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二百九十八章 治蜀
第二百九十八章 治蜀
原本以元帅府及军部参谋司的沙盘推演,估计大唐攻灭伪蜀,需要六到八个月,主要是考虑蜀地除了成都周边,多为山地,且王建拥近二十万大军,所以做了最保守的估计。
哪知真的临战,王建的反应速度并没有料想中的那么快,慕容阎昆带领主力大军从北向南猛攻,伪蜀在东面州县的大军居然没有及时集结。
除了剑南道行军大总管慕容阎昆发来了一份详细的战报,军纪司、军情司等各部门也都发回了情报,李弘益综合看了一下,总算是明白了一些事情。
他设立参谋司,所招的参谋大多是军校的毕业生,李弘益需要的是年轻人活跃的思考,毕竟他一手带出来的军队,可以说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数百年,火药的运用,带来得不仅仅是武器的改革,还有相应战术的变革。
所以李弘益手下的老将,事实上对于火器该如何运用,还是走得李弘益一贯以来的老路数。但李弘益知道,他以后越来越多的精力,恐怕都要放在如何治理国家上面,军事思想的改革,就要从接受了大唐新式思想的年轻人开始了。
然而参谋们大多年轻,且缺乏足够的基层军队经验,导致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完全按照他们所了解得大唐风格。比如这一次为何预计平定王建需要半年以上,就是觉得王建的反应速度可能会很快。
但是他们似乎忘了一点,若是以大唐的风格,有成熟的信鸽传递消息,有方便快捷的驿站系统,再加上如臂使指的军事指挥系统,各地支援、军队行进是很快速的。
但是王建还属于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封建王朝式的军队,他从得知唐军南下,到派人前往剑州了解情况,然后决定调集唐道袭回援,来来回回在路上就耽误了一个月。
而唐道袭实际上回赶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是慕容阎昆应付以来,虽然有些慌乱,还是游刃有余,这也是王建落败的一个原因:他对军队调动、信息沟通方面,做得实在有些差劲儿了。
李弘益原本是要求内阁按照六个月的战事进行物资准备的,眼看三个月就达成目标,他感觉既幸福又苦恼,因为朝廷必须要派出一个有足够名望的官员,前往蜀地坐镇。
李弘益还在考虑着人选,而他在第一时间就下令,剑南道营田特使李珣,率领着匆匆从各州县调来集中培训了一个多月的户部官吏,在岐州折冲府民兵的护送下,向成都赶去。
然后李弘益以大元帅传令关内道、山南西道六个州,各折冲府民兵,在折冲校尉的带领下,经由蜀道,进入剑南。
王建擅自称伪帝,他在成都周围的几个州的统治基础还不错,但是毕竟伪蜀立国时间不长,而且所来不正,要知道军情司、采风司等派出的职业密探,可是深入剑南道各州县的基层,宣扬大唐犹在。
从民心来讲,大唐声威可是绝对的金字招牌,对于民心的争夺,王建显然也不如李弘益。所以军事的失利,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慕容阎昆坐镇成都,派出的骑兵向各州县传令,各地纷纷奉檄而降。
甚至在泸州方向的伪蜀军队,听到王建战败身死的消息,立刻派出了使者向成都而来,表示要投降。
大唐原本将天下分为十道,后来又将岭南道、剑南道分置出了黔中道,主要是后世云、贵一带。这些地方大多是崇山峻岭,而且此时华夏王朝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力度还不够大,因此这些地方虽然表现上分成了州县,实际上却是属于羁縻州县。
羁縻州县的地方管治权,落在了当地土族豪族大户的手中,这些人与后世的土司实际上已经差不多了,朝廷的手很难伸过去。
赫赫有名的南诏国,就处于黔中道以南。三十多年前,出身山东名门“渤海高氏”的渤海郡王高骈,数次大破南诏军,杀得南诏国送子入质,国力一蹶不振。
南诏国在剑南道方向,主要依靠黎、雅等州的杨氏、昆明、谢氏等本地蛮夷小部落,借以与大唐抗衡。王建入蜀后,对这些部落的态度一向严厉,甚至觉得他们连获得朝廷诏书的资格都没有。
去年王建欲称帝,便将这些部落首领召集而来,然后以“泄露军机”的罪名全部杀死,这些小部落的部民无奈,有心复仇,又惹不起王建,于是再次投靠南诏。
