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二百五十七章 战争机器

选择阅读主题:

第二百五十七章 战争机器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8-02-20 | 字数:3009

阳妃谷是原本温末部落的主要聚集区,如今已经成为了李弘益手下最重要的一处军工基地。河西最为核心的火药、火炮作坊就坐落其中。

如今两处作坊只工匠边有近万人,再加上工匠家属,差不多有近四万人生活在这里。谷外驻守着一支四千人的军队,谷内武侯、军情司、侦骑司密探广布,看守得十分严格。

李弘益要来视察阳妃谷,难得回到姑臧的应进思自然也要作陪。他早已经在谷口的军营哨所旁等候着了,看到李弘益一行百余骑疾驰而来,应进思跟着迎了上去。

作为天下最大的情报组织的头子,应进思并没有多少阴测深沉的气质,他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带了许多地痞无赖的玩世不恭的浪荡模样。

军情司闻名河西,就是说闻名天下也不为过,但是依旧极其神秘,有好事的人,暗地里把应进思和掌管侦骑司的松孝德两人,比作是李弘益养的两条狗。

对于河西乃至天下的这种传闻,应进思和松孝德都有所耳闻,以他们俩的权力,想知道是谁在谣传再轻松不过,但是两个人却颇为得意。

他们俩出身左神武军,原本是李弘愿的亲信,后来李弘益出任玉门关守将,两个人便一直跟随身边,可以说是李弘益最信任的人了。

向把守哨所的卫兵出示了通行证件,应进思跟在李弘益身后,朝谷内走去,他有意无意地撇了值班副队正一眼,两个人眼神交流了片刻,应进思便收回了视线,低调地朝内走去。

李弘益这一次来,是想看一看火药作坊的。工匠奖励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工匠们的发明热情,但对于其中的许多发明,李弘益除了叹息,便只是搁置在一旁。

毕竟大唐还处于技术粗糙的手工业时代,许多奇思妙想受制于工艺水平,并不能被成规模化地运用到战争之中。比如某位工匠就发明出了突火枪,实际上就是虎蹲炮的缩小手持版。

但是黑火药的威力毕竟有限,最终工匠拿出的样品,在李弘益看来,跟后世中国那种老式的抬枪倒很是类似,枪身长近两米,装填速度比虎蹲炮还慢,精准度不高,抛射的弹丸也没有什么杀伤力,勉强与长弓的射程持平。

李弘益自然是看不上这武器,但还是鼓励工匠们继续按照这个思路研究,万一他们的后代早早地研究出燧发枪也说不定呢。

火药局的局正,原本的崆峒山道士何尚英在火药作坊大门前迎了出来,李弘益捣鼓出来的黑火药,似乎给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何尚英在炼丹的道路越走越远,却成了一个十足的火药狂人。

针对黑火药威力有限的情况,何尚英做了大量的研究,然后他发现,几种原材料的产地不同,配制出的黑火药威力也各有差异,而最好的木炭就是柳木炭,所以他又拉着一帮烧炭工研究起了炭窑。

在谷内后方靠近群山的地方,火药作坊的储备库就建在这里。一排黑色的混凝土平房,同样有士兵把守。仔细地搜查了一番后,卫兵才放诸人进去。

黑火药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受潮,因此如何储存也是个难题。看着一箱箱火药包整齐地堆放在三层的架子上,最下面一层并为放置,而是铺了一层晒干的稻草,混合着干燥的沙子,李弘益转了一圈,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问:“老何,开春之前能否产出十万斤火药来?”何尚英恭敬地回到:“只要材料供应及时,应该没有问题。”

李弘益便不再说什么,自何尚英接手火药作坊之后,现在的火药生产工艺比他当年自己一个人鼓捣出来的已经变了许多,李弘益看了一圈,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指点的了。这让他对古人的智慧更加的佩服,只觉得自己在何尚英这个火药专家面前,真的什么都不是了。

然后他又去视察了李保琮的火炮作坊,如今河西军中主要部署的三种火炮,分别是虎蹲炮、红衣炮和白虎炮,子母炮算是红衣炮的一种。

火炮作坊还专门配备了一个同样规模巨大的冶铁作坊,受工艺限制,火炮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炸膛,李保琮研究后,曾向李弘益反映,说为火炮作坊提供的铁矿杂质太多,导致百炼钢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李弘益也没办法,他记得华夏之地是少有富铁矿的,跟别提他所控制的河西四镇下属的铁矿场了。李弘益隐约记得朝鲜半岛似乎有一处质量很好的露天铁矿,貌似外蒙古地区也有,他早已经记在了心里,只觉得好东西就应该是属于华夏属于大唐的。

