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隋朝风云> 章节目录> 第024章 恢复汉姓

选择阅读主题:

第024章 恢复汉姓

作者:汴梁杨精 | 发布时间 | 2017-10-27 | 字数:5651

转眼已是大象二年十二月。

前几日,北风呼啸凛冽,雪花漫天飞舞,天地融为雪白一色。而今,雪霁天晴,粉妆玉砌、皓然一色,天地万物皆笼罩在白雪之下,枝头间挂满了透明的冰棱,仿佛一根根银条高挂,分外壮观。此时万籁俱寂,长安城内的隋国公府也是一片幽雅寂静。

近日因国事繁忙,普六茹坚已经好多天没回府上了。这一日,他乘坐马车回府,踩着院内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老爷,您回来了!”听到耳熟能详的脚步声,独孤伽罗急忙从屋中快步走出来迎接。

“大雪封路,行走困难,鲜有进宫议事之人,我难得忙里偷闲,特意回家看望你和儿女们!”普六茹坚朗声笑道。

“我这就去吩咐下人烹茶,再笼起炭火,为老爷暖暖身子。”独孤伽罗笑容可掬地柔声说道。

“对了,夫人,你让人传唤阿摩过来,我有话问他。”

不一会儿,普六茹英缓步走进屋内,恭恭敬敬地朝父母作揖,口中说道:“阿摩给父亲、母亲请安。不知父亲有何吩咐?”

“本来想与你和你大哥共议此事……”普六茹坚啜了一口热茶,接着说道,“你大哥人在洛阳,只得与你相商,也算是为父要考考你的见识。”

“请父亲明言。”

“孟子有言‘得人心者得天下’,我且问你,得何人之心者可得天下?”普六茹坚神色庄重地问道,全然不顾儿子年仅十二岁,尚未及冠。

“儿子以为,孟子所讲之人,当为天下万民。除了汉人,还有所谓南蛮、北胡、东夷、西狄,即五湖四海之人。故而,得天下万民之心者,可得天下!”普六茹英正色答道。

“没想到阿摩小小年纪,却能出口不凡!”独孤伽罗颇觉欣慰地说道。

“我再问你,西晋先有八王之乱,后有永嘉之乱(311年),五胡乱华。在晋室南迁、衣冠南渡后,中原大地一直落入胡人手中,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年之久。”普六茹坚又啜了一口茶,接着故意压低声音问道,“若胡人长久统治中原,有何不可?”

“并非胡人不能长久统治中原,人之才能高低、圣贤与否,与他是汉人、胡人无关。儿子身上流着汉人和鲜卑人的血液,更加不会厚此薄彼。”普六茹英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不过,自古以来中原以汉人为主,无论朝臣、兵将或是普通百姓,大多为汉人,内心定然盼望汉人做皇帝,不再受异族统治。”

“但五胡乱华后,匈奴、鲜卑、羯(jié)、羌(qiāng)、氐(dī)等胡人部落入主中原,逐渐融入汉人之中,且对中原汉人影响巨大。”普六茹坚指了指身穿的窄袖圆领袍,腰间的九环蹀躞(dié xiè )白玉带,以及脚穿的皂角靴,继而说道,“你看看我们平日里的衣着打扮,就知道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不再是汉魏衣冠。”

“汉人与胡人,彼此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汉人胡化、胡人汉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割了。”普六茹英从容而言。

“母亲问你,若是血统纯正的汉人,比如之前南渡的汉人。倘使这样的汉人统治中原,阿摩以为可行否?”独孤伽罗发问道。

“阿摩以为不可。若是江南的汉人统治中原,即使能得到汉人拥戴。然而,为数不少的胡人则未必认可。这样的汉人恐将难以担当重任。”

“阿摩所言不虚!”普六茹坚眉开眼笑着赞扬道,“此时若想笼络汉人之心,阿摩以为该做何事?”

“若想笼络汉人之心,莫过于彰显汉人地位,并尊崇汉文化。”普六茹英略加思量后说道。

“妙极了!阿摩此番竟与为父不谋而合了!”普六茹坚大喜过望,“为父还想到三点,即恢复汉礼、恢复汉制,以及恢复汉姓。阿摩以为如何?”

“恢复汉礼和汉制尚需时日,恢复汉姓则可当即雷厉风行。”普六茹英一脸凝重之色,叹道,“祖父因功赐胡姓普六茹氏,光耀门楣,庇荫子孙。庾信《出自蓟北门行》中提到‘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极言赐姓意义重大。不过,阿摩更以出身弘农杨氏为荣,时刻不忘恢复汉姓杨氏。”

“言之有理!就依阿摩所言,先下令恢复汉姓吧!”普六茹坚一锤定音。独孤伽罗则无比欣喜地望着次子阿摩,这应是为人母者倍感骄傲的时刻。

在此,作者简单介绍一下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以及东魏、西魏的胡化政策,以便各位看官稍加了解时代背景。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乃北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北魏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献文帝不满冯太后长期擅权,禅位于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称尊号太上皇帝,专心信佛。拓跋宏受禅即帝位,改年延兴 ,是为孝文帝。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拓跋宏刚满十岁,太上皇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改年号太和。冯太后富有才略,是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对北魏朝廷进行一系列改革,孝文帝深受其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四十九岁的冯太后薨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孝文帝正式亲政,继承太后遗志。

