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一百八十二章 难得的安宁
第一百八十二章 难得的安宁
李胜甲原本做好了死守九原城的准备,得知韩遵突然撤军,他有些疑惑,派了斥候小心翼翼地尾随其后,等到朔方军急急忙忙地渡过黄河,他这才放下心来。
浑炜领着三千骑兵在外,这是李胜甲对他的照顾,丰州地小人少,兵力有限,然而九原城却不能不守,所以李胜甲留在了城内,主持防御工作。
韩遵不愿意与天德军正面厮杀,他还想收拢这一支军队为自己所用,所以采取了围城的办法,按照他在城内的密探搜集的情报,韩遵很乐观地估计,只要围城一个月,九原城就会到弹尽粮绝的地步。
所以自他出兵以来,哪怕李胜甲一路上不断骚扰,韩遵只是不管不顾地朝九原城进发,只要占据了九原,天德军便断了根基,到时候任由他揉捏了。
韩遵为了提放河西,在会州与灵州交界处的长城一带,广布烽燧岗哨,哪知李弘益却雇佣了贺兰山的回鹘和达靼,从北面攻来,他也就只能回师救援了。
李弘益派不出军队,可是派出基层军官前来指挥贺兰山回鹘和达靼还是可以的。于是韩遵一路南返,刚渡过黄河,四千达靼骑兵便冲近来,一阵乱射,然后掉头逃走了。
这一路上,韩遵很是艰辛,达靼人和浑炜的天德军骑兵轮流在后方骚扰,哪怕杀不了一个人,也要冲近前来放一阵乱箭,大大阻挠了行进的速度。
然而韩遵一迎战,达靼骑兵立刻就退却,甚至韩遵借着地形设伏,也未骗到对方。很显然,达靼人不是来拼命的,而是来拖延韩遵的回军的。
好容易等到朔方军回到灵州谷地,达靼骑兵和天德军的骑兵已经不再追赶,崇冈的贺兰山回鹘大约也探听到了消息,攻势也放缓,等到韩遵领军前来,很快就退向了贺兰山以东。
韩遵已经明白,若是自己执意要攻打丰州,李弘益在河西有的是办法对付自己。朔方镇的实力,放在天下诸藩镇里,也就是二三流,韩遵很无奈,再加上手下将领等的反对,于是彻底打消了吞并丰州的想法。
于是整个关内道,突然就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期。李茂贞现在低调的很,韩遵又不敢妄动,定难军的李思谏一直是埋头发展,从不惹事,至于保塞军的李思敬,他被李茂贞打残,若不是李弘益出兵,只怕他这个军号就要被取消了,实在无力报复李茂贞。
鄯州的恭洛藏倒是有心出兵河州,可是他才把尚平措赶走,还需要消化、整理内部,虽然豪言壮语要重现吐蕃王朝的盛况,毕竟有心无力,在河州积石山北,与慕容阎昆打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立刻退了回去。
至于华商节度使韩建,李弘益一直觉得这个人阴深难测,猜不出看不透他内心真实的想法。韩建有心在朝廷大事中掺和一脚,然而上次王行瑜的事,他被河东李克用、河西李弘益联合出手给震慑住了,不得不隐藏起了自己的野心。
而且李克用虽然与朱温在河南道争夺,河中节度使王珂可是他的小弟,一直在盯着韩建,韩建也不敢轻举妄动。
至于归义军方面,药罗葛仁美带领甘州回鹘本部骑兵到了伊州,到现在也不过参加了两次千人左右规模的骑兵乱斗,按照仁美的说法,回鹘骑兵久未训练,他还要练兵,暂时不可能有大的战事发生。
于是仿佛奇迹一般,整个大唐黄河以西关内道、陇右道突然间变得很是和平,各个藩镇都收缩了兵力,暗中积蓄着力量,努力地发展辖地,准备为下一轮混战做好准备。
李弘益自然是求之不得,从河西镇设立,李珽就一直在说,不能打仗,要和平发展。然而形势不由人,为了朝廷安全,他不得不连年征战,若不是温末时期数十年未打仗,有了些积累,只怕还真的负担不起。
发展生产,首先要确立一系列利民的政策,李弘益一向秉承务实的精神,要求各州县官员,必须熟悉本州县的事务,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明确的政策措施。
这几年河西的公塾学堂在各地建立,识字的百姓越来越多,加上《河西周报》等四五种报纸的发行,以及各曹的联合推广,李弘益牵头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能够很快地普及到地方。
对于河西的发展来说,轻徭薄赋是必须的,毕竟除了陇、秦、渭三州,其余各州农民数量较少,人口始终是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大问题。
李弘益对此只能鼓励百姓生育,同时以医学为保障,尽量减少受到时代医学和卫生条件限制而导致的新生婴儿夭折率居高不小的情况,并由官府给予少量补贴,减轻百姓生育难、养育难的问题。