除了钢铁材质问题,火炮还有一个长久以来都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气密性。李弘益在各州大建河堰、蓄水池,鼓励民间进行渔业养殖,收购的鱼鳔除了熬制成胶制作弓弩外,其他的都提供给了火炮作坊,工匠们想出的办法,就是鱼鳔、驴皮等熬胶,加强炮筒的密闭性。

同在火药作坊一样,李弘益除了看看,再难以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他原本就是个半吊子,一切技术的进步都只能依靠这些工匠们了。

为了运输方便,红衣炮、白虎炮在李弘益的提示下,很早就开始尝试加装车轮,然而还是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车轴的材质不够坚固。

李弘益捏着额头,他现在的小习惯已经从摸鼻子改成了捏额头,实在是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他已经意识到,受时代所局限,或许火器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由于历史原因,河西军每次大战,还是以火炮为主,但是单一兵种并不利于河西未来的发展。

李弘益倒是非常想组建一支规模巨大的骑兵队伍,河西如今不缺战马,但占据了河西财政总支出近四分之一的军费,近半还是流向了火器。

组建一支骑兵实在是太花钱了,李弘益皱着眉,他推行的民兵制度,各州县的折冲府,在农闲时组织民兵训练,而且河西幕府还鼓励百姓习武,民兵们练习弓术、马术,这都是必修课。

如果有钱,李弘益召集民兵,再组一支两万人的骑兵,也是非常容易,但是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没钱!

他长叹一声,对应进思说:“当年李茂贞跟我说的黄巢宝藏,也不知道是真是假。黄巢是不是还有个侄子尚在人世?”

应进思说:“听闻黄巢的侄子黄皓,尚有一支不足四千人的军队,在江南西道流窜,似乎在荆南节度使成汭辖下的岳州、潭州之间。郡王,是不是多关注一下?”

李弘益是真的不相信有什么黄巢宝藏,他知道军情司在成汭那里派的有密探,现在自己的手还伸不到荆南,想了一想,说:“那就让军情司在那边活动的人员,打探一下吧!”

李弘益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他想到“万一呢”,他可是记得很清楚,穿越之前的那段时间,新闻天天在说找到了张献忠沉银地,说不定黄巢宝藏也是真的呢?

就在李弘益为了钱财而焦虑的时候,朱温在长安,也遇到了烦心事。崔胤将六军十二卫的兵权握在手中,还不满足,眼看朱温势大,又想将他赶出长安,赶回到汴州。

于是崔胤数次向李晔进言,请皇帝下诏让朱温返回。他不喜欢李弘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希望朱温彻底大败河西。崔胤想得很清楚,留河西在,就能够牵制住朱温,也省得最后梁王势力过于庞大。

朱温的脾气很是暴躁,原本崔胤抢了他的职务,他就很是不满,但是李振、敬翔等人都来劝解,只说不宜与以崔胤为代表的朝中大臣闹翻,免得误了大事,他才强行忍了下来。

然而崔胤上蹿下跳,让朱温渐渐意识到,哪怕除去了宦官势力,在他篡位称帝的道路上,还有更大更顽固的阻力,那就是仍旧忠心于大唐的世家官僚势力。

为了争取民心,朱温在李振的建议下,向朝廷上书,请求在关内搜寻贤良却未被朝廷征辟的人才,选拔之后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朱温的意图很明白,既然世家大族不愿与自己合作,那么就去寻找那些寒门出身的人才,若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他也就不怕与崔胤这些世家官员对着干了。

崔胤却在李晔面前劝说,只说朱温要收买人心,最终李晔也并未答应他的请求。朱温心中更加恼怒,只是表面上不随意显露,却暗地里去信汴州,让自己的儿子继续招募士兵,准备再向长安增援兵力。

天复元年的冬日,就在李弘益和朱温紧张地准备中度过了,两个人,或者说天下关注关内局势的人都知道,河西与宣武,武威郡王与梁王,为了争夺长安的话事权,一场大战是避免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