乾宁四年,世代为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大唐宰相的汉人权臣郑买嗣,杀死了南诏王隆舜,掌握了南诏国的实际大权。他对于中原朝廷采取了一种拒绝的态度,在政治上很少有来往,也从不主动进行军事攻击。
等听说王建称帝,郑买嗣与中原的消息不畅,以为大唐灭亡了,于是将隆舜遗留的儿子舜化贞并南诏王族八百余人全部杀死,彻底灭亡了南诏国,然后建立了大长和国。
王建故而在泸州方向驻扎了一支军队,预防着大长和国。这支军队的主帅是他一百二十个养子中的一个,名叫王宗竞,原本姓罗,是王建入蜀后收的一个实权派武将。
王宗竞深入泸州之不毛,驻守了已经有三四年,将士们多有怨言,屡有逃兵现象。王宗竞数次上书请求调动,王建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称帝之上,一时也顾不得理会。
这也是为什么王建传令各地勤王,泸州方面最不积极的一个原因。所以慕容阎昆派出来的使者四处传播大唐再临的消息,王宗竞立刻就表示了积极的归附,他只想早点离开泸州南部这一片湿润多山的鬼地方,反正投降大唐也不算丢脸。
王建虽然身死,慕容阎昆也进入了成都,但并不是所有的州县都望风而降。退到了什邡的王宗侃,再次向西退却,准备联合松岭关的守军,退往茂州,妄图继续负隅顽抗。
于是颇超乞光被派了出去,准备将所有兵力加在一起不足六千的王宗侃部一举消灭。至于其他各部骑兵,也都被分派了出去,前往各地接收表示投降的城池。
周成向西南的雅、眉等州,慕容真海则向南面的陵、嘉等州,至于温韬,他似乎觉得逼杀王建的功劳还不够,主动表示前往戎州。
于是就在慕容阎昆一面四处派军接管地方,同时整肃原伪蜀文武官员的时候,远在北方的长安,前来成都坐镇的人选终于确定了下来。
李弘益原本打算亲自入蜀的,但却被内阁劝阻了。徐彦若病重,李磎事务繁重,于是在陇州呆了数年的李弘愿,被调入长安,成为了新的内阁成员,职位是副宰相,主要负责原本属于徐彦若的学、礼两部事务。
这让李弘愿心中高兴不已,只觉得还是自家兄弟值得信任。这些年李弘愿在陇右做得还不错,当然比起李弘定还是略有不如,但是吏部的考功分值很高,这里面也有李弘愿是李弘益大哥的身份所影响。
其实让李弘愿入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李弘益否决了这个提议。正因为是自己的大哥,所以他不能让李弘愿先任陇右道节度副使,再接管剑南道。
最后还是韦庄出面,强烈要求前往蜀地。韦庄这些年大权在握,若说整个大唐谁升官最快,恐怕非他莫属了。韦庄从一个普通的进士,十余年就成为一朝宰相,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得眼睛都红了。
韦庄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内阁诸人,都是走不开的,李弘益更不能轻动,必须坐镇中枢,因此最好的人选就是他了。
李珽原本也想争一争,想了一想还是放弃了。他的弟弟李琪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李琪感念昭宗皇帝之恩,只想留在小皇帝身边陪伴,于是最后韦庄成为了唯一的人选。
七月下旬,韦庄以宰相之职,挂名剑南道观察使,负责整个伪蜀州县民政工作,带领着万余折冲府民兵转职的军队,出了长安,向成都而来。
在成都,韩逊最近觉得脑袋有点涨疼。他手下还有近半原朔方镇出身的将士,这些人经过了李弘益的培训调教,已经适应了大唐新式军队的生涯,但是唯独一点却始终难以改变,那就是思乡。
蜀地夏日多雨,天气阴湿,这些出生黄河边灵州等地的将士很是不习惯,于是纷纷出言抱怨,想要返回关中驻扎,被韩逊狠狠骂了一顿。
韩逊看的出来,慕容阎昆恐怕也不喜欢蜀地的天气,也存了返回北方的心思。但是慕容阎昆知道蜀地未完全平定,所以还在忍受着。事实上不但是他,颇超乞光和周成的部下,也不习惯蜀地的水土。
慕容阎昆终于难得地放松了心情,因为他接到了内阁和李弘益的命令,为配合即将到来的韦庄,他要先从蜀地组建一支本地人为主的军队。只要军队大略建成,他就可以返回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