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一代奇才吕碧城> 章节目录> 02.酒千壶难掩寂寞

选择阅读主题:

02.酒千壶难掩寂寞

作者:花柚夏 | 发布时间 | 2018-01-29 | 字数:4376

草木炎凉,岁月柔长,国之动荡,人颠沛流离,淑仲跟着英敛之东奔西跑,她不再是养尊处优的宗室小姐,英敛之在哪里,她的心就在哪里,像花与蝶的追随、眷恋。

旧时风月,未曾仓惶。淑仲始终从容、优雅,那是爱情带来的心安,是她柔弱外表之下的坚硬底气。

青山绝壁,半世流离,如今丈夫英敛之竟然对吕碧城过于殷勤,淑仲的醋意渐浓,不知该如何开口,不该质问,丈夫英敛之并未抛弃她,并未越雷池一步。吕碧城单纯、美好,有朝气、有活力、有才华,她像是一只涉世未深的小鹿,无所畏惧地驰骋,写文、做编辑、了解百姓的内心想法,她的身上有永远用不完的精力。她看英敛之的眼神只有敬佩,可见,她对英敛之并无男女之情的心动,这使得淑仲连兴师问罪的正当理由都没有。

三个人的关系变得很微妙,英敛之毫无征兆地疯狂迷恋上了吕碧城,吕碧城一心投入到报社的事业里,并且沉浸在施展才华所获得的成就感里,淑仲像是个轻飘飘的局外人,从蛛丝马迹里捕捉到丈夫燃烧的情丝,醋意越发浓烈。

那年杏花微雨,淅沥如相思,滴落成殇,而今雨碎青瓦,漫流心之沟壑,怎教人不悲戚落寞?

三人的心境岂是局外人能轻易能懂?透过百年星河,似乎看到了他们的纯粹的灵魂,若爱,可大气磅礴,也可嫉恨多愁,也可纠结拉扯,透着丝丝哀叹与无奈。

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一生得意并不易,只求能在最美好的年纪尽欢一场。我曾以为年轻貌美、金钱权利围绕堪称最好的年纪,后来渐渐明白,与最难得的人相逢才是最好的年纪,就像见到了一场数年难遇的流星雨,美好梦幻,明知不能长久拥有,明知它会转瞬即逝,还是攥紧拳头牢牢抓住。独一无二的才是最好的年华。

尽欢,是一份坦荡和豪情。岁月无情,辛苦的人很多,历史记住的往往是最后成功的人,那些拼尽全力却迎来失败的人都成了大浪淘沙的陪衬。世人评判的眼光很干脆,“成王败寇”不无道理。成,即受万民敬仰,败,便惹众人慨叹。

我们是世间渺小的存在,在路途中孤独行走。黑夜,你看不清远方,远方或许有盏明灯;长路,你看不到旅人,身边或许有人默默关注你。世间的法则残酷,但温情从不缺席。你的苦,有人为之皱眉;你的委屈,有人气愤拍案;你的遗憾,有人唏嘘到天明;你的大义凛然,有人歌颂夸赞。

心若向阳,何惧悲伤,好人和坏人就像两个对立面,一个站在山的一头,一个站在山的另一头,无休无止地争斗。正义与邪恶是非黑即白的干脆,可憎,就尽显其阴狠嘴脸,可爱,就畅享其美好善良。

人是复杂的动物,人的情感不止贪、嗔、痴、恨、爱、恶、欲几种,情绪不止喜、怒、忧、思、悲、恐、惊几种,我们内心总是渴求有个懂自己的人,那些言语无法准确表达的微妙情绪,这个人都懂。仿佛一潭千年凝冰,风吹日晒未化,你温润的手掌覆上去,凝冰化作一池春水,汩汩清泉。有人为你欢、为你泣、为你鸣不平、为你惆怅叹惋……

许多人吟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会眼中泛起泪花。诗词需遇知音读,方可通其心、会其意,人的情绪也是如此。人们习惯包裹着个性行走在熙攘纷扰的岁月里,梦回间,有人懂你吗?蓦然间,有人疼惜你吗?

