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隋朝风云> 章节目录> 第049章 平陈之策

选择阅读主题:

第049章 平陈之策

作者:汴梁杨精 | 发布时间 | 2018-02-10 | 字数:5218

话说开皇八年(588年),三月初九,隋文帝下伐陈诏书,声称要吊民伐罪,大举伐陈。同时,派遣使者将玺书送至陈朝,历数陈主二十大罪状。并命人抄写三十万份诏书,在江南各地散发,以瓦解江南民心。

陈朝军民中有多少人曾读过这份如同檄文的诏书,史书并未记载。不过,战前对敌军发动心理攻势,这在古代战争中实属罕见。

何谓吊民伐罪?不过是古代战争中的一个口实而已,意指慰问受苦之民,讨伐有罪之人(或君主)。

三国时代,王粲所作《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中称:“昔三王五伯,下及战国,君臣相弑,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亲戚相灭,盖时有之。然或欲以成王业,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谓逆取顺守,而徼富强于一世也。”

王粲文中提到的“逆取顺守”之理,正是历代帝王创业守成的准则。然而,“逆取”二字令人感觉得国无道。于是,凡取国者与前朝无君臣名分的,就自称是“吊民伐罪”;凡取国者与前朝有君臣名分的,就改篡夺为“禅让”。

自从王莽开了禅让之先河,魏晋南北朝的开国之君,大都再次重演禅让戏剧,隋文帝杨坚也曾充当这类戏剧的演员。这次,他又要借口“吊民伐罪”,讨伐偏安江南的陈朝了。

然而,隋文帝伐陈诏令发出半年之久,隋朝大军并未开拔。其实,隋朝建立后,杨坚多次与文臣武将谋议灭陈之策,对于此事,他尤为审慎。

自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朝宗室南迁。建兴五年(317年),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至此,南北分裂,将近三百年之久。这期间,多少仁人志士、英君霸主欲统一南北,但均告失败。

隋朝解决北方突厥的后顾之忧,将目光投向隔江而治的陈朝。不过,陈朝已立国多年,国富兵强,水军多达数十万,又占据长江天堑。隋朝虽地广人众,隋军亦身经百战,毕竟不擅长水战,若不下足功夫,极有可能功亏一篑。

二百年前,即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君主苻坚挥师八十余万,大军南征,意图消灭东晋,史称淝水之战。苻坚自恃兵众,口出狂言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此乃成语“投鞭断流”的典故。

但是,经过淝水一战,东晋仅以八万兵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败而归,前秦因此亡国,中原大地再度陷入混战。

杨坚不想重蹈苻坚的覆辙,自隋朝建立伊始,杨坚不满足于仅拥有北方半壁江山,他欲剑指陈朝,削平四海,并先后采纳诸位朝臣的平陈之策。

且说北周末年,蒋国公梁睿出任益州总管,平定王谦叛乱,威震蜀地,进位上柱国。他自以为威名太盛,恐遭人忌恨,便大肆接受贿赂,自毁名声。并审时度势,见机而动,积极劝杨坚称帝。

杨坚受禅后,梁睿进献平陈之策,隋文帝虽喜,却认为尚未到伐陈之机,便下诏称:“公英风震动,妙算纵横,清荡江南,宛然可见。……但朕初临天下,政道未洽,恐先穷武事,未为尽善。……王者体大,义存遵养,虽陈国来朝,未尽籓节,如公大略,诚须责罪,尚欲且缓其诛,宜知此意。淮海未灭,必兴师旅,若命永袭,终当相屈。想以身许国,无足致辞也。”梁睿方才作罢。

不久,梁睿见突厥日益强大,恐为边疆之患,再次上书陈述十几条镇守之策,隋文帝嘉叹许久,并答以厚意。

后来,梁睿认为自己是周代旧臣,且久居重镇,内心不自安,屡次上表请求入朝。隋文帝将其征还京师,引见入宫,命他上殿叙话,二人握手极欢。

回到家后,梁睿对亲友说:“功遂身退,正在此时。”此后,他称病在家,阖门自守,不再结交朝臣。最后得以善终,谥号“襄”。

开皇二年初,隋文帝以礼不伐丧为由,下令隋师从隋陈边境撤军。其后,又派遣使臣为陈宣帝吊唁。可是,却受到陈后主的国书之辱,隋朝君臣甚为不悦。

一日,高颎向隋文帝进言道:“眼下讨伐陈国,时机尚未成熟,但仍须未雨绸缪,早作部署。”

“独孤卿有何良策?”高颎之言正中杨坚下怀,他急忙问道。

“江北地寒,庄稼收割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依臣之见,趁着陈朝收获季节,我方略微征集人马,声言要掩袭陈国。陈朝必然屯兵御守,这足以废其农时。他们若聚兵,我们便解甲,如此再三,陈人便习以为常。以后我们再集兵,他们必定不信,以为我们不过虚张声势而已。就在陈人犹豫之际,我军即刻渡江,登陆而战,则士气倍增,打得陈军措手不及。”高颎捋须答道。

