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隋朝风云> 章节目录> 第035章 三子出藩
第035章 三子出藩
开皇元年,二月丁丑(二十七日),隋文帝下诏以十三岁的皇次子、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出镇并州。
蜀地经历益州总管王谦之乱,奉车都尉于宣敏,奉隋文帝之命出使巴、蜀,并抚慰巴、蜀之民。
这于宣敏,字仲达,乃西魏八柱国之一于谨之孙,年少时深沉严谨,有才思。年十一,造访北周赵王宇文招,赵王命之赋诗,他当即作诗一首,下笔成文,甚有高洁坚贞之志。宇文招大为惊奇,在座宾客无不嗟叹赞赏。
于宣敏还京师,上疏隋文帝称:“臣闻开盘石之宗,汉室于是惟永;建维城之固,周祚所以灵长。昔秦皇置牧守而罢诸侯,魏后昵谄邪而疏骨肉,遂使宗社(宗庙社稷)移于他族,神器(指帝位)传于异姓。此事之明,甚于观火。然山川设险,非亲勿居。且蜀土沃饶,人物殷阜,西通邛僰(bó),南属荆巫。周德(指北周)之衰,遂成戎首,便为祸先。……伏惟陛下日角龙颜,……理须树建藩屏,封植子孙,继周、汉之宏图,改秦、魏之覆轨,抑近习之权势,崇公族之本枝。但三蜀、三齐,古称天险,分王戚属,今正其时。”
隋文帝览奏章而大悦,对着高颎嘉叹道:“于氏世代有人才焉!”并采纳于宣敏之言,于九月辛未(二十五日),以皇四子、越王杨秀为益州总管,改封为蜀王,出镇蜀地。
开皇二年,正月辛酉(十七日),隋文帝下令在并州设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左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设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于洛州,以十二岁的皇三子、秦王杨俊为尚书令、洛州刺史、上柱国,统领关东兵。设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于益州,以十岁的蜀王杨秀为尚书令。
大隋立国之初,鉴于北周宇文氏诸王微弱,未掌兵权,朝廷孤弱无援,在杨坚擅权之际,诸王竟无力举兵匡扶周室,以致亡国。故而,隋文帝将诸皇子分封为王,令三位皇子各统御一方,固守重镇,翼卫皇室,辅弼朝廷,以期大隋江山如同磐石之固。因三位皇子均年少,杨坚又精心挑选正直贤能、有才能声望之人,作为三位皇子的僚佐。
晋王府配置的僚佐有:项城郡公、大将军王韶;齐安郡公、左武卫将军李彻;鸿胪卿、高都郡公李雄;井陉侯、使部侍郎韦师;司门侍郎张衡;刑狱参军张虔威等人。
王韶,字子相,幼时方正文雅,颇好奇节,有识者皆惊异之。北周之时,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周武帝伐齐,攻占晋州后,意欲班师回朝,王韶进谏道:“齐失纲纪,至今已有数世,上天嘉奖大周,一战而扼其咽喉。加以齐国国主昏庸于上,百姓惧怕于下,取乱侮亡,正在今日!陛下欲释之而去,臣愚直鄙陋,甚难理解,愿陛下图灭之。”武帝大悦,赐缣一百匹。平齐之后,王韶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升迁为内史中大夫。
隋文帝受禅,进爵项城郡公,食邑二千户,转任灵州刺史,加位大将军。晋王杨广镇守并州时,以王韶为行台右仆射,赐彩五百匹。
王韶生性刚烈正直,晋王甚惧惮之,每每有事必咨询他,不致于违反法度。
一次,王韶曾奉命外出查验长城,杨广一时不受其约束,心生奢侈享受之意,下令在晋王府内挖池塘,筑起假山三座,以供游玩。
待王韶回来后,一言不发,自锁于屋内。等晋王过来,他在屋内劝谏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陛下励精图治,躬行节俭,食不重肉,不用金玉之饰。臣不能劝导殿下以俭养德,罪该万死!”
