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隋朝风云> 章节目录> 第041章 事在四方
第041章 事在四方
杨坚受禅后,拜杨尚希为度支尚书,进爵为公。隋文帝致力于恢复汉制,一改北周鲜卑人的统治办法,以适应广大汉人的愿望。杨尚希出身弘农杨氏,对隋文帝杨坚亦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
一年后,杨尚希出任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杨尚希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称:“自秦兼并天下,罢诸侯置郡守,汉、魏及晋,郡县数量和大小屡次改动。臣窃见当今郡县,多于古代数倍,或地域不足百里,数县并置;或户口不满一千,二郡分管。致使官吏冗员甚众,资费日多;吏卒倍增,租调收入岁减。清廉干练之良才,百中无一,国库支出动则数万,钱财从何而来?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须存要职而去闲职,并小郡为大郡,国家则不亏粟帛俸禄,选举则易得贤才,臣一己之见,伏听陛下裁处。”
文帝览奏章而嘉奖他,拜瀛州刺史,奉诏出巡淮南,并担任兵部尚书。接着又转任礼部尚书,授上仪同。
隋朝已经颁布新律令,苏威屡欲更易事条,又进言废郡之事,李德林反驳道:“修律令之时,公何不言更改之事?何不论废郡之事?今律始颁行,且宜专守,其可改乎!若非大害于民,不可数次更改。”
然而,高颎赞同苏威之议,称李德林狠戾。由是,隋文帝尽数依了苏威。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诏废除天下诸郡。撤销、归并许多州郡,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地方势力各自为政,设为州郡县三级政区,十分混乱。西汉时,全国共有103个郡,统辖1587个县,比较合理。可是到了隋朝,隋初领土并无江南,仅占据中原半壁江山。然而,隋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共有211州,管辖508郡,这508个郡又管辖1124个县,州郡县如此之多,这种机构分层,相当不合理。
如今,实行数百年的州郡县三级制,重新回到州县两级制,撤郡五百多个,以州统县,成效颇佳。极大地缓解了十羊九牧的局面,裁汰一大批冗官,节约国家和地方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
据后人统计,为此,朝廷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的行政经费,大约是南北朝时期开支三分一。故隋朝国库丰裕,不无原因。
杨尚希生性宽宏敦厚,加之学识渊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用。隋文帝非常勤政,每日一大早临朝处理政事,直到日头偏西仍不知疲倦。为此,杨尚希劝谏道:“周文王以忧勤而损寿,周武王因安乐而延年。愿陛下主管朝政大纲,具体事宜责成宰辅办理,繁碎事务,陛下不宜亲力亲为。”
“卿真是关爱朕呀。”杨坚听后,欢然笑道,“听闻卿素有足疾,蒲州出美酒,足以养病,委屈卿前去治理。”于是,杨尚希出拜蒲州刺史,在蒲州甚有惠政,修渠引瀵水浇地,修筑堤防护田,开稻田数千顷,百姓颇为受利。
开皇三年,改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唐太宗以后改称为户部尚书),都官尚书为刑部尚书。此前,外任州刺史之人,要自己挑选和任命僚属,帮其处理各方面事务,但从这年起,隋文帝废除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改革用人权和任命权,州县官员一律由吏部任免。
另外,隋文帝规定州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且不得连任。因为官员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容易被地方豪强拉拢结交,二者互相勾结,影响朝廷推行政令。通过这些措施,朝廷牢牢控制地方官任用权,加强中央集权,以及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如同《韩非子•扬权》所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南北朝时战争频繁,重用武将,入隋后武将势力依然强大,以地方州刺史而言,即多任用作战有功的武将,而这些武将多不习吏事,又往往不遵法度,祸害百姓,类不称职。这一做法由来已久,虽积弊甚多,然朝臣们皆习以为常。
