吗?那恐怕是当时直升机上的人。”水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