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第二百五十四章 李弘益的苦恼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8-02-18 | 字数:3294

李弘益被他把手抓得生疼,只得出言安慰:“不须老相国说,某也是要与朱温大战一场的。只是战事一时急切不得!”

李磎躺在床上,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眼神再无光彩,说:“可恨我年老体衰,德行不足,膝下的这几个儿子,也没甚么本事,不能为国家出力!郡王,老夫为官四十余年,略有一些薄资,都捐给河西,聊表一点儿心意吧!”

李弘益微微摇了摇头,他与李磎的关系远没有与徐彦若那般亲近,但是这么多年打交道,对于李磎还是了解一些。

黄巢之乱时,李磎为礼部尚书,唐僖宗逃奔剑南,黄巢占据长安,李磎携带了尚书八印逃亡河阳,黄巢建立伪大齐政权,册封百官,于是派人前来讨要个官印,被李磎拒而不给。

他博学而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李晔素来爱其才华,于是乾宁年间进为宰相之一,却为崔昭纬所嫉,与李茂贞的关系也很不好。

说实话,李弘益一向觉得,自李晔登基以来所任命的宰相,大多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能力,李磎为宰相也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不过他也明白,在这样的局势下,有几个做到宰相的人能够做出点儿事情来呢?

李磎官声还不错,至少不像崔昭纬那样贪腐,靠着他的俸禄,对于河西来说不过杯水车薪,况且他刚掏了一大笔钱在姑臧修建藏书楼,于是李弘益摇了摇头,说:“我河西四镇军民为国家效力,此乃天经地义的事情,却不用老相国费心了!”

他看了一眼跟随李磎而来的儿子李遵赏,宽慰地说:“世兄若有意,可来河西任职。兄与老相国到了姑臧,便是到了家了,有何事只管来找我。”李遵赏笑了笑,他跟他的父亲一样都是极其爱书之人,说:“待安定下来,某再劳烦郡王。”

与李磎父子二人说了一会儿话,李弘益看李磎精神不济,于是请他休息,便起身告辞了。

他走出院子,看着天空又飘落而至的小雪,沉声问:“长安可有回信?”他问得是上表请奏归义军节度副使职位的事情。

熊乐玄回到:“暂时还无有。如今朝中以朱温和崔胤二人势大,这两个对咱们河西可是一向不友好的。”他顿了一顿,说:“军情司情报,崔胤夺了朱温的六军诸卫差事,看来崔胤崔相国也是个不安分的人啊!郡王何不与崔胤联手?”

李弘益摇了摇头:“崔胤不是徐、李二位相国那般的人物,连韦昭度都比不上。他受崔昭纬提拔赏识,崔昭纬与李磎不和,这厮也跟着对我河西忌恨上了。你瞧,有时候你什么都没有做,就被一只疯狗盯上了!”

熊乐玄苦笑了起来,他觉得崔胤之所以不喜欢李弘益的河西,原因很简单,李弘益搞均田制,搞教育普及,搞活字印刷,这些可都是对所谓的“耕读传家”的世家们最大的冲击,因为这是他们赖以长存的底线。

崔胤作为清河崔氏出身的子弟,他自然要维护同样依靠联姻形成一个巨大地主统治阶级团体的利益,若是崔胤看得上李弘益,那才是奇了怪了。毕竟不是每一个宰相都是徐彦若、李磎这样家族势力不够大的。

李弘益忍不住缩了缩肩膀,一阵寒风刺骨,他皱着眉头说:“怎么感觉今年比去年还冷?”熊乐玄说:“我平日里多读一些杂书,发现自我大唐开国以来,河西诸州县的州志、县志记载,开元以后,冬日是越来越冷了,粟麦的亩产虽然经过施肥,也不过勉强与天宝年间相平而已。”

李弘益心念一动,他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说是因为全球气候的变化,地球有间歇性的小冰河期,从而导致了欧亚大陆范围内的数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结合到华夏的历史,第一次就是五胡乱华,第二次就是蒙古南下,第三次则是满清入关。这些年的四处征战,李弘益猜测,或许自己正好赶上了全球气温降低的时候了。

这么一想,李弘益突然就恍然大悟了,他原本一直有些不明白,为何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盛极一时,然后衰败之后就此沉沦,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唐朝初年的时候,东亚范围内的气温升高,高原的农业因此兴盛,然后随着气温一年年的降低,高原的薄弱农业基础崩溃,导致了吐蕃王朝的灭亡。

他不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毕竟自己也造不出温度计,更搞不来大规模长时间跨度的气温监测,但是这个猜想应该是错不了了。因此他不由得高看了熊乐玄一眼,寻常人等,谁会关注到这个点呢?

