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重生三国之乱三国> 章节目录> 废旧立新之深夜之约

选择阅读主题:

废旧立新之深夜之约

作者:风清潇洒 | 发布时间 | 2015-01-13 | 字数:4076

董卓的进京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聪明人都知道手握重兵的董卓一旦进入洛阳,那将对已经风雨飘摇的皇权带来多大的威胁。一大批明哲保身的官僚既不愿意屈从即将到来的强权,也不愿意背叛已经效忠多年的皇权,于是纷纷离开洛阳,到地方上避祸自保,可让我意外的是,就连袁绍这个手握兵权,不可一视的家伙竟也在一夜之间跑得无影无踪,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见到董卓是在他京城外的行军大营里。比起他本人,西凉铁骑给我的印象则更为深刻。人皆披甲,连马也裹着铁甲,除了锋利的长矛,还有射程超出500米的硬弓,这种远近皆宜的高机动性铁甲部队,在这个冷兵器时代绝对是所向披靡的。

董卓的块头很大,满脸的横肉和落腮胡,典型的军阀形象。在朝见了皇帝和太后的时候,太后当场下旨加封董卓为司空,位列九卿,褒奖他遵从已故何进大将军的遗命,率兵勤王戡乱之功。其实谁都知道,太后从一开始就是反对他哥哥何进这么做的,现在只是迫于董卓的军威而采取的安抚之举而已。所以太后又另外下了一道旨意,令董卓和他的军队暂时驻扎在了京城郊外,没有旨意不得随意调动。同时,太后还密调驻扎在京城以北重要渡口孟津的五千重装步兵进京,以充实京城的防御力量,这支部队的统领叫李肃,就是历史上投靠董卓,帮董卓说服吕布的那个人。可在我看来,真要动起手来,除了洛阳高高的城墙,京城总共2万5千人的军队,根本就不是西凉铁骑的对手,虽然西凉铁骑不过才8千之众。

随着往来军队的增加,才平静了几天的京城气氛,一下子又紧张不安起来。商人很早就关了门,百姓没事也很少出城。

这些天,我一直都在操演自己的两百禁军。太后似乎非常忌惮董卓的到来,特地又抽调了六百兵马加强自己寝宫的防护。当然,这些人的指挥权都交给了我。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太后特批了八百匹上好的战马给我,我把这八百禁卫军都装备成了清一色的骑兵,同时为了增加军威,我把所有兵士的盔甲都涂成了红色,并给他们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凤翔军”。皇帝为龙,太后自然为凤嘛。太后对我的印象自然是大大加分啦。同时,我第一次行使了自己作为中郎将的权力,破格提拔马超当了一个骑兵长,他在枪术的造诣和马术上的本领,都对我整治这支骑兵队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训练部队之余,我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结交朝廷大臣身上。毕竟我得为将来做好打算。

我结交的第一个大臣就是卢植。从他的嘴里我听到了刘备这个名字,据说刘备和公孙瓒都是他的学生。为了不惹人奇怪,我强忍好奇之心没有问起刘备的情况,毕竟此时的刘备实在是太名不见经传了,但从卢植的言谈里我还是能感觉出他对这个学生的器重。相反,卢植对当时在河北已经颇有名气的白马将军公孙瓒倒反而不太看好,用他的话说公孙其人太过刚愎自用了。我能感觉到卢植这个人很低调,从不在我面前过多谈论朝廷的事情。但在他平静表面的背后,我隐隐能感觉到他对时局的担忧。

在卢植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他的同僚皇甫嵩和朱隽。他们三个曾经是扫平黄巾起义的功臣,彼此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惜因为他们当初反对过何进,所以如今受到了太后的冷落,有的只是声望,却没有实权。

