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工军团> 章节目录> 第四章 以工代兵(十二)
第四章 以工代兵(十二)
难熬的两个星期终于过去了,朱尔典原本想拖一拖梁士诒,希望他主动降低招募华工的条件。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中国驻伦敦公使施肇基竟然主动向英国外交部正式提交了华工参战的文本,以此作为中国向英国提供援助的交换条件,其中的三条与梁士诒的几乎如出一辙。
英国外交部和陆军部经过紧急磋商,认为中国提出的条件甚为苛刻,于是决定不同中国政府合作。也就是不委托中国招工方,而由英国政府直接派出招工团自行在中国境内招募华工。
英国政府之所以如此自信的原因是他们在中国境内拥有两个特别的租界地——香港和山东的威海卫。英国政府首先把招工地点锁定在香港,并让驻华公使馆积极配合招工团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外交官而言,朱尔典自然也希望付出最少的代价而得到最满意的结果。只是他觉得把招工地定在香港,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选择,甚至反而会对战争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辆装饰精致华美的马车平稳地行驶在通往英国公使馆的大道上。
拉车的是两匹产自印度的马瓦里马,都是红棕斑色,高大精壮,样貌威武。车夫是一位缠着白色头巾,一脸络腮胡子的印度人。他小心翼翼地驾着车,使车子保持在一种既不快也不慢的匀速状态下。
朱尔典和使馆武官戴维·罗伯逊中校正坐在车厢内低声交谈着。两个人的话题就是英国政府即将让他们执行的那份华工招募计划。
朱尔典说:“我早就跟爱德华·格雷先生说过,如果中国获得出席战后和平会议的这一目标得不到保证,他们就绝不会派出华工支援我们。”
罗伯逊看上去四十几岁,身着一身比挺的军装,言语间流露着军人的率直:“如果我们不打算接受中国的条件,伦敦方面的决策无疑就是正确的。”
“以我们目前在中国拥有的各方面资源来说,即使不同中国政府合作,一样可以招募到一定数量的华工来满足战事需要。”朱尔典皱了皱眉头,“伦敦方面的结论固然没有问题,可他们拟定的那份招工计划却简直太荒唐了。”
“您为什么这么说?”罗伯逊觉得很好奇。
朱尔典显得有些焦急:“伦敦那些整天只知道在办公室里埋头制订计划的人根本没来过中国,你怎么能保证他们的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呢?”
罗伯逊点了点头:“只有到过中国的人才知道它有多大,居住在每个地域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朱尔典抱怨道:“提出把香港作为招工地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南北间的差异。”
罗伯逊想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像您一样,对中国了解这么多的人毕竟不多。”
“他们犯了一个可怕的常识性的错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朱尔典提高了声调,并用手比划着,“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香港地处中国广东省的南部,珠海口以东,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全年的平均气温在摄氏23度。在这里生活的南方人只适应高温地带的环境,而法国的西线战场完全处在高地,冬季气候寒冷,气温会降到零度以下,如果他们作为华工被派到那里,根本无法适应巨大的环境变化,更别提发挥什么作用了。还有,南方人瘦弱矮小,哪有体力去应付挖掘战壕、搬运弹药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伦敦那些高高在上的先生们以为是招他们去法国打网球吗?”
罗伯逊想了想:“他们或许是考虑到中国目前是中立国……也可能担心中国政府会干涉我们自行招募华工的行动,所以才选定香港。在香港,无论是伦敦方面还是我们,都可以省去许多麻烦。”
罗伯逊这么说实际上是在提醒朱尔典:北京公使馆只是一个执行机构,而他自己和朱尔典也只不过是计划的执行者而已。因此,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万事大吉了,根本没有必要承担起决策者的职能,从而对伦敦方面的计划鸡蛋里挑骨头。
马车徐徐转过一条街道,朱尔典似乎看出了罗伯逊的心思,他意味深长地说:“拉车的两匹马瓦里马是印度的优良马种。它们在印度炎热而干燥的沙漠里,以善于长途跋涉而著称,关于它们英勇和忠诚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战场上。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有着坚强铁蹄的良驹’。可是,如果把这种习惯了本土生存环境的良马放在法国西部那寒冷而潮湿的山地上又会怎么样?它们还会拥有强壮的身姿和潮水一样的好评吗?”