渐近年底,户曹针对河西四镇近三十余州县的数据初步统计已经出来了,看着厚厚的账簿数字,李弘益有些头痛。

李弘益冒着得罪各地世家豪族的风险,强行推行均田制,在各州县按照人口均分的基础上,还有一部分官田,除了赏赐给有功的将士,还建了十多个大的官办农场。

辛苦这么多年,李弘益总算是能够使得河西的粮食勉强达到了自给,但若说有剩余外卖,就很是难了。毕竟他占据的地盘沙漠、荒漠、群山、丘陵、黄土山峁实在太多了,而且所得土地很多只能算是下等田,还是太贫瘠了。而且人口始终是制约他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因素。

倒是自归义军七州之地被收归之后,东西商路畅通无阻,河西的商业、手工业以及以农业为依托的初级加工业等发展得很是迅速。

如今河西果酒,包括葡萄酒、苹果酒等闻名天下,再加上凉州春的一系列较高度的蒸馏酒,从果园到酿酒作坊再到物流运输,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

再加上活字印刷的书籍出版、耕牛、牧羊、中草药加工出口、毛纺、玻璃制品、建筑等行业,都是大宗的买卖,李弘益以河西商会官方入股支持的方式,却也赚了不少的钱。

可是他能赚钱,开支也大,只各州县修缮道路桥梁,还有军费,就占了大部分。他所任命的各地官员,在上任前,或者原本留任的,都要前来姑臧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并在发展得最好的凉、兰等州县去参观学习。

所以河西官员大多算是半个技术官僚出身,他们到了地方,纷纷上报,请求河西幕府拨款修路,偏偏陇右的州县,大多在秦岭西侧、祁连山东段,青藏高原的余脉,山路崎岖,修路所花的费用让李弘益浑身都是疼的。

众人都知道修路的好处,而且李弘益一向对宣传很是重视,曾经“想”出了许多口号,比如“要致富先修路”,虽然文辞粗鄙,为韦庄等人所鄙视,但好歹让百姓们都有了切身的体会。

不说别的,陇右节度副使李弘愿,在秦州呆不住,当初慕容阎昆占了宕、成等州,他立刻带领陇右工曹的官员实地考察走了一遍,然后上报了一个规模宏大 的修路计划。

好在慕容阎昆几次大战,弄来了一大批的吐蕃俘虏充做奴隶,修路的人手暂时不缺,只是这一笔花销是少不了了。

所以李弘益赚钱快,但是花得也快,从前年开始,河西幕府已经连续三年财政赤字,都是官府出面,从河西银行借出了百万贯的低息贷款,勉强支撑着。

李珽和韦庄已经不止一次地打过他和曹家的玻璃作坊的主意了,非得要官府掺和一脚进来,李弘益说什么也不愿意,为了作表率,他李家在河西可没有占据太多的土地,三个哥哥,除了大哥李弘愿,都是不善于投资理财的,若是再将玻璃的巨大利润分出去,他还想给李家留一条生财的门路呢。

大唐的法律体系已经很是完善,对于保护私人财产也多有规定,况且李弘益为了适应河西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又组织了大批懂法律的官员、读书人等,针对河西的情况有所增益,所以李珽也只是私下说一说,李弘益不开口,他也不愿做得太过分。

合上了账簿,李弘益疲倦地捏着额头,康妙妙在一旁轻轻地给他揉着肩膀。李弘益长出了一口气,他再次想到了长安的朱温,不论从任何一方面,两个人之间必会有一场大战的。

军情司的最新消息,一贯低调的让人简直想不起来的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迫于压力,暗中向朱温通款,请求归附,朱温已经同意了。

这让李弘益很是不爽,在他的计划中,潼关、黄河以西的地盘,都应该是自己说了算,只是这些年事务太多,河西一直没有足够的精力对付这帮党项人,如今却叫朱温抢了先。

而且上次泾州一场大战,与张存敬、朱友谦的几次大战,俘虏的朱温部将士兵,包括伤员在内,足有一万多近两万人,这些人被分成十多队,发配到了各州县,充当修路的苦力。

李弘益为了安定人心,告诉他们,安分地干活,做满三年就给他们自由,是去是留随他们的意愿,这才安抚了这些关东来的士兵们。

即便是这样,一队发配到渭州的大约三千人的俘虏,在半路妄图造反叛乱,被跟随押送的骑兵连同本地民兵、守军联手镇压了,当场斩杀了近两千人。

李弘益很是无奈,他一向觉得华夏大地的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没有之一,勤劳而且有极高的忍耐下限,唯独远离家乡这一条,让他苦恼万分。朱温的士兵大多是自河南道招募而来的,远入陇右,离家数千里,他们思乡心切,便不肯配合,李弘益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在十二月上旬的一场大雪中,曹用行冒着寒风,从庭州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