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一百二十二章 长安(四)

选择阅读主题:

第一百二十二章 长安(四)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7-12-02 | 字数:3039

就在几日前,徐彦若的官职头衔从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东莞郡公变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太清宫修奉太庙等使、弘文馆大学士、延资库使,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获赐“扶危匡国致理功臣”勋号。也就是说,崔昭纬留下的官职都被他接了过来。

而崔胤则为金紫光禄大夫、户部兼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判户部事。崔胤在大顺年间就任吏部侍郎、平章事,第一次拜相,然而没多久,李茂贞冒犯京师,他就被罢免了。

他和崔昭纬一样,都是清河崔氏,因为工于心计,善于阿谀奉承,外表看上去老成持重,被崔昭纬视为同宗,屡屡加以推荐,因此官运亨通。

这一次崔昭纬被贬,他一点儿事都没有,反而第二次拜相,就是因为天子和众宰相都被他平日里的表现给蒙蔽了。

看到徐彦若对待李弘益很是亲切,崔胤心里很不爽,在他看来,徐彦若封国公,获勋号,只不过是因为他押了好注,获得了李弘益的全力支持。他一向觉得自己的才干,在众宰相里应该排到首位,哪曾想徐彦若的官越做越大,即便同为宰相,权力和名望却远远高出自己了。

他一面假意地夸赞着李弘益和曹用行,心里却起了打算,连徐彦若这样的正人都能与藩镇联合,自己为何不可?只是若选藩镇为外援,不能离长安太远,细算下来,也只有寥寥数人可以选择了。

或许宣武镇的朱全忠就是极好的人选!崔胤想着,心里却冷笑起来。这时却听到李磎对李弘益说:“素闻季端在敦煌有‘书痴’之名,某亦喜读书,为官三十余年,俸禄所得,都拿来买书,也不过收藏了万余卷,季端若有孤本,可否印些来给老夫?”

崔胤内心更不爽了,李磎有“李书楼”的雅号,崔昭纬和李磎最不和睦,他也对李磎极度不满,心想:又是要来拉拢李家小儿的!

李弘益笑着说:“相国面前,某不敢说爱读书。不过在下发明了活字印刷之术,较之雕版印刷,更为方便快捷。相国这里藏书颇丰,下官倒是要求些书籍,回到凉州印刷传布四方了!”

李磎顿时来了兴趣,问:“活字印刷之术是怎么个法子?”李弘益眼珠子一转,说:“待散会之后,下官亲自拜访相国,再商谈如何?”徐彦若大笑:“原来季端是要藏私啊!若真有比雕版印刷还好的方法,当流传天下,则天下读书人都要感激你了!”

李弘益嘿嘿笑着,心里却想:我可是一贯缺钱,正要利用活字印刷赚钱呢!白给的活儿我可不干!

曹用行在一旁,心里有些落寞。自姑臧出征以来,他仿佛是活在李弘益的影子里。当初见李克用,这位河东节度使的态度就是很无视,哪知到了长安诸宰相面前,还是一样。

他倒不是嫉妒,只是觉得自己沾了李弘益太多的光。李弘益看重与自己的情谊,从来都教他做副手,现在河西镇,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这毕竟不是自己挣来的,是以徐彦若等人的无视,叫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无光。

好在终于有人出面缓解了他的尴尬,韦昭度轻声说:“诸位同僚,天子车驾要到了,咱们前去迎上一迎吧!”

几位宰相迎了过去,李弘益和曹用行站在原地,竟然成了队伍之首,身后站着的就是三省和六部的其他官员。过了一会儿,张琏也被一名礼部的官员带了过来,看到李弘益二人,大喜,说:“原来使君和副使也在这里啊!”

他在长安有一些熟识的同僚,消息远比李弘益更灵通,早就打探到天子因他护驾有功,欲让他接了泾原节度使一职,并改为军,只是名称暂时未确定。这就是沾了李弘益的光了,实际上他带来五千兵,可没出什么力气的。

因此他将李弘益看做是个贵人,想到好歹有过一段同袍之谊,存了刻意结交的心思。李弘益笑着低声问:“是不是天子要一起召见我们三个?”

张琏点了点头,低声:“应该是了!吾父病体有恙,我估计要接父亲留下来的职位。这都是借助使君的帮助,在下感激不尽,以后但凡有事,在下唯使君马首是瞻!”