一日,隋文帝打算派年近八十的老将军和干子当杞州(今河南杞县)刺史。治书侍御史柳彧(yù)进谏道:“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有才能至人。昔汉光武帝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真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斩棘,安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未令此二十八将任职。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风烛残年。前任赵州刺史之际,暗于职务,政务全由群小把持,贿赂公行,玩弄权术,鱼肉乡里,百姓叫苦,怨声载道,甚至编歌谣到处传唱。”
“哦,传唱的是何歌谣?”隋文帝连忙问道。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柳彧随口念道,怕隋文帝听不明白,接着又解释道,“ ‘老禾’者,和将军之姓也;‘余种’者,乃和将军手下那帮横行霸道之人。”
“和将军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赵州百姓为何如此恨他?”柳彧的话虽然不是空穴来风,隋文帝却对此不以为然。
“古人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人各有所能也。若论征战沙场、攻城略地,和将军确有万夫不当之勇;若论调兵遣将、出奇制胜,和将军也是神出鬼没、足智多谋。然而,出任一州之长,治理百姓、听政断狱,则非和将军所擅长也!”隋文帝的目光虽咄咄逼人,柳彧并未退缩。
“和将军戎马一生,如今我大隋安定,总该赏他一官半职,以光耀门楣。”隋文帝的目光中已没有逼人的气焰。
“陛下想望治世,无忘日夜,如谓优待老将,自可厚赐金银玉帛,若以一州刺史为赏赐,依臣之见,损失未免过大。”柳彧进一步劝说道。
“金可赏而官不可赏,柳卿所说,真是至理名言呀!” 柳彧这番话说得隋文帝回心转意,连连点头称赞,并下令将和干子免职。
柳彧在朝堂上严词正色,甚为百官所敬畏惧惮。隋文帝亲口夸奖其正直:“大丈夫当立名于世,不随众附和而已。”赐钱十万,米百石。
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柳彧多有矫正,隋文帝甚是嘉赏。柳彧见隋文帝勤于听政,百官奏请之事,多有烦碎,因此上疏劝谏道:“臣闻自古圣明帝王,莫过于唐尧、虞舜,象地则天,布政施化,不过问琐碎事务,是谓钦明。是以舜任用五臣,尧咨询四方诸侯,设官分职,各有所司,皆垂衣拱手,无为而天下大治。所谓劳于求贤,逸于任使。臣见四海一家,万机务广,事无大小,咸关圣听。陛下留心治国之道,无惮疲劳,亦由群官惧怕获罪,遇事不能自决,仅禀承陛下裁决,因此奏请过多。陛下一日之内,酬答百司奏请,以致日暮忘食,夜半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伏愿思臣至言,少减烦务,以怡神为意,以养性为怀,思武王安乐之义,念文王勤忧之理。若其经国安邦大事,非臣下裁断者,伏愿陛下详察明断,其余细务,责成所司,则圣体尽无疆之寿,臣下蒙覆育之赐也!”隋文帝览奏疏而嘉许之。
后来,柳彧因忤旨免官。未几,复令他复职,杨坚趁机勉励柳彧道:“无改尔心。”因其家贫,隋文帝敕有司为之筑宅,并称赞道:“柳彧乃正直之士,国之宝也!”
柳彧奉命持节巡查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官员闻之肃然,莫不震惧。隋文帝非常满意,赏赐绢布二百匹、毡三十领,拜仪同三司。
开皇元年(581年),十月壬辰(十六日),隋文帝驾幸岐州。临行前,杨国公王谊进谏道“陛下初临万国,人情并未融洽,何用此行?”
“朕昔日与卿地位声望齐等,卿一朝屈节为臣,或当羞愧。故而此行,欲震扬威武,使卿心服口服!”隋文帝故意戏言道,王谊会心一笑而退。
那岐州刺史梁彦光,字修芝,父亲梁显,北周邢州刺史。梁彦光年少聪慧,有卓越品性。其父常对所亲之人夸赞道:“此儿有风骨,当振兴吾宗族。”
七岁时,父亲重病,医者说需要服用紫石英方可治愈。当时,紫石英乃珍稀之物,梁家人多方寻求而不可得。梁彦光忧伤困顿,不知所为,只得日夜向佛祖祈祷。一日,忽于园中见一物,其色淡紫,其质莹澈,梁彦光不知此为何物,感觉奇怪而持归家中。亲属一看,所持之物即紫石英也,众人皆感惊异,以为梁彦光至孝而感动上天。
古人十分推崇孝道,上述故事记载于史书之中,与《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等有异曲同工之处。
后来,梁彦光入太学读书,略涉经史,有规矩法度,造次必以礼。入隋以后,梁彦光出任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嘉禾①连理,出于州境。且说隋文帝率众臣巡幸岐州,欣赏其才能,下诏褒奖道:“赏以劝善,义兼训物。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日增其美。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未几,又赐钱五万。数年之后,转任相州刺史。
