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二百七十四章 全盘规划
第二百七十四章 全盘规划
随着天气转暖,各道各州县的官员代表,齐聚长安,准备参加河西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李弘益举办的第一次颇有新意的五年计划大会。
如今长安到处都在施工,大搞房产建设和道路修筑,于是李弘益将会场选在了春明门内的兴庆宫。
兴庆宫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杨贵妃常住的地方,安史之乱后,这里成了皇太后的居所,渐渐荒废了。朱温的乱兵大掠长安,难得地放过了这一座长满了荒草的宫殿。
李弘益派人事先打扫了一番,然后重新布置,当做了会场。等到各州县代表到齐,他便开始了讲话。
在此之前,河西幕府各曹各司已经与各地代表分别谈话,并总结了他们的提议和要求,经过汇总,李弘益这一次正式公布了出来。
他的第一点要求,依然是要求各州县尤其是关内道,加快落实均田制度,尽快统计本地人口,抓紧将关内道的农业生产恢复。
重农,这是历朝历代不变的原则,李弘益现在还靠着商队四处购粮,勉强支撑着,按照他的估计,大概到了夏粮收割之前,极有可能会出现一段短时间的粮荒。
李弘益要求各地官员,再次与世家大族们联系,争取以时价收购一批粮食上来,他严肃地说:“哪个胆敢哄抬粮价,或者囤积不卖,扰乱民生民心,以谋逆罪论!”
说完农业,接着就是鼓励百姓和民间资本,投入到以农业为依托的手工加工业和商贸行业中去。这是凉州的传统,李弘益准备按照他先前在河西实行的那一套,再次运用到关内道和山南西道中来。
营造的重点,依旧是修缮官道,按照规划,有六条官道主干道和十余条辅道需要修缮,而且渭水的堤坝、淤泥等也需要治理,引水渠要修出三百余道,蓄水池近千座。
为了长安百姓日常等用,在长安周边的各县,以官府为主导,官私合营,开办养殖场、水产场等,同时在终南山、秦岭一带,开办果园和酿酒作坊。
然后就是教育问题,李弘益正式将河西的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力求至少每三个村庄,就要有一处小学;每一个乡,就要有一座中学。
他现在头疼的是,小学和中学的老师实在太缺了。原本他在姑臧建了一座河西师范大学,这七八年间,培养出来的毕业学生,大多分到了人口较为集中的各州州治,连县城都很少去得。
小学需要学的课程有国学、算学、历史、地理、体育和音乐,其中最缺乏的就是算学和地理类的老师。
李弘益的意思,是要建立起至少八所师范类大学,还要建立农科、商科、工科、理科等诸多专业性质的大学。
然后他说:“除长安大学、凉州大学外,再设立敦煌大学、南郑大学、成纪大学三所大学,学院、分科一如凉州大学例!”
他的话刚说完,顿时好几个官员跳了起来叫屈:“郡王,不可厚此薄彼啊!我银城如何不可设立大学?”说话的正是定难军长史吴展。
李弘益摊了摊手:“你叫我从哪里找那么多教授来?先前长安大学建立,便将关内的饱学之士收揽一空了!”
吴展眼巴巴地盯着徐彦若,徐彦若得意地捻着胡须,微笑了起来。朱温迁都给李弘益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他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地盘,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地方,再也不用担心朝廷和地方世家的太多压力了。
然而不好的一点就是,朱温迁走朝廷官员,连带着许多关内世家大族,也都被迁往洛阳,导致李弘益找不到足够的有学识、并且愿意与自己合作的人才了。
他清了清嗓子,说:“暂且只有这五所大学,以后我河西官吏,非大学毕业者,不得任用。荫官、恩官,在我河西是不认的!唯才是举,若想要做官,不能只会写道德文章,值此乱世,治理地方还是需要杂学的!”