如果说到实权派人物,第一个要提到的依然是王允。自从十常侍之乱以后,王允就凭借他的出色的政治能力以及在太后面前的曲折周旋,逐步在朝廷上崭露头角。最重要的是,他比一般的文臣更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通过争取太后的信任,他已经把将近一万部队的指挥权抓在了自己的手上。虽然太后对他总有怀疑,但急需用人和王允本身的能力和威望,还是迫使太后重用了他。当然太后也分化了一些权力用来制衡王允,那就是原并州刺史、现今的执金吾丁原。他是早在先帝驾崩之时,就奉何进之命带着军队来到京城的封疆大吏。与董卓不同的是,他进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何进诛除十常侍,只是命薄的何进没见到胜利的曙光,就驾鹤西游了。尽管他的直属军队只有寥寥3千人,但不管怎么说,丁原是何进的铁杆粉丝,所以他现在是军队系统里制衡各方面关系的重要势力。还有就是他的那个义子吕布,强悍的身手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武将,只是暂时还没有机会崭露头角罢了。

最后我要提到的就是曹操。在以袁绍为首的众多官吏纷纷从朝廷出走的时候,只有他默然留在了京城。他就像一头等待猎物的豹子,潜伏不动,静观风云变幻。

此时已是傍晚,我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自斟自饮,消遣一天积累的疲乏,同时琢磨着四个战友的去向。忽然,一阵劲风破窗而入,明晃晃一把匕首插在了桌上,匕首上还有一块绢布。

这是我所知道的古人下书的一种特殊方式。我苦笑了一声,拔下匕首,把绢布展开,上面写着几个字:“速来城西十里亭。”

谁会用这种方式约我见面?我尽管疑惑,但还是决定去走一遭。

我以特种兵独有的身手,轻而易举地躲过了守城士兵的哨卡,悄悄往城西的十里亭进发。

十里亭就是一个简单的亭子,四周毫无树木丘陵的遮掩,光秃秃的地形决定了谁都不可能在这里设下埋伏。我不由暗自佩服约我人的心思缜密。

走进亭子,亭子里已经坐着一个人,大约三十多岁的年纪,书生打扮,一撮山羊胡,很平庸的打扮,但那双眼睛却闪耀着诡异的光彩。

“楚将军果然不是一般人,敢这么快就单身赴会,在下佩服。”中年书生的声音很嘶哑。

我淡淡一笑,道:“兰臣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平时更是无欲无求,所以偶尔走走夜路,倒并不介怀会撞上鬼。”

“好口才。”中年书生对我的应答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在下李儒,董将军帐下谋士。”

我心里吃了一惊,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年书生竟然就是董卓手下的首席谋臣李儒,也是董卓的乘龙快婿,他怎么会找上我呢?

“也许楚将军正在疑惑,在下怎么会在这么个月黑风高之夜约您出来会面吧。”李儒道。

“呵呵,我当然疑惑,您总不至于是约我来数星星的吧。”我调侃道。

“将军玩笑啦。实不相瞒,在下是受董公所托,专为陈留王刘协而来。”李儒一字一顿的说道。

我恍然大悟。看来刘协听了我的话,果真去找了董卓,而且我感觉他们之间一定是达成了什么协议,否则李儒不会星夜前来找我。

“董公带甲上万,权倾一方,陈留王更是皇亲国戚,贵不可言,不知道跟我这个小小的人物有何关系啊?我看是李先生您玩笑啦。”我故意打着哈哈。

李儒没想到我是这个反应,正色道:“陈留王暗中联络董公,欲求自保,难道不是将军献的计策吗?”

我道:“我身为羽林军中郎将,岂会为陈留王献什么计策。不过陈留王生怕太后对他不利,倒是曾经问计于我。”

“哈哈哈,将军心思缜密,果然是个人才。”李儒话语一转,笑道:“陈留王为求保身立命,求助我家董公,并在我家主公面前对将军褒奖有加,认为是可托付性命之人。我家董公自入京以来,久闻将军大名,因此才命我前来联络联络。”

我试探性地问道:“不知董公命李先生前来联络什么呢?”