此前梁彦光在岐州,其地风俗质朴,以静镇守之,全境大化,官吏考课上奏朝廷,梁彦光连年为上,为天下第一。任相州刺史时,依然实行治理岐州之法。
然而,相州治所邺城,原为北齐国都,周武帝灭北齐后,邺城的书香世家都被迁往关中,致使当地重学之风甚弱,风俗杂乱,人多诡变狡诈,相州百姓为梁彦光作歌,称其不能治理教化百姓。
隋文帝听闻而谴责他,梁彦光最终因罪免官。一年后,拜赵州刺史,梁彦光向隋文帝进言道:“臣此前待罪②相州,百姓呼臣为‘戴帽饧(xíng)’。”
“何为‘戴帽饧’呀?”隋文帝颇感兴趣地问道。
“这是相州百姓嘲笑臣,虽头戴帽子像个人,但软弱无能如同饴糖一般。”梁彦光讪讪地回答道。
“哈哈,竟有此等说法!”隋文帝忍俊不禁,噗嗤一笑,接着又安慰道道,“梁卿在岐州时,无为而治,然而相州则不然,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可一概而论。”
“陛下教训的是!臣在相州时,自忖将被废黜,无复为官之望。不料陛下复垂青录用。臣请再次治理相州,改弦易调,希望可变其风俗,上答陛下隆恩。”
“好,那朕下令改任梁卿为相州刺史。”隋文帝欣然从之。
相州那些强横狡诈不守法纪之人,听闻梁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梁彦光初到任,凭借之前的经验,揭发隐蔽潜伏的坏人坏事,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暗中逃窜,全境大骇。
起初,北齐亡国后,衣冠士人多迁至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民实边。因此,相州人情阴险邪僻,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梁彦光欲革除种种弊端,乃用自己的俸禄,招致山东大儒,每乡创立学堂,请大儒教授圣哲之书。每季最后一月,梁彦光常常召集学子,亲临学堂对学子们进行策试。每次策试之后,就邀请那些勤学异等、聪明有美才之人,登上厅堂、设宴款待;其余一般学子并坐于屋外廊下;而那些好诤讼、怠惰无成之人,则坐在院子中,待以粗粝饭食,以示区别对待。
学子们的学问大成之后,当参加科举,梁彦光对他们待以宾礼,贡于京师,又于郊外设宴送行,并以财物资助之。相州百姓见刺史如此劝学,于是,相州人皆励志竟学,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终日酗酒,侍奉双亲无礼,被堂弟诉讼至公堂。梁彦光并未将其治罪,而是带领他至州学,参观孔子庙。
于时,庙中伯俞泣仗的画像,焦通是个粗人,不懂画像之意,就问道:“此画像画的是何人?为何对着拐杖哭泣?”
“此人乃汉代的韩伯俞,生性至孝,母亲家教素来严格,韩伯俞每有小过错,母亲就杖打他,而韩伯俞跪受杖打,毫无怨言。”梁彦光解释道。
“天下竟有如此愚孝之人!”焦通不屑地说道。
“一日,母亲又用拐杖打他,这次韩伯俞竟然大哭起来,母亲惊讶地问道:‘往日杖打你,常欣然接受,未尝哭泣。今日杖打你,却为何哭泣呢?’”
“就是,韩伯俞这次怎么就哭起来了?”
“那韩伯俞回答道:‘往日儿子犯错,挨打时感到疼痛,知道母亲康健。今日,母亲之力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伤哭泣!’”
焦通闻言,半晌无语,有所感悟,悲伤惭愧,无地自容,遂叩头请罪道,“草民有罪,请梁大人治罪!”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望你今后改过自新,好好孝顺父母。”梁彦光训诲道。
后来,焦通改正过失、砥砺德行,成为有德之人。梁彦光善于以德化人,皆如此类。相州官吏庶民,无不心悦诚服,相州再无诤讼发生。
杨坚在北周辅政时,颜之仪不肯将皇帝符节、玉玺交给他,并严厉呵斥谴责。不过,杨坚称帝后,为表彰颜之仪的忠义,诏征他归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
开皇五年,拜颜之仪为集州刺史。拜之仪在集州为政清简,无为而治,州内清平安宁,夷狄与华夏之人悦之。次年交接回朝,从此赋闲在家,不再出仕做官。
开皇十年(590年)正月,颜之仪随例入朝觐见,隋文帝望而识之,令人带他至御座前,并赞叹道:“卿见危难而勇于献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志,古人所难,朕何以嘉赏爱卿?”于是赏赐铜钱十万、米一百石。
南宋王应麟称赞颜之仪道:“颜见远死节于萧齐,其孙颜之仪尽忠于宇文周,常山、平原之节义,有自来矣。”
隋文帝知人善任,凡是忠于隋朝,或有才干之人,皆加以提拔任用,使他们对隋朝尽忠竭诚,这才有了开皇年间的政治清明。
(注:①嘉禾:在古代,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人们认为它们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
②待罪:官吏供职的谦辞,意谓随时准备因失职而被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