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九十八章 野有遗贤

选择阅读主题:

第九十八章 野有遗贤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7-11-20 | 字数:3238

李弘益将 “吏员考试” 的考场设在了姑臧城内原凉州军的一处军营,紧急征用了一批几案,然后将营房内清理打扫了一番。

大唐此时还流行跪坐,很多家具还要到宋朝随着市井文化的兴起慢慢发展起来,进而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诸多生活习惯等。

到报名截止日,大约只有四五百人报考,李弘益按照后世高考的方法,给每个考生发放了准考编号,然后就只等着考试的到来。

二哥李弘定最终接下了户曹的担子,成为河西镇新任户曹郎中,他从瓜州带来的活字印刷工人也都迅速到位,在姑臧城内建起了规模巨大的印刷作坊。

三哥李弘谏知兰州,由李存孝的飞虎军驻守保卫。李弘益最终还是不想把自己的哥哥放在会州,那里有些偏远,对于他来说,凉、兰二州是必须要牢牢握在手中的,待自己基础打好,其余州县再做计较也不迟。

李存孝只觉得李弘益很是大气,他一个败军之将,被人狼狈救出,远遁西北,李弘益二话不说,就要他新设立一军,还领了兰州防御使一职,虽然比起一年前,这个官是小了些,可是这份信任叫他感慨万千。

他领着新组建的飞虎军,林大端派出了数十名训练官,随同前往兰州金城,准备一面就地驻守,一面加紧训练。

慕容阎昆则带着祁连军并吐谷浑部,前往会州而去,暂列为军管,不设刺史。李弘益说到做到,只问他愿意选哪个州县,慕容阎昆当初攻下河州,他看得明白,现如今跟着李弘益走,吐谷浑部才能够在西北继续生存下去,于是挑选了会州。

会州包括了后世的白银市,煤炭、石膏、石灰、铜矿等储量丰富,慕容阎昆的意思,是要以十万吐谷浑部,牢牢看住这一块宝地,只要守住了会州,河西镇日后的发展就必然离不开这里的矿藏。

河州的刺史由阎知敏出任,他原本是温末时期凉州的判官,为人谨慎,胆子不够大,所以为官清廉到要靠老丈人的周济才勉强度日。李弘益考察了他一个月,发现这个人确实如其他人所言,而且在民间名声也不错,于是就提拔了他。

跟随前往河州的是原玉门关驻守的蒋守光,带了两千人,都是从羌、吐谷浑等诸族挑选出来的,李弘益给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只要将那几处铜铁矿看好便是。

河州向北就是有名的积石山,越过此山,便是鄯州和廓州,那里是当年没卢氏尚婢婢后人的地盘,可以说吐蕃的势力根深蒂固,李弘益打算过一段时间,待姑臧城外的军营训练出一批新兵,再向河州增派兵力。

他把河西节度使的两套行政职能的架子搭了起来,又做了许多规划,大多数目前只能落在纸面上。因为他第一缺钱,第二缺乏能够执行的人才。

虽然连破数州,每打下一州,李弘益抢得最多的就是粮食、武器和钱财。中国自古就缺银,因此唐朝民间流通最多的还是铜钱,金银都属于贵重物了。他虽然缴获抄家得了不少,可毕竟铜钱不易运输,其他财货要变卖,也得有一个过程。

一个玻璃作坊,原本支持玉门军一军还勉强可行,现在李弘益的四州之地,就靠着这么一个作坊,也太难为姜效多和佛奴两个人了。

因此李弘益现在最头疼的便是,他该如何赚钱。只靠着商税,是不可能完全支撑起整个摊子的。其他行业,若说能够获得暴利的就是食盐和粮食了。

以前在归义军,敦煌北部边有数个盐池,因此河西地区一向不缺食盐。李弘益却认为食盐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这东西必须控制在政府手里,同时不得随意提价,必须将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而粮食李弘益可是看做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的,他上任的第一条命令,就是辖地内的大宗粮食买卖,必须经过官方的同意,又亲自拜访了姑臧城内各粮庄背后的世家大族,要他们保证,稳定粮食价格。

他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将粮食交易收归到节度使衙手里,毕竟在这个粮食亩产量也就在三百斤左右,一切都要靠天吃饭的时代,粮食比什么都要重要。