吕碧城的人生遭遇,英敛之心生怜悯,她的诗词文章,英敛之细细品读。莫笑往事太执着,在这个时代“狭路相逢”是躲不开的缘分,你展抱负,我才华横溢,他大义凛然,他足智多谋,她妩媚多姿,她刁蛮可爱,她善良谦卑……好不热闹。而时代落寞的时候,人们会有怎样的结局?或许英雄难在,或许佳人已逝,或为家国而死,或冲冠一怒为红颜,或夙愿未偿,或了无遗憾,最后,都会死,或病或杀或老。生命的美好,正在于它的有限。生命长度有限,拥有的人、物质都有限,就连流泪、欢笑、爱与恨可能都被限定了次数,你所以为的惊喜和命运的宽容,大概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些代价就是日无一日的平淡和劳碌。看透生命的人更加洒脱,他们不怕死亡,不怕走到终点,百年之后都将化为灰烬,星星点点洒脱,被风带到天涯海角或人来人往的街道。

忍得了寂寞,才能乐享繁华;看得淡结局,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不枉此生。

生生世世轮回,昨日繁华场景依旧在眼前,今日放眼望去只有剧终的安静,安静到凄凉,凄凉到悲戚。寂寞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曾看过繁华。

不辜负每一天,用力折腾,不辜负生命。正因为如此,吕碧城遇到千难万险都没能泯灭对生活的热忱之心。风霜岁月也会优待美人,青春会逝去的,她收获大批读者和粉丝,靠的不只是美貌和青春,更是她的才气,她手中的一支笔,以及她清醒的头脑。

清末民初,政局动荡,这注定是个夹杂凄凉和寂寞的年代。人有时候可以选择离开的时间,却不能决定出生的时间。冥冥之中,这也是一种宿命。如果给吕碧城一次选择的机会,她还会出生在这个年代,她的真性情早已置身其中,谁忍别离,宁愿再做一场春秋大梦,不问醒来之时。

家庭遭遇变故时,吕碧城哀叹过世道的不公和炎凉,汪家退婚、舅舅不许她外出时,她抨击过男尊女卑旧观念,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她愤恨过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敌的野蛮邪恶。可是对这个时代,她心中充满了爱,大爱无言。

吕碧城哀痛时不自暴自弃,愤恨时不冲动鲁莽,这份清醒和自持十分难得。自省方可清醒。

英敛之对吕碧城的喜欢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甚至他自己都没有完全发觉。他没有发现自己落在吕碧城身上的目光比往常炙热,没有发现自己对待吕碧城的事情总是充满了兴趣,表现得太过殷勤……

当淑仲在言语闲谈中带着几分埋怨提起,他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好像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了吕碧城。他有几分羞愧,看着淑仲醋意浓浓的双眼,英敛之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弃初恋,他告诫自己不再把眼光落在吕碧城身上,可是一看到她,他就不可控制地靠近。他给他讲报纸、讲文学,和她交流对时下政局的看法,关心她的生活起居,甚至喜欢看她大方温柔的笑容。她低头写字的样子、看书时眉头紧锁的样子、微风拂过随意整理鬓角的样子都好看极了,在英敛之眼里,吕碧城像是一位高洁的圣女,他喜欢她、迷恋她,敬佩她,却不想亵渎她,正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样。她是水中的青莲,他是湖边的优雅过客,停驻在这里,在阳光温暖的时候,看着波光潋滟的湖面,静静欣赏青莲的清澈与美好。

这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清政府的灰暗腐朽中,很多人喘不过气来,与此同时,在旧风俗的影响下,打上缠足、卑贱、附属品、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标签的女性庸碌麻木、无趣乏味,这样说来,英敛之不知不觉喜欢上吕碧城就很正常了。吕碧城无疑是新女性的代表,个性、独立、有文化、有思想、上进心强,就像一缕夹着花果香气的风,划过闷热浊臭的狭小房间,让人苏醒。

吕碧城觉察到了英敛之的浓烈爱意,她曾单纯地把英敛之当做伯乐、师长、领导,她渐渐发现英敛之主动联系她的次数越来越多,和她交流的时候明显多过报社里的其他编辑,他们一起就报纸上的某篇文章展开深刻探讨时,英敛之的目光不再聚焦报纸,总是下意识地看着吕碧城的侧脸。