他的话并未引起众人多大的强烈反应,李弘益任命的这些官员,基本都是实务人才,从小吏做起,从基层一步一步升上来的,他们自然知道李弘益说的是对的。
大唐的科举制度,虽然在打破世家对文化知识的把持、让更多贫寒子弟能够找到出人头地的途径方面,发挥了极其积极正面的作用,然而在李弘益看来,大唐初期的科举制度是极好的,但是近年来科举只举进士、明经二科,就落了下乘。
当初他在河西,以凉州等地初定为借口,实行吏员考试。当时的朝廷也无力支持,于是就同意了。朝廷开了口,相当于有了先例,所以李弘益逐渐地将这项制度固定了下来,当做大唐版本的公务员考试。
而且他准备再次将大学学历只一点强加到吏员考试中来,这样就能够慢慢取代原本以儒学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进士、明经为目标的各州州学以及国子监。
而这也是为什么他进入长安,推行均田制,受到的阻力较小的原因之一。关内的世家大族,经过历代大唐皇帝们的打击,势力早就不如隋唐以前,而李弘益在乱世中有兵权,这些人也不得不合作。
李弘益开吏员考试,将汉朝以来盛行、至本朝逐渐分化的官和吏,再次合为一体,即便是做小吏,也一样可以升级为官的,这样的例子在河西实在太多了。
这就相当于李弘益为读书人的仕途拓宽了道路,世家们在土地上面被夺取了部分权益,但是在做官一途上,李弘益又有所补偿,况且李弘益还鼓励世家们投资,通过官商合办产业,再次在经济上补偿。
大家都看到了大学的好处,因此一听李弘益要多建大学,都恨不得能够在本州内再办一所。然而李弘益一句话,让许多人顿时冷了下来。
原本在大唐,读书是一件极其费钱的事,很多时候,一个读书人,要靠全家人来养活,而且未必能够支撑多年。李弘益到了河西之后,勒紧腰带,大力发展教育,也不过是将河西的识字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十。
这是这么一个数据,李珽、韦庄等人激动不已,直说在李弘益的带领下,河西文风昌盛若斯,可谓是一时之盛了!
所以当李弘益要求,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关内、陇右、山南西道诸州,识字率必须达到一成半,也就是百分之十五时,众人都觉得这要求实在有些苛刻了。
李弘益可不管这些,直接拿出了脱胎于大唐律法的河西版的考成法,说这个是硬性指标。事关官员们的考评,大家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河西的诸多发明,除了涉及军事方面的,大多被李弘益广泛传播了出去,尤其是活字印刷。一开始河西主要使用泥活字,后来发展出了铜活字,这个技术算是流传天下最为广泛的了。
当一切任务都分配到各州县官员头上,整个会场再一次吵作一团。因为大学招收学生的人数毕竟有限,像是凉州大学,这些年来名头越大,招生规模直接扩到了三千人,然而各地的官员依旧不满足。
为了给各州县分配学生名额,李弘益忙得头晕脑胀。至于凉州大学的校长韩偓,长安大学的校长徐彦若,两个人被官员们团团围住,都想要为自己的州县多争取几个名额来。
最后还是李弘益出面,以各州目前州学的人数,逐一分配,总算将众人安抚住了。实际上凉州大学的招生,向来都是自主出题的,李弘益不愿意给予太多的行政干涉。
他看着韩偓,有些疲惫地说:“劳烦致尧先生了!”凉州大学作为第一所李弘益以后世大学标准设立的学校,这一次直接将规模扩大到了五千人,估计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就要直接留校当助教了。
韩偓原本在兰州任长史,后来跟着李弘愿去了陇右,这一次李弘益将他调至姑臧为凉州刺史兼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又兼任凉州大学校长,可以说权责重大。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姑臧繁华无比,在李弘益的地盘,已经超过了长安,可以说是大唐西北第一城。韩偓也知道,随着李弘益的势力越发庞大,河西的地盘越多,姑臧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
他看得很明白,有长安在手,姑臧第一的位置必然要让出来,但是他始终觉得,凉州大学的地位,不能被其他大学夺了去,尤其是长安大学。
在西北数年,韩偓已经爱上了这块散发着蓬勃朝气的土地,听到李弘益如此说,他笑了笑:“世人常说桃李满天下,此吾之大幸也!”
随着会议结束,官员们陆续返回本州县,李弘益主导的河西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大生产,再一次地全面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