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二百八十二章 改制

选择阅读主题:

第二百八十二章 改制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8-03-07 | 字数:3057

朱温考虑到何皇后知道自己派人弑君的内幕,心中有些犹豫,但是三千匹战马,可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为了战马,朱温可是一直想继续攻打卢龙镇的。

然而江南道、岭南道诸藩镇节度使纷纷遣使纳贡,承认梁国的正统性,让朱温有些飘飘然。妻子张惠一死,再无人能够劝说得动,他对于废帝李裕,可是一心想要弄死的。

何皇后一个妇人,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来,若用一个没什么用处的“前朝”皇后,换三千匹战马,这笔交易确实可以说得上划算。

于是朱温没考虑太久,便答应了。他派蒋玄晖为迎送使,护送着何皇后和乐平公主,往陕州潼关外而来。

李弘益提供的是三千匹骟马,他自然是不会给朱温良马做种的。他之所以想换回何皇后,是因为看到小皇帝李柷孤苦伶仃,心中可怜,与韦庄等人一商议,做出了这个决定。

李弘益拥立皇帝,国号还是唐,一切制度,暂时还是继承原本的大唐。大家都知道,皇帝还小,不懂得治国的道理,那么一切大权,就全部集中在了李弘益的手中。

这段时间,他一直与各官员开会谈话,准备按照自己的想法,重建一套适合的制度来。

于是七月,何皇后母女从开封被迎到了长安,李弘益便立刻开始了民政军事方面的行政制度的改革。

首先是对三省的职权改变,李弘益认为“三权分立”是很有必要的,于是以中书省负责制定律令决策,也就是负责立法权;而门下省则负责对中书省制度等的封驳审议,也就是拿到了司法权;至于尚书省,则拿到了行政权。

接着是六部,原本大唐只有礼、吏、户、刑、兵、工六部,李弘益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了十二个部。

他将原本礼部负责的教育、贡举这一块,分了出来,成立了学部,主管天下教育、学校、技术院校等。

又从刑部中分出了法部,由法部负责民法、刑法等的制定,同时要承担起普法的责任,而刑部主要负责案件审理、判决等。

再从户部分出了财政部,主管中央及地方的财政赋税,发行国债券等,户部则主要负责百姓人口统计、医疗、为生等事务。

然后设立了交通部,主要负责天下各州县乡村的道路修缮、驿站的维护等,包括未来会有的河道、海路的通行等。

大唐原本就有的御史台,则改组为监察部,负责对官员政绩的考核、对官员行为的监督等。

又设审计部,主要对各部、各州县财政开支的审计审查。

至于他在河西就设立的安民司和城管司,也一并保留,职权不变,又新增了通政司,主要负责官员奏章的上传下达、以及各部之间配合调度。

这样李弘益就将六部扩展到了十二部,他将大唐的行政级别重新划分,自上而下,分别为部、局、司、曹、科、房。

比如各道衙门,则属于曹,而各州,则属于科,到了县一级,则为房,如吏曹、工科、户房等。

李弘益将安民司和城管司,从司级单位提升到了局级,在行政级别上比十二部低了一级,而在官员品级上,则低了半级,也就是安民局的首脑,与六部侍郎平级。

至于大唐原本就有的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以及五监: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部分职权重叠的,也都予以合并。

李弘益大刀阔斧地改革,重定了官员品阶,不再将州县区分为上、中、下三等,各州刺史品级相同,各县县令品级也相同。

同时他要求官职分明,原则上不再允许一人身兼数职,将官名与职权重新厘定,权责清晰。

又严肃勋爵,仍旧遵从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爵位,但是朝廷不再随意授予,同时废除了荫官制度,并要求,非大功不得以授爵。

废跪礼,除了“天地君亲师”以外,严禁跪拜,便是官员见了天子,平民见了官员,也不得随意要求跪拜,只行拱手礼。

接着李弘益将科举制度与他在河西实行的吏员考试制度结合了起来,仍旧名为科举,形式上更加类似于后世的公务员考试。

然后他开始了对军队制度的改革,首先设立枢密院,总领天下军事征伐事宜,下设步军司、骑军司、水军司、府兵司、参谋司、军法司、军械司、军训司、后勤司、军情司等十司。

至于是否要设立一个像明朝锦衣卫一样的特务组织,李弘益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继续保留侦骑司,却把它放在了兵部名下。