随着各地的读书人等纷纷朝姑臧城赶来,这一天李弘益骑了马,带着十多名亲卫随从,选定了一块准备建立凉州大学的地址,然后满意地朝节度使府衙而去。

姑臧地处东西丝绸之路的要道,一向是商贸队伍来往的繁华地,见到一支数百头骆驼的西来商队行走在大街上,李弘益下了马,牵着缰绳在路旁慢慢地走着。

路边有四五个避让的读书人模样的年轻人的交谈吸引了他,他侧耳听到,不由得得意地微笑起来。那几个读书人应该都是报考了此次吏员考试的,其中一个感慨地说:“李使君初至,便招收如此多的吏员,是咱们读书人的好运气啊!我参加了三次长安的科举,都未中式,若是此次考试能中,想来凭借咱们的才能,由吏入官,也未可知呢!”其余几人纷纷应和。

这时一名与李弘益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提了几包药,匆匆地从街道拐角处走了过来。那说话的读书人连忙迎了上去:“大树兄,又给常师母抓药啊?”那年轻人拱了拱手:“正是!”

有人问:“大树兄,此次李使君举办的考试,你可报名了么?”那人摇了摇头:“没有!”最先开口的读书人急切地说:“以君之才干,为何不报名?”那年轻人微微撇了撇嘴:“我大唐非明经、进士科不可做官,新来的这位,虽说告示写得明白,要考明法、明算等诸科,以我看之,不过哗众取宠,最后徒取些无用书生罢了!”

他这话一出,那几个读书人的脸色都变了,想要反驳,一个个却又不敢张口。那年轻人随意一拱手:“在下还有事,先告辞了!”等他走远了,那几个读书人才叹气说:“唉,每次见到这位大树兄,都要被他抢白鄙视一番,若我有他那等才干,何须受这些气?”

李弘益听他们话里的意思,这位“大树兄”显然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估计在学术辩论上叫这些读书人都吃过苦头,甚至在背后也只是羡慕地抱怨两句,不敢说些什么。他摇了摇头,只觉得这人有些太狂妄,大概是个狂生,也不再理会,眼看骆驼商队都走了过去,才上了马,朝节度使衙而去。

吏员考试只用了一天便结束了,李弘益按照后世公务员考试,上午考的行政能力测试,下午考的申论。他和众人参谋着出了题,上午的考试题目一共十道,基本以法律、算术为主,下午的题目只有一道,针对河西镇的经济、军事、民生,写一篇策论。

这些题都有标准答案,只是下午的策论,李弘益唯一的要求,是要求“言之有物”,不管文采与否,只要行文通顺,条理清晰,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便取中。

因此上午的试题批改得极快,李弘益看到一张卷子,其中一道算术题,问:七八相乘得几?这简直就是最基本的乘法口诀表,是一道送分题,然而这考生居然写了十五,显然是将乘法看成加法了,教他顿时哭笑不得。

最后的有效试卷一共四百六十二份,李弘益挑选出前一百份,以总分两百分,按照成绩公布了下去,准备面试过后,分配到民政体系的各曹各司中去。

这录取比例已经相当高了,成绩公布之后,顿时许多读书人等顿足叹气,他们只以为李弘益的录取标准会和朝廷的科举一般,哪曾想会是这么样子,顿时后悔不已,早知道就应该重视起来了。

一百人的面试,李弘益带着李珽等人组成了面试团,根据考生的策论以及个人意愿,将这些人分到了各个部门。

他注意到了那天在街上遇到的四五个读书人中的一个,笑着说:“崔茂,咱们又见面了!你是清河崔还是博陵崔?”崔茂正是当初感慨的那个读书人,他看着李弘益,楞了一下,显然没有回想起来,恭敬地说:“草民清河崔,只是隔得远了,本支分出来数百年了!”

李弘益点点头,忍不住问:“当日你在大街上遇到的那个大树兄,看上去你很推崇他啊!他有什么本事么?”

崔茂见李弘益没有什么官架子,胆子也大了起来,说:“使君说的乃是熊乐玄,字庭树,山南西道万州人氏。本州有位常元德先生,才学深厚,可惜屡次科考不中,在万州做了多年的小官,一直不得升迁。前年常先生在任上病逝,他的弟子熊庭树千里扶棺,护送回姑臧,见到师父家中只有卧病在床的师母和一位小师妹,便留了下来,悉心照料!”

他赞叹地说:“常先生学识颇广,熊庭树得了七八分真传,才学了得。只是常先生一辈子未中进士,熊庭树为师父不值,常说科举尽是乡愿。他宁愿代人科考,也不愿自己参加一次。说起来,他可是颇通天文之学呢!”

李弘益一愣,要知道天文学在古代可是帝王之学,不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他顿时想到了唐初的袁天罡、李淳风。莫非这个熊乐玄也是这样的人物?

他顿时有了好奇心,决定去见一见这个年轻人,看看他是否真的有崔茂所言的那么大的本事,真的像三十余年前去世的温庭筠那样,是大唐的科举替考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