罗伯逊望着窗外,思索着朱尔典话里的含义。
朱尔典继续说:“相反,其貌不扬的蒙古马,却可以自由驰骋在充满风霜雪雨的草原上。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不畏严寒。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处变不惊,勇猛无比,可以抵御西伯利亚的暴雪,可以踢碎狐狼的脑袋。同样的道理,中国的北方人不仅强壮能干,耐力极强,而且生性朴实,易于管理,他们才是华工最好的人选。”
罗伯逊听到这,已经完全明白了朱尔典的意思:“您是说,如果不能在中国北方招募华工的话,那伦敦方面的计划就是纸上谈兵?”
朱尔典反问道:“难道您不觉得正是这样吗?”
罗伯逊想了想说:“就算您说得完全正确,可伦敦方面既然已经选择了香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朱尔典望着罗伯逊,用一种嘲讽的语气说:“罗伯逊中校,您以为这项计划在实施后如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我们两个人就没有任何责任吗?”
罗伯逊见被朱尔典窥破了自己的心思,赧然着说:“对不起,公使先生,作为一名军人不应该害怕麻烦,更不应该逃避责任。”
朱尔典说:“您的心态我能理解,但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危难中,我们需要那些精壮能干的劳动力来确保我们赢得这场战争。在使用华工这件事上,法国人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两个人只有齐心合力,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度过难关。”
罗伯逊说:“您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朱尔典说:“面对这样一个无法行得通的计划,我们当然要一致反对。”
罗伯逊没想到朱尔典居然会如此干脆地反对伦敦方面的华工招募计划,他略作沉吟:“仅仅只是反对吗?”
“当然不,我们要拿出更为切实可行的计划。”朱尔典正了正身体,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罗伯逊直言不讳地问:“您确定您的计划更具有实际的收效吗?”
朱尔典说:“中国有句古话:‘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不是我有多高明,而是我们曾经在中国的那些先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只要对这些经验稍加复制就不难成功。”
罗伯逊对朱尔典的话似懂非懂,他觉得这位公使先生已经越来越像中国人了,哪怕一件很小的事,也喜欢绕一个很大的弯。
“我希望您能说得更直白一些。”罗伯逊再次表现出军人的率直。
“很抱歉,罗伯逊中校。”朱尔典换了一个姿势,解释说,“在伦敦那些先生们的眼里,我们在中国的租借地似乎只有一个香港,他们忽略了另一个更理想的地方。”
罗伯逊似乎有所领悟:“您是说——山东境内的威海卫?”
朱尔典点点头:“我们在威海卫有两个成功的先例可循:一是创建了第一支由华人组成的雇佣军——中国军团警卫队。他们曾在1900年为我们的军队攻占北京立下过汗马功劳。第二,1904年至1906年间,为了解决南非德兰士瓦金矿劳力不足的问题,我国曾到中国威海卫招募劳工,并且取得了很圆满的成果。”
“我知道您说的那支华人雇佣军。当时西摩尔中将曾这样评价这群中国士兵:‘他们守纪律、听指挥、能吃苦、不怕死,而且吃饭不挑食。’”罗伯逊轻叹了一声,“只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只英勇善战的中国军团却被解散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朱尔典意味深长地望着罗伯逊,“中国军团虽然被解散,德兰士瓦金矿招募的华工也已成了昨日黄花。但毋庸置疑,这些过去的人和事对我们来说,却是一笔真正宝贵的财富。”
“宝贵的财富?”罗伯逊思索着朱尔典话中的含义。
朱尔典点点头:“中国军团当初驻扎的营房现在还完好的保留下来,德兰士瓦矿业协会也在威海卫高丽口子东面的山坡上,建起一大片铁皮屋作为华工居住的营房,这些营房现在也都闲置着。这些基础设施我们可以好好的加以利用。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又能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华工出国的时间。”
罗伯逊赞同道:“变废为宝,的确不错。”
朱尔典说:“还有,如果把威海卫作为华工招募地,既能绕开中国的中立国问题,还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特权自行其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山东人能吃苦、守纪律、强壮能干,更适合法国战场严酷的环境。”
罗伯逊说:“听您这么说,我也觉得威海卫的确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地方,只是同香港比起来似乎小了些。”
朱尔典说:“威海卫虽然不大,却可以作为一块跳板。有了这块跳板,我们就可以慢慢渗透到整个山东。”
罗伯逊说:“我们需要第一手的资料来说服伦敦方面。”
朱尔典说:“所以说,您最好能尽快去一趟威海卫找一个人,这个人或许会给我们说服修改伦敦计划的第一手资料。”
罗伯逊问怔了怔:“这个人是谁?”
朱尔典一字一顿地说:“骆克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