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隋朝风云> 章节目录> 第037章 迁都大兴
第037章 迁都大兴
隋文帝即位之初,定都于长安城。此长安城始建于西汉,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取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后来,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亦定都于长安。到了东汉末期、西晋后期,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这五个外族政权,皆定都于此地。长安城有八百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位于渭水南岸龙首原上。
然而,隋文帝嫌长安城宫室形制狭小,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宫宇亦多朽蠹,且汉代长安城,从汉高祖至汉武帝,未做长远规划,而是陆续修建、不断扩建而成,格局不严整,不足以体现天子威严。
加上,常有人传言宫内闹鬼,多妖妄怪异之事,城里亦有鬼怪出没,阴气森森。杨坚颇迷信此类言语,亦常梦到鬼怪。且曾下令诛杀北周宗室子弟多人,为此常梦到宇文泰、宇文毓、宇文邕等君王谴责他,就连父亲杨忠也曾入梦,大骂他不仁不义,行事狠绝云云。
长安城建都八百年,多少代人在此繁衍生息,给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而且,渭水长安城脚下穿流而过,极易发生水患。尤其夏秋之际,渭水一泛滥,长安城就告急。
一日,隋文帝梦见渭水倒灌,将整个长安城吞没,惊醒之后甚为厌恶。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杨坚待在长安城内,缺乏安全感,时常寻思迁都之事。
不过,隋文帝虽贵为天子,至高无上,他并非不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之人。纳言苏威曾劝谏隋文帝迁都,文帝并未采纳。于是,迁都之事一直悬而未决。
到了开皇二年六月,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上奏状,上表迁都事宜,隋文帝却心疑不定,颇为踌躇。到了晚上,杨坚传召苏威和尚书左仆射高颎入宫,共议迁都之事。
隋文帝与两位心腹重臣商讨大半夜,苏威、高颎二人亦同意迁都。最终,隋文帝却皱眉叹息道:“朕初受天命,不宜轻动,倘若迁都,则劳民伤财,也不知这天意如何?民心又如何?”
迁都之事议而未决、不了了之。两位大臣拜别隋文帝,离开大殿。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宫中只有少数掌灯值班的宦官、宫女和一些值勤侍卫尚未休息,其他人早已进入梦乡。
苏威与高颎走到无人之处,高颎悄声说道:“陛下早想迁都,迟迟不肯下令,其实是不敢违背天意,不愿丧失民心罢了。苏大人可前往庾常侍府中,探知‘天意’究竟如何,以打消陛下顾虑。”
“我这就去。那高大人可前往李太师府中,打听‘民心’如何?”苏威心领神会道。
“我正有此意。”高颎说完此言,二人忍不住抚须而笑。
次日早朝,通直散骑常侍庾季才上奏道:“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之事。且尧定都平阳,舜定都冀土,是知帝王居止,世代各有不同。且汉营此城,至今将近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
隋文帝愕然不已,心想:“昨夜朕刚与苏威、高颎议论迁都之事,今朝庾季才就秉奏上天垂象之事,真是巧合!”于是,他面向苏威、高颎二人惊叹道:“庾卿是何神也!”
紧随其后,太师李穆于群臣中出列,他乃三公之首、百僚之长,上表称:“帝王所居,随时兴废,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至两汉,有一世而屡徙,无革命而不迁都。
曹魏、西晋同定都洛水之阳,西魏、宇文周共定都长安之内,此之四代,盖闻之矣。曹氏则三家鼎立,司马氏则四海寻分,元氏及宇文氏,甫得平定,无暇迁都。往者周运将穷,祸生华裔。四海万国,皆纵豺狼,不叛不侵,百城罕一。
伏惟陛下膺期诞圣,秉箓受图,内翦群凶,崇朝大定,外诛巨猾,不日肃清。变大乱之民,成太平之俗,……视听以革,风俗且移。……
自东汉以来,长安为丧乱之地,爰从近代,累叶所都。未尝谋龟问筮,瞻星定鼎,何以副圣主之规,表大随之德?窃以神州之广,福地之多,将为皇家兴庙建寝,上玄之意,当别有之。伏愿远顺天人,取决卜筮,时改都邑,光宅区夏。任子来之民,垂无穷之业,应神宫于辰极,顺和气于天壤,理康物阜,永隆长世。”
李穆的奏章,分析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足以打动人心。杨坚览奏章,喜不自胜,朗声说道:“天道圣明,已有祥瑞征应,李太师乃民望所归,复上表请求。由此看来,迁都之事则可行矣!”