“此皆小王之过也,与王仆射无干!小王这就下令,命人填平池塘、摧毁假山,再不做此类荒唐之举。”杨广不知所措,只得虔诚地向他道歉。王韶这才命人开锁而出。隋文帝听闻此事,嘉叹不已,赐王韶黄金百两、后宫侍女四人。
李彻,字广达,生性刚强坚毅,容仪俊伟,多武艺。宇文护因其恭谨忠厚有才干,对他甚为赏识、礼遇,视其为亲信。后来,他追随太子宇文赟西征吐谷浑,追随周武帝平定齐国,屡建功勋。宣帝即位,他又追随韦孝宽平定淮南,出任淮州刺史,安抚刚刚归顺之人,甚得当地人之欢心。
隋文帝受禅,李彻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一年后,征为左武卫将军。
晋王杨广镇守并州,朝廷妙选正直而有文武才干之人,为之僚佐。
隋文帝以李彻乃前代旧臣,多掌军旅,下诏命李彻总管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当时蜀王杨秀镇守益州,隋文帝亦为其挑选僚佐,就向侍臣们问道:“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可见,王韶、李彻深受隋文帝重视。
李雄,字毗卢,父亲李徽伯,任北齐陕州刺史,北齐亡国,李雄随军入长安。李雄年少时慷慨有大志,其家族世代以学业为门路,并获取功名,唯独李雄喜欢骑马射箭。
其兄李子旦谴责道:“弃文尚武,非士大夫之素业也!”
“我遍览自古以来之忠臣显贵,不具有文武全才,而能建功立业者,少之又少。我虽不聪敏,亦颇观前代书籍,只是不墨守章句训诂而已。我既文且武,兄长为何责备?”李雄反问道。
“这……”李子旦竟无言以对。
杨坚辅政时,征李雄为司会中大夫,以平定淮南之功,加位上开府。受禅之后,拜鸿胪卿,进爵高都郡公,食邑二千户。
晋王杨广出镇并州,以李雄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即将赴并州上任之际,隋文帝对李雄感叹道:“吾儿年少,更事未多,以卿兼文武之才,今推诚相委,朕无北顾之忧矣!”
“陛下不以臣之不肖,寄臣以重任。臣虽愚直鄙陋,然心非木石,谨当竭诚效命,以答陛下之鸿恩!”李雄顿首而言道。接着,唏嘘流涕,不能自已。隋文帝只得好言好语,再三宽慰晓喻他。
李雄当官正直,刚正不阿,有不可侵犯之色,晋王甚为敬重惧惮,官吏百姓皆称赞他。然而,一年以后,李雄卒于官,其子李公挺承嗣。
韦师,字公颖,出自京兆韦氏。父亲韦瑱,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师少时沉着恭谨,有卓越品性。初就学,始读《孝经》,舍弃其书而叹息道:“礼教之极,其在此乎!”年少时父母双亡,居丧尽礼,州里称赞其孝行。
及长,略涉经史,尤工骑射。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转宾曹参军。韦师素来知晓诸蕃风俗及山川险易,每当有夷狄朝贡,韦师必接待应对,论其国俗,了若指掌,夷人惊服,无敢隐瞒实情。
隋文帝受禅,拜使部侍郎,赐爵井陉侯,食邑五百户。后来,迁任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诏为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奏事称旨,赐钱三百万,兼领晋王杨广司马。
张衡,字建平。祖父张嶷(yí),西魏河阳太守。父亲张光,北周万州刺史。张衡幼怀大志,有鲠直之风。年十五,至太学受业,精研深思,为同辈所推崇。