李儒不禁凑近身道:“董公不远万里,从西凉带兵入关,为的就是能一展宏图。如今圣上幼小,朝政大权都在太后一个人手上。大汉天下岂能由一个妇人独掌乾坤?因此,董公欲效古时周公、召公之举,重振朝纲,不知公子可愿助一臂之力呢?”

好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策。刘协为了自保而求助董卓,董卓却要利用刘协涉足朝政,这些人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我思考片刻之后,答道:“多谢李先生对我坦言,我也不瞒先生,兰臣自幼饱读史书,此番来到京城,为的就是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不想于郊野之上救了当今圣上和陈留王,至今思来,只觉都是天意。董公欲效周召二公,重振天朝气象,在下自当尽力相助。只是不知道董公打算怎么个重振法呢?”

李儒没想到我一语击中要害,顿时有些意外,干笑道:“呵呵,如何重振朝纲,那可是董公的谋略了,我们这些做下人的又怎么可以胡乱猜测呢?”

我道:“谁不知道先生乃是董公心腹,既然先生不肯明言,在下也不好相逼,我们就此别过吧。”

说完,我就要走。李儒一把把我拉住,正色道:“难得将军快人快语,只是听闻太后对将军恩宠有加,只怕不能接受我家主公的打算啊。”

我见话已到了关键时刻,不由也正色道:“太后虽然对我恩宠有加,但不过是想利用我而已。有道是,学得将相才,卖与帝王家,兰臣也是身不由已啊。一旦哪日没了我的用武之地,只怕太后也会做出兔死狗烹之事。”

我说的这几话倒也是有感而发,李儒见我说得真切,不由动容道:“难得将军有此远见卓识,在下佩服。那么在下也不隐瞒了。董公已与陈留王达成协议,废辨立协,尽除何氏一党,事成之后,陈留王登基,封董公为丞相,同享富贵。”

尽管我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但亲耳听到这样的话,还是忍不住心跳了一回。就听李儒继续说道:“陈留王在董公面前一再提及将军忠义,而且身手了得,掌握着太后寝宫的禁军大权,实为可以托付之人。再说董公成此大事,京城里也需要内应。所以今晚才让我冒险相约,共商大事。”

我略作沉吟之后,故意长叹了口气道:“废旧立新,兹事体大。而且非为臣者所为,董公可要三思啊。”

李儒见我话锋不对,不禁沉下脸来,冷声道:“将军怎么忽然又说出这样的话来。自古成大事者不拘旧理,更何况要中兴国是呢?实不相瞒,董公已用重金买通了孟津军校尉李肃和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也因不满何太后弄权而愿意相助董公,废旧立新之事已势在必行。”

我真的没有想到董卓笼络人的速度这么快,照李儒这样说,京城三分之二的兵力已经归到了董卓的帐下,要不是看着我掌握着何太后寝宫禁军的有利条件,恐怕董卓老儿理都懒得理我了。

见我犹豫,李儒缓和口气继续道:“在下曾受董公之托,与司隶校尉袁绍也做过这番谈话。可惜袁本初空有显赫的家世,却没有一点做大事的胆魄。次日便乔装逃离了京城。今日我家董公只因陈留王一再保举将军,因此才命在下前来相约,共举大事。不想将军与那袁绍竟是一般模样。难道是陈留王和董公都看错人啦。”

原来袁绍逃离洛阳是这么回事啊。我心念急转,忙解释道:“先生言重了。兰臣一届村夫,初闻如此巨变,难免会有所顾忌,怎及董公与先生这般泰山崩于前而自若啊。只要陈留王与董公商定大事,兰臣定当效犬马之劳。”

李儒见我说得有情有理,立刻又笑了起来:“将军果然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才。既然今夜已经答应,那在下就先回大营向董公复命。具体事宜,过些时日董公便会安排,到时再向兰臣请教,告辞。”

看着李儒远去的身影,我长长出了口气,我的三国好戏终于就这样开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