凉州地理位置好,是东西商贸的必经之地,所以李弘益鼓励支持商业和农业初级加工业等,完善河西的道路驿站系统,也是为了给商业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正是靠着商税和极低的农税,李弘益才能够支撑着自己的连年对外用兵。而康妙妙生下女儿李玉容,李弘益借此机会,发布了河西妇女保障法。
户曹和凉州大学的联合统计调查,大唐的妇女地位并不高,哪怕是大唐如此开放的社会风气,妇女依旧是这个男权社会的从属品。李弘益与河西的有志精英人士一起,编纂了这部法律,就是希望能够认定妇女的法律地位,改变一下这个时代的风气。
农业社会,男子是壮劳力,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于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重男轻女”的思想,尤其是新生女婴,被父母溺毙的现象极为常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弘益想到的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生有女儿的家庭以补贴,为了防止有些人钻空子,补贴是逐年增加的,一直发放到十四岁为止。
事实上有很多人反对这项政策,最后被李弘益坚决地顶了回去,中国古代历来是皇权不下乡,然而李弘益通过老兵退伍安置,各设保甲,加强了官府对基层的权力,同时给各保长、甲长们一个新的任务和职责,那就是对所管辖区域内婴儿、儿童的生存情况的监控。
李弘益一直坚信,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力不够,那就是坏的制度,因此他通过并不十分激烈的改革,一点一点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着这个时代的一切。
偷懒了一个月,李弘益改编了许多童话故事,然后以相声、戏剧等形式演出,一方面是想给自己的女儿准备些具有大唐特色的儿童故事,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百姓们更多的娱乐。
然后他再一次地在凉州大学讲课。凉州大学这些年名气越发地大,与凉州州学为了科举的目的不同,凉州大学更像是科研人文综合机构,无望科举的读书人,可以前来报考学习,然后与官府合作,虽然不能做官,却更像是后世的专家一般。
比如凉州音乐舞蹈学院的教师学子,可以与礼曹、教坊司、安民司等合作,比如医学院,已经修订重新编纂了医书数部,通过活字印刷,广泛流传于陇右、河西乃至关中等地。
李弘益这一次要讲的课程,是他大学时选修的一门“普通逻辑学”,逻辑一词是来源于英语音译,因此李弘益改了个称呼,叫“推理学”。
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有逻辑之学,只是多用于刑名,不被正统的儒学所重视。李弘益开设这门课程,其实就是想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思维规律的研究,来寻求数学、物理乃至化学等科学上的真理。
李弘益讲的很浅显,因为他本身懂得就不多,他的目的是启发,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让听课的学生们有独自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直把先人的言论当做金规玉律。
他这一次讲课,前来听讲的有数百人,凉州的读书人本就不多,上次李弘益讲学,很多学生颇引以为荣,只觉得自己也算是凉国公的半个弟子了,所以这一次来旁听的人更多。
李弘益两日一讲,也不过半个月就讲完了。听完了李弘益的讲课,韦庄喟然长叹,说:“凉国公真的是墨家之徒啊!”他学识渊博,越听越觉得李弘益所讲的推理,与墨家的墨辩十分相似。
想到李弘益重视技艺的发展,这不正是墨子提倡的那一套么?韦庄心里只觉得有些怪异,在他看来,作为上位者,应该秉承中庸,不偏不倚,这才是管理统御下属之道,李弘益的做法虽好,却有些落了下处,格局有些小了。
不过一想到李弘益起码有一个优点,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河西的百姓,为了大唐的天下,这一切都是公心,从这一点来看,倒也不好过于苛责了。
韦庄并非是黄滔那样的纯粹的儒士,所以他很快就不去想这些事情,有另外一件大事需要他协助,徐彦若要来姑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