“妙计、妙计!不知独孤卿还有何出奇制胜之法?”隋文帝连连称赞,并忙不迭地追问道。

“加上,江南土薄地湿,房屋多为茅草竹子所建,所有粮食储积,皆非藏于地窖,而贮藏于竹木茅草搭建的粮仓之中。我们可秘密派遣行人,因风纵火烧其粮仓,待他们修好后,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使陈国财力俱尽矣。”高颎笑答道。

隋文帝对高颎的计策极为赞赏,立即传旨令驻守江北的隋军按计行事。陈朝军民被折腾得鸡犬不宁,果然疲于奔命,劳顿不堪。

其后,杨素、贺若弼及虢州刺史崔仲方、光州刺史高劢(mài)等人争献平江南之策。

这杨素,是隋朝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字处道,出身弘农杨氏。祖父杨暄,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杨素年少豪放,志怀远大,不拘小节,世人多未知也。唯独堂叔祖父、北魏尚书仆射杨宽对他另眼相看,常对子孙说:“处道乃非常之人,他日定当逸群绝伦,非汝等所及也!”

后来,杨素与牛弘志同道合,勤奋好学,精研不倦,多所通涉。他善属文,工于草书、隶书,颇留意于占卜之法。他高大威猛,美髯飘飘,有英杰之表,是历史上难得的文武全才。

北周天和六年(571年),杨素之父杨敷出任汾州刺史。北齐将领段韶率众五万来犯,昼夜攻城。杨敷亲当矢石,随时捍御,拒守数十日,而城中兵将却不满二千人。见寡不敌众,外无援军,杨敷只得率军乘夜突围出城,遭齐军伏兵攻击,杨敷死战,矢尽,为段韶所擒。齐人许以高官厚禄,杨敷宁死不屈,因忧愤死于邺城。

次年,周武帝亲掌朝政,杨素以其父亲守节陷齐,但未受朝廷追封,上表申理,武帝不许。杨素再三上表,武帝大怒,命左右斩之。

杨素高声喊道:“臣事奉无道天子,死乃本分也。”

武帝闻言,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下令追赐杨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渐见礼遇。

周武帝命杨素起草诏书,他一挥而就,下笔立成,词义兼美。武帝嘉奖道:“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

“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杨素应声答道。

其后,杨素参加平齐之役,每战必有功,加上开府,改封成安县公。后又击破陈军来犯,袭父爵为临贞县公,以弟杨约为安成公。

尉迟迥作乱时,杨素发河内之兵大破荥州刺史宇文胄,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杨坚受禅后,杨素加上柱国,参与修订律令。

开皇四年,拜御史大夫。其妻郑氏性格凶悍,是著名悍妇。一次,夫妻二人吵架,杨素愤然说道:“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

郑氏深感受辱,便向朝廷告发丈夫有不臣之心。所幸隋文帝并未当真,只是将杨素免官而已。

然而,经历此事,险些毁了杨素的仕途。他在家无事可做,思量着当今天子欲平江南。于是,他数次向隋文帝上疏,进献取陈之计。

开皇五年,十月壬辰(初九),杨素再次被起用,拜信州(今重庆奉节)总管,经略长江上游。临行前,隋文帝赐钱一百万、锦一千段、马二百匹。

朔州总管吐万绪改任徐州总管,隋文帝令其修造战争器具,以备伐陈。

隋文帝命人大张旗鼓,在沿江重镇修建大量战船,有人进谏说兵行宜密,不必如此张扬,请秘密行事。

“朕将显行天诛,何必守密!若陈主惧而改过,朕又有何求!”隋文帝却如此回道。

杨素善于领会圣意,他居永安(今重庆奉节县东),建造大舰,名曰“五牙”,船面上上起五层楼,高一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个拍竿(投掷石头的杠杆),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旗帜加于船上。次等战船名“黄龙”,置兵一百人。其余战船还有“平乘”、“舴艋”等,各有差异。

伐树造船之时,杨素故意做得声势浩大,命人将碎木头、锯末等造船废料投入长江,顺江而下,足以威慑擅长水战的陈军,并诱使陈朝调兵西上,从而转移对下游隋军备战的注意。

开皇六年,虢州刺史崔仲方,上书论取陈之策:“臣谨案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平吴,至今开皇六年,合三百零七载。《春秋宝乾图》云:‘王者三百年一蠲(juān)法(使法令严明)。’今年三百之期,可谓备矣。盖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

今唯须武昌以东,蕲(qí)、和、滁、方、吴、海等州,更帖精兵,密谋渡江之计。益、信、襄、荆、基、郢等州,速造战船,多张形势,以备水战。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陈军虽于流头、荆门、延州、公安、巴陵、隐矶、夏首、蕲口、盆城置船,然终聚于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

若陈军以为我军在上流,令其精兵增援,则下游空虚,我军诸将可乘虚横渡长江,直取建康。如下游陈军拥众自卫,按兵不动,上游隋军可顺流直下,鼓行前进,配合中、下游隋军,攻取建康。陈朝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无恩不能自立。”