他将军队正式分为两类:野战军和城守军,由枢密院负责野战军,也就是四处作战,而兵部则负责城守军,也就是各州县城池的防御。

兵部的责权虽然缩减,李弘益却将类似于民警的“武侯”、刑警的“不良人”划给了兵部,这样兵部更像是后世的公安部门,只负责内部事务了。

他又在长安设宿卫军,负责保护长安的安全,而姑臧的军队,则为侍卫军。宿卫军和侍卫军并不是新组建的军队,而是由各野战军调驻而来。

李弘益的真正目标,是要建立能够适应大唐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内阁制”。若说他没有心思当皇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自从李柷被昭宗李晔送至长安,李弘益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民智未开、科学落后、主要依靠农业立国的时代,保留一个皇帝,作为天下的象征,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李弘益不敢肯定,如果自己称帝,自己的后代能否英明神武,而不是孤儿寡母被人欺负,或者因为耽湎于享乐,而把国家搞得一团糟。

他再一次地想到了昭宗李晔的处境,任由藩镇欺凌,这样的场面,李弘益实在不愿意在自己的后代身上看到。

所以这些年来,李弘益一直在考虑着自己家族的未来,也考虑着这个民族的未来,最后他决定,搞君主立宪制度,限制皇帝的权力,避免以天下而供奉一人的局面出现。

李弘益有着千年的历史观,他知道未来历史的走向,然而有些话,他找不到人倾诉,因为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还是太少了。

他大搞各项改革,并非没有人表示反对,许多官员都认为,李弘益这是改变历朝制度,这样的大唐,还是原来的大唐吗?

若不是他军功显赫,整个新唐的地盘都是他打下来的,李弘益的威望摆在这里,只怕很多人就要跳出来,明明白白地反对了。

韦庄原本很是担忧,他生怕李弘益被权力迷失了眼睛,变得独裁起来,从而成为另一个朱温。有这样担心的不止他一人,许多官员都在观望,准备在发现苗头的时候,立刻跳出来劝谏,无论如何,他们也希望将李弘益一向光明而正面的形象继续保持下去。

然而随着李弘益将各项改革的命令颁布了下去,一道道的任命也下达,李珽以中书令出任宰相,韦庄以门下令出任宰相,徐彦若以学部尚书兼长安大学校长出任宰相,就连李磎也被从姑臧请了回来,以尚书令成为了宰相。

李弘益正式下令,由三省十二部主官,一共十五名高官,组成内阁,一应国事,皆出自内阁,顿时震惊了天下。

李弘益废除了“同平章事”这个官名,再次以宰相相称,而宰相也不再局限于一人。就连“尚书令”这个曾经李世民出任,后世不再使用的官职,也被消除了它原本蕴含的意义,变得普通了起来。

李弘益则被内阁推举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摄国事,成为了事实上的摄政王。曹用行被任命为副元帅,成为了军方的第二人,而枢密使一职,这个军方第三人的官职,则落到了李存孝的头上。

于是李弘益再次下令,削弱节度使一职的权力,节度使不再是一镇的军事民政一把手,只有统兵权,而调兵权则归于内阁。

除了冯行袭的昭信镇,新唐各地,并无反对的声音,因为大家都知道,李弘益先前声兼四镇节度使,徐彦若的山南西道和李存孝的定难军,他们那里自然是没有反对声音的。

冯行袭原本还有些不满,但是随着李弘益的一道道命令下达,他意识到,在新唐名下,原本节度使割据一地,藩镇为自主小王国的局面,从此一去不返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冯行袭决定进京,不说别的,枢密院下设十司之长,他起码也能拿到一个,按照新制度,那也是正四品的将军,可远比自己死守着两个小州强完了。

于是冯行袭被调入枢密院,出任新组建的水军司指挥使,负责大唐的水军建设事务。他并不觉得委屈,因为隔壁的府兵司,交给了原河中节度使王珂。

昭信镇被废除,全师朗则出任金均二州节度使,他果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节度使,但是权力却大大地缩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