周武帝遭太后之丧,却与左右亲信外出狩猎,张衡去冠露发,拉住武帝坐骑,直言劝谏不可于居丧期间出猎。武帝嘉奖他,赐衣一袭,良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隋文帝受禅,拜司门侍郎。晋王杨广为河北行台尚书令时,张衡历任河北行台刑部、度支二曹郎。
张虔威,字元敬。父亲张晏之,北齐北徐州刺史。张虔威生性聪敏,涉猎群书。其伯父张嵩之曾对人赞叹道:“虔威,吾家千里驹也!”北齐亡国,出仕北周为宣纳中士。杨坚得政,引为相府典签。杨广出镇并州,盛选僚佐,以张虔威为刑狱参军。杨广向来尊崇文人雅士,常赞美张虔威之才。他与张衡一样受到晋王礼敬尊重,晋王府邸并称他们为“二张”。
杨广生性好学,善写文章。作为佛教徒,他延请高僧彦琮(cóng)法师道晋王府,讲述《金光明经》,并修撰文疏。他年龄虽小,外表却沉着冷静,一副长者之相,深得臣僚爱戴,大隋朝野属望,隋文帝夫妇对其寄予厚望。且杨广在并州坐拥强兵,北御突厥。
秦王府配置的僚佐有:开府王延等人。
开皇三年,杨俊升迁为秦州总管,陇右诸州尽隶属于秦王管辖。晋王府僚佐张虔威之弟张虔雄,亦有才能器量,选为秦王府法曹参军。
一日,秦王曾亲自审问囚徒,张虔雄忘记携带状纸,便随口应对百余人,所言之事与状纸无异,同辈莫不叹服。
彦琮法师受到晋王杨广的礼遇。不久,秦王杨俊亦邀请彦琮至秦王府,与之谈论佛法。
这彦琮法师,俗姓李,乃著名高僧,精通梵文,是佛教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著作家。生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6年),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闻强记。
八岁那年,有一位边法师,手执《太子须大拿经》让他诵读,经文将近七千字,彦琮一日即通晓经义,且倒背如流。边法师愕然,就问道:“释迦牟尼是何如人也?”这话问得很深奥,人人皆知释迦牟尼乃西天如来佛,但“何如人也”却很难回答,其涵义过于广泛。
“是女人!”彦琮毫不迟疑地回答道。
“为何是女人?”边法师瞪大眼睛,惊问道。
“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有言‘夫座儿座’,若非女人,为何先‘夫座’,然而‘儿座’呢?”
“其回答虽牵强,但一个八岁小童,能如此问答,着实不凡!”边法师内心暗叹道,并惊讶于他非同常人的记忆力。
彦琮十岁出家,聪慧名声早已远播。十四岁时,收到北齐重臣敬长瑜、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等人的联名信,邀请他入朝讲述大智论,此事被传为奇闻。
周灭齐后,原北齐境内佛教衰落。周武帝知道彦琮法师学识渊博,佛、道、儒三教俱通,就将其请到宫内,与之谈论道家玄理。后来,周宣帝经常通宵达旦地大做道场,彦琮法师常被请来主持道场,深受周武帝父子敬重。
开皇三年,隋文帝邀请彦琮法师东巡。东巡途中,彦琮结识晋王杨广。隋文帝、晋王、秦王父子三人亦对彦琮法师推崇备至。
秦王杨俊生性仁厚宽恕,有慈爱之心,于隋文帝五子中最为崇敬佛道。
一次,杨俊入朝谒见隋文帝,就请求道:“儿臣与彦琮法师谈论佛法,愈发觉得人生无常,如今虽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请父皇允许儿臣出家为僧,修成正果。”
“阿祇,你年仅十三岁,为何竟有如此念想?”杨坚讶然问道。
“父皇十三岁之前,一直长于寺院之中。儿臣十三岁以后,为何不能常伴青灯黄卷?”
“你身为大隋皇子,身负定国安邦之重任,怎可轻言出家,抛弃俗事,一了百了?”
“父皇、母后早已准许四皇姐出家为尼,为何偏偏儿臣就不能如此呢?”