崔仲方文武双全,提出的战略十分具体,隋文帝览而大悦,将其征召入朝,听他当面陈述经略。杨坚大为赞赏,完全予以采纳,赐御袍袴,并杂彩五百段,进位开府。后来,大举伐陈,以崔仲方为行军总管,率兵与秦王杨俊会合。

高劢,字敬德,北齐宗室、太尉、清河王高岳之子。自幼聪敏,风仪俊美,以仁孝闻名,为北齐孝昭帝高演所爱。他生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器重。北齐名将斛律明月亦敬重他,每有征伐,则以他为副将。

北齐后主高纬时,高劢欲重振朝纲,却无力回天。高纬放弃国都邺城东逃,高劢为其殿后,被周军俘获。周武帝接见他,并与之交谈甚欢。周武帝问他齐亡国之理由,高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武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

杨坚为丞相时,勉励高劢道:“齐所以亡国,皆由任用邪佞之人。公父子忠良,闻名于邻境,宜善自爱。”

“劢乃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犹恐居官不称职而受责难。”高劢拜谢道。

入隋后,高劢拜楚州(今江苏淮安)刺史。当时,楚州城北有伍子胥庙,其地风俗敬鬼神。祈祷者每次必献上牛、酒等物,以至于家业凋零。

高劢叹息道:“伍子胥乃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部,自此停止这一风俗,百姓因此而安居。

开皇七年,高劢转任光州刺史,进献取陈五策,又上表称:“叔宝肆其昏虐,毒被金陵。数年以来,荒悖滋甚。牝鸡司旦,昵近奸回,……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耽淫靡嫚,不知纪极。……或刳人肝以祠天狗,或自舍身以厌妖讹。民神怨愤,灾异荐发,天时人事,昭然可知。臣以庸才,猥蒙朝寄,频历籓任,与其邻接,密迩仇雠,知其动静,天讨有罪,此即其时。若戎车雷动,戈船电迈,臣难惊怯,请效鹰犬。”

隋文帝览表而褒美嘉奖他。及大举伐陈,以高劢为行军总管,追随宜阳公王世积攻下江州(今江西九江)。

高劢的取陈五策,于史书上并无记载。不过,他上表的奏折,一年后文帝下伐陈诏书,却引用不少。

皇甫绩(皇甫为复姓)乃是隋朝开国元勋,也力主伐陈。这皇甫绩,字功明,祖父皇甫穆,西魏陇东太守。父亲皇甫道,北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皇甫绩三岁父母双亡,由外祖父韦孝宽抚养。

韦孝宽是著名武将,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教育子孙亦非常严格。皇甫绩到韦家后,就和韦氏表兄们一起学文习武。

一日,皇甫绩与诸位表兄下棋,没去私塾读书。韦孝宽因他们荒废学业,便严厉地训斥几个孙子,并挨个打了三十戒尺。

不过,韦孝宽可怜外孙皇甫绩年幼丧父,看他平时乖巧,就舍不得打他,只是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说道:“你还小,这次外公先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此等过错。”

皇甫绩回屋后,很是自责,他叹息道:“我无父母教训,养于外公家,若不能克制自己,自我勉励,怎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越想越难受,就命左右侍从打自己三十戒尺,表示决心悔改。韦孝宽听闻此事,握着他的红肿的双手,悲喜交集,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居然流下欣喜的眼泪。

从此,皇甫绩精心好学,于经史多有涉猎,并以博学闻名天下。后来出仕北周,卫王宇文直作乱时,皇甫绩不顾身家性命,于玄武门救护太子宇文赟,受到周武帝的嘉奖,封义阳县男,拜畿伯下大夫,转任御正下大夫。

周宣帝驾崩后,皇甫绩襄助杨坚入宫辅政,成为佐命功臣。

开皇元年,皇甫绩出任豫州刺史,不久,拜都官尚书。

七年后,皇甫绩转晋任州刺史,临别向隋文帝辞行,叩头行礼并进言道:“臣实平庸,见识浅陋,无益于国,每思冒险,以报国恩。今伪陈尚存,以臣揣度,有三可灭。”

“有哪三个理由呢?”杨坚急忙问其缘故。

“大国吞并小国,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陈国接纳叛臣萧岩,大隋师出有名,三也。陛下若命将领出师,臣请加入行伍,效微薄之力。”皇甫绩慷慨答道。

“卿有壮志,朕心甚慰。”隋文帝慰劳道,然后派遣他赴晋州上任。平定陈国后,拜皇甫绩为苏州刺史。

隋朝的文臣武将,纷纷出谋划策,劝谏隋文帝早日伐陈,一统天下。隋文帝看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原本惧怕重蹈苻坚覆辙,而迟迟不愿发兵。此时此刻,那颗不安和忧虑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隋文帝觊觎江南,蓄谋已久,平陈也有了正当理由,可谓万事具备,只待他一声令下,隋军即可挥师南下,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