六月丙申(二十四日),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朕祗奉上玄,君临万国,处前代之宫。常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逸,改创之事,心无暇也。而王公大臣陈谋献策,咸云伏羲、神农以降,至于姬周、刘汉,有当代而屡迁,无革命而不徙。……此城从汉,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聚,论变通之数,具幽显之情同心固请,词情深切。然则京师百官之府,四海归向,非朕一人之所独有。苟利于物,其可违乎!……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公私府宅,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
又下诏令左仆射高颎、将作大匠刘龙、巨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创造新都。
庾季才因上疏迁都有功,隋文帝赏赐他绢三百段,马两匹,进爵为公。
“朕自今以后,信有天道矣。”杨坚私下对庾季才感叹道,接着又说,“天地神秘奥妙,推测多途,而执见不同,或致差错。朕不欲外人干预此事,故使庾卿父子二人共为之也。”
于是,隋文帝令庾季才与其子庾质撰写《垂象》、《地形》等志。及书写成后上奏,隋文帝大喜,赐米千石,绢六百段。
李穆因上表支持迁都,后来,隋文帝下诏称:“礼制凡品,不拘上智,法备小人,不防君子。太师、上柱国、申国公,器宇弘深,社稷佐命,公为称首,位极帅臣,才为人杰,万顷不测,百炼弥精。……自今以后,虽有罪过,但非谋逆之罪,纵有百死,终不推问。”李穆获得“无反不死”的特权。
杨坚深知太子左庶子、甑(zèng)山县公宇文恺有巧思,下诏以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时高颎虽为营新都大监,不过总领大纲而已,而营建新都的整体规画,皆出自宇文恺。
这宇文恺,字安乐。父亲宇文贵,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仕北周,历任大司徒、太保,封许国公。宇文恺在北周时,以功臣子的缘故,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进封安平郡公,食邑二千户。
其家世代为武将,诸兄皆以弓马显名,唯独宇文恺好学,自幼博览书籍,精熟历代典章制度,擅长多种工艺,尤善建筑,号为“名父公子”。杨坚为丞相,加上开府中大夫,授匠师中大夫,掌管城郭、宫室之制度及诸器物度量,年纪轻轻的宇文恺在建筑方面初露锋芒。
及隋文帝践阼,大肆诛杀宇文氏,宇文恺最初亦在诛杀名册之中,由于宇文恺家族与北周宗室不同宗,且其二哥杞国公宇文忻参与剿灭尉迟迥,有功于国,他本人的才华又深得杨坚赏识,因此,杨坚使人驰马赦免宇文恺死罪,他这才得以幸免于难。
后来,隋文帝下令修宗庙,宇文恺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宗庙建成,别封甑山县公,食邑一千户。不久,领营新都副监。
秦中自古帝王州,八百里秦川,又称关中平原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壤肥沃,适合农作。且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进可攻,退可守,隋文帝建新都,自然不愿放弃关中之地。
长安城旧都在龙首原北部,相传秦朝时,有一条黑龙自秦岭蜿蜒北行至渭河饮水,黑龙行迹化为一条土山,形状如龙,其西端从渭河边突兀而起,势如龙首,故而得名龙首原,又叫龙首山。秦汉以来,龙首原多次被选为宫殿基址。秦兴乐宫、汉未央宫倚龙首原北坡建造。
这次,隋文帝选中龙首原南坡为营造新都之地。这里地势开阔,又相对远离渭水,可以避免水患灾害。
兴建新都,并非在旧都城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是在短时间内,按周密规划兴建而成的崭新城市,这个新都的总设计师就是宇文恺。经过他全盘精心设计,新都处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气息,即君尊臣卑、皇权至上、封建等级制度等。
汉代皇宫在长安城西南角一隅,如何体现皇帝君临天下之势?宇文恺规划新都,全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组成,先建宫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沿着南北中轴线,即贯通皇城正南门至都城正南门的朱雀大街,东西方整对称,分区整齐明确,把宫殿、官府与百姓居住区严格分开,是历代以来的一大创新。
《论语》子曰:“(国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故以北辰,即北极星代称皇帝。因此,宇文恺将宫城安排在全城最北正中,实测东西长2820.3 米,南北宽1492.1 米。宫城中部是大兴宫,由大兴殿等数十座殿台楼阁组成,是皇帝起居、听政之处。北部为皇帝、后妃寝居之所,即所谓的“前朝后寝”。东部为东宫,专供太子居住。西部为掖庭宫,为宫女学习技艺之所。