“自古以来,女子青史留名者有几人?父皇只需交代一句,史官们就不敢写下你四姐出家之事。”杨坚语重心长地训斥着,且微微嗔怒道,“然而,你却不同。若今日许你做和尚,父皇、母后将如何面对大隋臣民?死后若泉下有知,定然难以瞑目!”
“父皇教训的是!儿臣再也不会提及此事。”杨俊跪地行礼,拜别而去,从此绝了出家的念头。
我国古代是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注重尊卑有别,尤其讲究男尊女卑,女性名字鲜有载于史书的。即使贵为皇太后、皇后、公主之尊,也甚少记载其名。其他女子则更不用说,能荣登史书者,往往仅书为“某某氏”,或者 “某某之女”、“某某之姐”等,有些甚至连姓氏都不详,仅写成“某某妻”、“某某之母”等。
本书极少出现虚构人物,但因女性的名字不详,故多为虚构名。如果不虚构名字,仅写成“某某氏”的话,出场人物一多,估计作者本人都要错乱了!
杨坚之妻独孤伽罗为真名,伽罗的姐姐们皆不知其名。杨坚的五个女儿,除了长女丽华为真名外,其他四个女儿皆为作者虚构名,史书载第五女小字阿五,当为父母对其爱称。杨坚众子女的小名多为阿某,如阿摩、阿祇、阿客、阿五,长子杨勇小字睍地伐,已经不知其意,推测为鲜卑语音译,或为佛教用语。
作者取名有一定规律,比如千金公主宇文贻为虚构名,她有兄弟名宇文员、贯,取其贝字部首。以后还将有若干女子陆续登场,亦多为虚构名字。若为单字名字,多取其兄弟相同的偏旁部首;若为双字名字,则取兄弟名字中的一个字。如太子妃元文淑之名为虚构,她有一堂兄弟名元文郁。而杨坚其他四个女儿的名字,皆取其长姐的“丽”字。
隋文帝为蜀王府配置的僚佐有:元岩、杨异等人。
元岩,字君山。其父元祯,北魏敷州刺史。元岩好读书,刚正骨鲠有器量,注重名节,年少时与高颎、王韶志同道合,相交友善。
周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不惜冒死,而载棺谏帝,因元岩谏言而获免。后来,宣帝将诛杀乌丸轨,元岩不肯署名于诏书,宣帝大怒,令宦官打其耳光,并将其革职不用。
杨坚为丞相,重新起用元岩,加位开府、民部中大夫。受禅之后,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食邑二千户。元岩生性威严稳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都能侃侃而谈,一脸庄重之色,无论庭争,还是面谏,皆无所回避。加之为官清正廉明,不贪不占,上至天子,下至公卿,皆尊敬畏惧之。
当时,元岩与王韶俱以骨鲠知名,颇受杨坚青睐,朝臣咸称二人才能同于宰相高颎,而拜元岩为益州总管长史,王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
就连隋文帝也对元岩感叹道:“公本为宰相之大器,如今委屈公辅佐我儿,如曹参相齐①之意也。”元岩到任后,法令明肃,吏民称赞。
杨异,字文殊,出自弘农杨氏,乃西魏夏阳县侯、华州刺史杨俭之子。杨异风度仪表俊美,有器量。幼年就学,却能日诵千言,见者无不惊奇。九岁丧父,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殆将灭性。守孝期满之后,断绝一切庆贺与吊慰之事,专心闭户读书。数年之间,博涉书籍。周孝闵帝时,为宁都郡太守,甚有名声,赐爵乐昌县子,后数以军功进爵为侯。
如今蜀王镇守益州,朝廷盛选纲纪,以杨异端方正直,拜益州总管长史,不久,升迁为西南道行台兵部尚书。
隋文帝夫妇爱子,且为之计深远,然而皇子五人,莫有终其天命者。这五位皇子的命运跌宕起伏,至于究竟如何,请容作者以后慢慢道来。
(注:①曹参相齐: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佐助齐王刘肥。曹参当齐国相国九年,齐国安定,国人皆赞其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