他所在的原州靠近河西镇的会州,李弘益一到河西,他可没少派出探子,再加上一路看到玉门军的实力,张琏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和李弘益结好,毕竟他夹在朔方、河西、凤翔三镇之间,实力最为弱小,若不寻求个盟友,只怕也不能长久。

李弘益笑了起来:“小张节度,咱们既是邻居,又是同僚,自然应该互相帮助,一起为国家效力的。”张琏不住点头,便不再说这个话题。

天子已经登上了城门,有礼部等专职官员巡逻走视,监督百官举止,三个人左右看了一番,也不再说话,整理了官服站定。

唐昭宗李晔站在城楼之上,身边站着直属禁军捧日军都头李筠和扈跸军都头李君实,这是他能够调动的为数不多的军队了。

阎锷这时候带着河东军,押着倒霉的崔鋋等人,来到城门前献俘。一名声音洪亮的知制诰站了出来,手捧圣旨,念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然后韦昭度带领百官叩拜。

李弘益也看不清皇帝到底长什么样子,按照事先礼部官员的交代,跟在人群内山呼万岁,躬身下拜。他虽然不大习惯跪拜,好在大唐的礼节也没有那么繁琐,讲究的是隆重,没有什么三叩九拜那一套。

崔鋋等人被当场斩首,李弘益对于死人的兴趣不大,也懒得去理会他到底跟崔昭纬有什么样的勾搭,反正崔昭纬已经被贬官,活命的可能性太小了。他的后台王行瑜都倒了,他这条池鱼也不可能幸免。

好容易走完这一套流程,然后皇帝在宫中设宴,百官都要去参加。至于为什么不在朱雀门前献俘,李弘益也搞不清楚,这些都不是重点,他考虑着一会儿见到皇帝时,该怎么答话。

跟随着人群,李弘益和曹用行、张琏三人骑着马,陪同着徐彦若的马车,一起朝大明宫而去。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高祖李渊为太上皇,当时的监察御史马周上表请求为上皇修建新的宫殿,太宗为表孝心,于是选择了长安的龙首原,由著名的画家阎立本设计,开始修建大明宫的前身永安宫。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已经改名的大明宫也就搁置了。到了高宗朝,由于隋朝的太极宫地势低下潮湿,于是再次修建大明宫,到了龙朔三年,大明宫建成,自此以后二百多年,成为了大唐王朝十多位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唐的中心。

唐僖宗广明元年,也就是十五年前,黄巢攻入长安,大明宫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两任皇帝先后重新修复,气度依然。

经过丹凤门,李弘益心里很是激动,后世大明宫的名号实在是太过于响亮了。他忍不住念起了王维的一句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曹用行更是激动,身体有些颤抖。

百官都已经下马下车,走过长长的御桥,经昭庆门、光顺门,前往宴会所在的麟德殿。麟德殿是大明宫建筑群最大的别殿,形体组合复杂,是皇帝宴会、娱乐和非正式接见的场所。

李弘益等人却被徐彦若叫住,跟随一名宦官,朝另一个方向走去。大明宫前朝三殿,正殿为含元殿,也被称为“外朝”,是大朝仪、皇帝上尊号、改元大赦的地方,平时用处很少。

宣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之所,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御史馆等官署,被称为中朝。

不过李晔是要在紫宸殿接见李弘益等人的,紫宸殿被称为内朝,原本大唐的皇帝实在宣政殿议事,唐玄宗改了制度,百官在宣政殿外侯旨,皇帝则在紫宸殿听政。

不论如何,李弘益和张琏都是一镇节度使,按照礼节,是要跟随百官正式朝拜会见的。只是李晔有些等不及,故而先安排了一次人数较少的正式见面。

唐朝制度,皇帝只在朔望,也就是每月的初一、十五,集百官朝会,平日里的早朝,实际上只有长安的部分三品以上官员才会参加。这一点却是与李弘益从后世的电视剧里看到的不大一样。

今天是十二月十五,按理是要大朝会的,只是李晔搞了个献俘仪式,百官朝拜也就免了,再加上时近元旦,为了一洗王行瑜等数月前带来的阴霾,李晔顺势设宴麟德殿大会群臣。

领路的宦官不苟言笑,丝毫没有李弘益印象里太监们的那种猥琐谄媚,他看了一眼身前的徐彦若,想到大唐如同汉朝一样,饱受宦官之苦,不由得轻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