此时,吕碧城还是个无暇顾及个人感情问题的女生,甚至带着几分少女般不谙世事的纯真,以及对黑暗社会、政治的理想主义,她从未想过大她十几岁的英敛之会对她产生爱意。她有些慌乱,有些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她无法直接回绝,毕竟英敛之没有向她表白。可他的炙热与浓烈,吕碧城无法欣然接受,她对英敛之只有敬佩,没有心动,更何况他已经有了家室。

三个人的关系非常微妙,淑仲以前非常喜欢和吕碧城聊天,她把吕碧城看作新女性的榜样,她听她讲文学、讲政治,她爱看她神采飞扬、青春洋溢的样子,仿佛散发着永不褪去的朝气,令人心生向往。现在,淑仲开始疏离,她无法以一个妻子的身份对吕碧城兴师问罪,更不能蛮横无理地错怪吕碧城。他们各怀心事,却无法直截了当地明说,全靠猜测与试探,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为了化解这种微妙的关系,三个人都做出了努力,英敛之拼命读书、写字,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克制自己想吕碧城的次数,淑仲要去外地求学,吕碧城想过离开。

有勇气离开的才是真正有底气的人。吕碧城的美貌和才华是她的资本,而她此时最大的勇气是年轻。离开《大公报》,离开英敛之,她依然可以凭借才华找到一席之地,与其在一个地方拖泥带水地挣扎,还不如干脆走掉。

人生苦短,何必在泥潭里纠结拉扯,在那个年代,她敢于冲破束缚,一个人逃离舅舅家,只身来到天津,如今离开一个报社更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她想离开《大公报》,除了回避英敛之、化解这段尴尬的关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女人之间的同理心。于吕碧城而言,英敛之只是伯乐、良师益友,这样的人一辈子还会再遇到,可是对于淑仲,英敛之是她全部的青春与未来。淑仲腼腆、温柔,不知该如何向吕碧城讲述,那双楚楚动人的眼睛会说话,吕碧城看了一眼,就看穿了她的心事,她有点同情淑仲。

尽管淑仲喜欢听吕碧城讲新女性的事情,且在《大公报》和英敛之的耳濡目染下,她是一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女性。然而在骨子里,她仍然保持着当时社会女性的特点——男人就是天。英敛之若是移情别恋,淑仲的天就塌了,与此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吕碧城看得,传统女性想要成为新女性,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并非一朝一次可以完成。吕碧城是一位新女性,她能看得到当时社会传统女性身上的问题和病症,她不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抨击或讽刺,对那些贪官污吏、野蛮外敌可以尽情抨击,因为他们昧着良心做事,传统女性不同,她们麻木、缺乏独立的思考,人云亦云、庸庸碌碌,说到底,她们没有恶意,自身也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因此,抨击与指责只会加剧社会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宽仁、博爱、引导。

吕碧城喜欢和淑仲一起聊天,淑仲的端庄和娴静,让她看到了女性的柔美静好,她希望能以一己之力影响更多的女性,她何尝不想继续每晚空闲时给淑仲讲新思想、新事物,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很多陈旧的思想在中国女性的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循循善诱才能有成效。

多方面权衡,吕碧城第二日去报馆向英敛之辞职,她依然神采奕奕,就像初到报馆报道那天一样,那双白色小皮鞋不染纤尘,脚步声清脆悦耳,年轻就是资本,每一次离开和告别都为了奔向更美好的前方,因此,无需留恋、无需伤感,每个地方都可以作为阶梯,人生是向上攀爬的,一阶比一阶美好灿烂。

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清晨的小雨宛如慵懒的少女,淅淅沥沥好似欲言又止的样子。吕碧城最爱下雨天,雨中处处皆是景致,雨天更有情调,更容易迸发出写作灵感。她在门卫室避雨,门卫大爷的手上有些皱纹和茧子,笑呵呵地递给她一杯热茶,让她暖暖。吕碧城看到了门卫室墙上张贴的一些老照片,以及一些字迹褪色的手稿,虽然黑白色有些模糊,隐约中还是能看到英敛之的脸庞,旁边张贴的手稿一定是英敛之的笔迹了。往事像是一本书,翻开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吕碧城盯着墙壁看得愣神了,门卫大爷给吕碧城讲了英敛之年轻时的故事,以及办《大公报》的起因和经过。正是这段讲述,让吕碧城打消了辞职的念头,悄悄把辞职信塞回了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