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一百六十一章 李波斯
第一百六十一章 李波斯
李胜甲心中大喜,他看过了,李弘益带来的回鹘部众,以青壮居多,显然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他其实并不是很相信异族,毕竟天德军与达靼人交战多年,知道胡人的脾性。
只是朝廷无力支持自己,韩遵那里全无指望,李弘益肯出手相助,他还能苛求什么呢?
于是说:“劳凉国公大驾远来,在下不胜感激之至!还请国公移步,渡过黄河,丰州西有一座军城,请国公稍歇!”
李弘益拒绝了,他带着祁连军和回鹘骑兵护送,单骑兵就有近万余,说句难听的,若是自己乘机发作,未必拿不下一座丰州。只是他见李胜甲等人豪爽,为国家守卫边疆,抵御胡族,心中敬佩,因此觉得能帮一点是一点。
他说:“河西事务繁多,况且这一次我带大军前来,不便叨扰!哈哈,李将军,说实话,我本意是想一路扫来,再拿达靼人开刀的,那知那些胡人,跑得比草原的兔子还快呢!”
李胜甲也大笑,这个时候阴山达靼还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并未整合为一个整体,各部落之间联系松散并不紧密,若非如此,天德军也不可能以一个小小的丰州,矗立黄河北岸这么多年。
李弘益接着说:“我将回鹘部落分为百帐、千帐,各设都尉、校尉,欲将其慢慢纳入我大唐的体系之下,为治内之民。这一次带来近三万部众,若分得牧场土地,安定其心,少说也能抽调五千以上的骑兵。”
李胜甲已经看过,回鹘人毕竟还属于游牧而居,因此近千里跋涉,很是快速。他见这一次带来的马匹众多,心中欢喜,不过一想到养骑兵不易,又有些痛苦,该怎么赚钱才好啊?
李弘益接着说:“我安插了一些都尉等在其中,便于指挥调动,这里是名单。待将军这里安定了这些人,便可将他们调回,河西还有大用呢!”
李胜甲虽然粗豪,却不是个没有心眼儿的人,他觉得李弘益不可能不趁机安插一些亲信眼线。不过见李弘益说得爽快直白,又想到自己的丰州天德军实力就这么大,实在没什么好觊觎的,也就不去多想了。
李弘益在黄河西岸,等到天德军将各百帐、千帐部民一一护送,分散到丰州各地划定的草原牧场,他召集了众都尉,当着李胜甲的面说:“你们要尽快协助李将军,将各帐部民安定下来。居延海毕竟太小,若得在丰州就食,便引导部民,将丰州当做自己的新家。
李将军自然也不会亏待部民百姓,你们的任务,就是要多多引导,安定人心。待此间安定了,就速速返回,不论居延海还是河西,你们还有大用呢!”
李胜甲感激不尽,从丰州各处调运物资粮食,款待李弘益一行。看到浑炜等人也匆匆赶来,李弘益心中高兴,又与丰州众官员谈了和河西的合作,看到回鹘部众都已经过河,便告辞而去。
丰州临近黄河,草原丰茂,盛产粮食、牲畜,还有许多药材,若是与丰州合作,双方是共赢,大家都能落得好处。
李胜甲等人强挽不住,于是送了数十里,这才依依不舍欢天喜地地返回。一路西来,慕容阎昆心中有疑惑,忍不住问:“国公,为何要帮助丰州?”
李弘益悠悠地说:“天德军为国家守边,都是国家的忠臣,我能帮一些,便帮一些。韩遵不支持,我便支持!咱们河西要发展,朔方是必须得顺服的,否则韩遵匹夫时时生事,咱们便不得安宁了!”