皇城(又称子城)在宫城南面,皇帝南面称尊,面朝南接受百官朝拜,百官所居之处就坐落在皇帝南面。“城中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左宗庙,右社稷。百僚官署列于其间。”
郭城则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郭城,又称罗城、京城,为官民住宅区和集市区,实测东西长9721 米,南北宽8651.7 米。全城由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和两个商市,形成状如棋盘的布局。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云:“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得非常贴切。
皇帝所在的宫城以北,即城北大片土地辟为园圃、狩猎场,称为“禁苑”,驻守禁军,负责保卫皇帝。
北宋吕大防在《隋都城图》题记中,曾称赞大兴城的布局:“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清代徐松也说:“自两汉以后,至于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事,于是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居,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实隋文之新意也。”
开皇二年六月始建新都,十二月丙子(初七),百官恭请隋文帝为新都命名。隋文帝笑容可掬道:“朕在周明帝时,封大兴郡公。朕以大兴郡公成就帝业,新都可取名曰大兴城!”
到了开皇三年三月,大兴城初步竣工,前后仅历时九个月,其建设速度之快着实令人惊叹。三年正月庚子(初一),隋文帝将迁入新都大兴城,大赦天下。
三月丙辰(十八日),春雨绵绵,隋文帝身着黄袍常服,率领文武百官,隆重迁入新都,京师出现醴泉。京城南隅有曲江园,隋文帝以为“曲”字,名不正,下诏改为芙蓉园。
大兴城建成后,仓廪尚虚,需要大量转运关东米粟,而渭水多沙,河水深浅不定,不便漕运。
开皇四年六月壬子(二十二日),隋文帝下诏兴建漕渠,令太子左庶子宇文恺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水至黄河,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渠成后,漕运便利,关中富庶颇得益于此,诸州水旱凶饥之处,亦便于开仓赈给灾民。后来,宇文恺拜莱州刺史,甚有名望。
关于隋文帝从长安旧城迁都于大兴城,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个传奇故事。
南北朝晚期,有一人称强练者,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具体名字,高大强壮,容貌异于常人,神情变幻无常,高深莫测。若意欲有所说,逢人辄言;若其不欲言,纵使对他百般祈请,亦不相作答。初闻其言,略不可解,事过之后,人们发现往往验证。
晋公宇文护在世时,强练曾手持一瓠(hù)瓜,到宇文护府第门外高声嚷到:“瓠破子苦。”未几而宇文护伏诛,诸子并死,众人始知强练所谓“瓠破”,乃“护破”之意。
周武帝建德年间,强练每夜上街,以手扶住路边树木,大哭释迦牟尼佛,有时竟通宵达旦痛哭,如此累月,声甚哀苦。俄而,武帝废黜佛、道二教。
北周大象二年,强练又手持一无底布囊,在长安街头行乞,市人争相给他米麦等粮食。强练张开布囊受之,米麦等随即漏于地。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强练淡然答道:“但欲使诸人见长安城由盛转空而已。”至隋朝开皇初,隋文帝果然移都于龙首山上,长安城遂空废。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实测,得知隋大兴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周长36.7公里,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在中国古代的城市中,无出其右者。大兴城也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是公元800年所建巴格达城的6.2倍。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仍定都于此,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取意“万年长安”。唐朝两百多年内,仅对隋大兴城做了一些增修或改建,高其城墙,崇其城楼,以显示大唐辉煌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