韩遵两次搅扰,李弘益都强忍着,是因为他现在的敌人还是李茂贞。李茂贞不除,再与朔方交战,他还没冲动到同时与两镇为敌呢。只是这口气咽不下,那就支持天德军,给韩遵添添堵。
而且李弘益一直觉得,争夺天下的意义不大,他始终觉得,华夏最大的敌人,就在北方和东北。只要这两处不乱,以汉人的秉性,就永远不会衰亡。
冒着风雪,李弘益半路与回鹘骑兵分别,然后直朝休屠泽而去。这一次李弘益打算彻底将居延海、休屠泽再到丰州连成一片,并将管辖的势力范围延伸过去。
之前他一直顾虑张承奉的感受,毕竟居延海名义上属于甘州的辖地,然而张承奉现在连自己的大哥都不能容忍,他也没有必要顾及那么多了。
沿着注入休屠泽的河水往上游,翻过了长城,李弘益进入到明威戍,在这里他停留了一段时间,先叫祁连军的大军返回了。
原温末的各大部落被拆分,再加上河西各军退伍受伤的老兵及家属,以及部分官府赎买的奴仆,都分了土地,落户在了这里。李弘益的打算,是要重建居延城,再将明威戍扩建为县,经过朝廷的许可,正式将这两处纳入大唐的行政体系中来。
明威戍驻军约有两千,从休屠泽附近的休屠守捉到沿着长城分布的烽燧碉堡等,只兵力就布了五千左右,足够保护这一大片区域了。
如今的明威戍所在的明威城,是在原本废弃了多年的小城基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李弘益和慕容阎昆以及明威戍的守将三人,换了普通百姓的衣服,周围散落地跟随着数十名亲卫,在城中转着看了一番。
这是李弘益第二次经过明威城,他对道路却是熟悉无比,因为整个城池的建设图纸就是他画的。古代的城池大多并非是四四方方,毕竟要考虑到地形的问题。明威城却是典型的四方小城,虽然面积不大,各种设施建筑一应俱全。
四条井字形的宽阔大街上,因为天寒飘着小雪,因而来往的行人并不多。李弘益当先说:“走,去青龙大街的公塾看看!”河西的教育体系,公塾类似于后世小学、初中的结合体,是要读六年书的。
公塾一如后世学校的布局,教学楼、寄宿的宿舍楼以及一个不大的运动场。李弘益推广混凝土,因此明威城内的建筑多为二到三层,就在临街的教学小楼外,三个人停了下来。
街角一辆马车,一名三四十岁的文士模样的中年人,戴着一顶河西式样的羔羊皮帽,侧耳倾听学生们的朗读声,旁边站着一名侍从伙计。
李弘益笑了笑,看来这是个送孩子来读书的家长,于是走过去,说:“这位先生,家中有子弟在此读书么?”
那人抬了抬帽子,温和地一笑,摇着头说:“非也!只是见此间亦有学堂,忍不住听上一听!”他说话带着蜀地口音,李弘益疑惑地看了他一眼,发现这人却带有中亚地区的长相,鼻梁稍高,眼窝稍深,却是个混血。
那人大概知道自己的口音,因此语速很慢,李弘益好歹听懂了。他看李弘益被风霜吹着面黑,下巴稀疏的胡茬,于是问:“客人也是外地来的?”
李弘益摇摇头,说:“我是敦煌人,刚从北边回来。先生从蜀地至此,是来经商的么?”
这句话大概问到了点子,那人点头说:“在下祖上传了个香药方子,多年一直经营。这一次是来凉州收购些甘草的!”
李弘益见他气质温雅,显然是个读书人,更加好奇。须知大唐的商人可不是什么好身份,这人毫不避讳,言语举止大方,猛然间想起一个人,于是问:“先生从蜀地来,可知道李珣李德润么?”
那人笑了起来:“问的可是李波斯?正是在下!”李弘益大奇,温宪曾任山南节度使从事,在大太监杨复恭的养子杨守亮、兴元节度使手下做事。兴元军在汉中,离蜀地很近,因此温宪对蜀地情况有一些了解。
温宪曾在闲谈中说,韦庄诗词风格,若说能从天下找到类似的,蜀地的李珣当属一个。他在长安曾经与李珣见过数面,对这位很是赞赏。
李弘益原本并不大感兴趣,只是这位李珣的出身有些意思,因此记住了此人。李珣的祖上是波斯人,隋末来到中原经商,后来就定居剑南道梓州。李珣考中秀才,因文辞优美出众,曾被推荐到长安,待以宾礼,贡于京师,成为宾贡。
李珣因血统原因,被时人称为李波斯,这并非歧视,古人称呼高官名人,爱在姓氏后加上籍贯,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因为他代表了一地的风采。从李珣身上,可以看到华夏文明的同化力,以及大唐豪迈的兼容并包的气度。李弘益也笑了起来,说:“在下曾听温先生说起李先生,不想今日在这里遇到,三生有幸啊!”
又说:“先生可在会宁见过温先生么?”李珣点了点头,他从梓州到凉州,是从长安借道邠州,经过会州前来的。他到了会州,才知道曾经的朋友温宪已经做到了会州长史,因此也去拜会了一番。
大唐的才子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李弘益也是爱才的,当下热情地说:“先生远道而来,我凉州人最是好客,今日天寒,便请先生酒楼小饮,也请先生为我介绍一番蜀地的人文,如何?”
李珣见李弘益说话大气豪爽,又打量了一番,拱手说:“凉国公有请,在下安敢不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