孝文帝推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代京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偏北地寒,常起风沙常起,更不利于北魏统治整个中原。

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命群臣议论五行次序。中书监高闾议论道:“帝王莫不以中原为正统……大魏拓跋氏之得姓,出于轩辕黄帝,臣愚以为宜为土德。”秘书丞李彪议论道:“司马氏国祚终于郏,而拓跋氏受命于云中、代郡。晋承曹魏为金德,大魏岂可为土德邪?”于是,孝文帝下诏魏承晋为水德,乃正统所在。既然如此,理所当然不能再僻处平城,而要迁都至汉魏故都洛阳。

然而,鲜卑等胡人久居平城,下令南迁,谈何容易,反对之人甚多。燕州刺史穆进劝谏道:“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

“卿便言不可之理。”孝文帝笑问道。

“四方未平,九区未定。以此推之,谓为不可。征伐之举,要须戎马,如其无马,事不可克。”

“马常出自北方,马厩在此置,卿何虑无马?代郡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

“臣闻黄帝建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认为平城乃用武之地,不可文治,迁都洛阳之意已决,只是还需周密部署。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百官和步骑三十余万,从平城出发,浩浩荡荡向南而行,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九月底,大军抵达洛阳。时值深秋,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大军寸步难行,只得就地休息待命。

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同意南迁,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

翌年,孝文帝正式下令迁都洛阳。陆续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称作“代迁户”,约有一百万人,选勇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改革鲜卑旧俗,全盘推行汉化。是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其他胡人一律改穿汉服,朝廷百官改着汉魏官吏朝服。

次年六月,下诏不得以鲜卑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职。后又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至九月,平城六宫之人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诏改胡姓为汉姓,自己率先垂范,将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其余胡姓亦统统改为汉姓,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独孤氏为刘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自己纳汉人门阀士族的女子,以充后宫,并为五个弟弟娶汉人士族的女子做正妻。各项汉化改革,促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迅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胡汉交融,史称“孝文帝中兴”。

然而,孝文帝迁都洛阳,却为北魏末年的战乱埋下了祸根。

话说拓跋鲜卑建国时,倚仗以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极高,作战勇猛。天兴元年(398年),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此时,北方草原的柔然强盛,经常入侵北魏境内,平城受到威胁。

其后,为了防御柔然和南朝入侵,北魏在平城以北修筑北长城,东西长达二千余里。还修筑南长城,又名“畿上塞围”。另外,在平城以北的边境要害之处,设置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以拱卫京师平城。

六镇设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也有来自中原的汉人子弟。仅沃野一镇,就有镇将、僚吏八百余人。

但是,孝文帝南迁后,朝廷以中原为主,全力拓南,迁入河南的部落兵为羽林、虎贲,勋贵与士族同列。相反,世守边陲的六镇将士,则由“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地位日益低下。孝文帝以夏变夷,崇文抑武,六镇鲜卑子弟尚未汉化,受到朝廷歧视,进仕艰难,军民普遍不满。

加上北魏末年,吏制败坏,贪腐严重,边防士卒与高车等族受到残酷压榨,生活日益贫困,不断发生六镇兵民暴动,并愈演愈烈。昔日国之爪牙,今则成为反抗朝廷的叛民。北魏虽多次进兵镇压,但仍未将乱事平定,最后勾结原六镇所抵御的柔然兵,才将乱事镇压下去。

六镇之乱时,北魏孝明帝元诩不满其母胡太后擅权乱政,二人争权夺势。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孝明帝密诏契胡人尔朱荣(尔朱为复姓)入京勤王,不料密诏被查出,胡太后大怒,毒杀元诩,时年十九岁。不久,尔朱荣攻入洛阳,拥立长乐王元子攸,是为孝庄帝,并将胡太后和幼帝元钊沉入黄河溺死,纵兵围杀北魏王公百官两千余人,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人大姓消灭殆尽,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完全把持北魏朝政。

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诱杀权臣尔朱荣。后来,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攻破洛阳,掳元子攸北上,勒死于晋阳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岁。尔朱兆掌握大权,却残暴不仁,不得人心。尔朱荣昔日部将高欢,字贺六浑,是出身怀朔镇的鲜卑化汉人,诱说尔朱兆让自己统领六镇流民。

高欢设法笼络六镇流民,他的妻子娄昭君,出身鲜卑贵族,他对六镇流民自称鲜卑人,极力排除汉文化,而推行胡化政策,鲜卑语重新流行起来,一些汉人士大夫为了谋求一官半职,教子女学习鲜卑语。这样,高欢得到鲜卑贵族的支持。对于河北大族,高欢自称是渤海高氏的后人。初到河北,就认大族首领高乾、高昂做本家,称高乾为叔父。以此来争取汉人豪族做靠山。后来,高欢位居丞相,成为北魏及东魏的实际掌权人。

而西魏的权臣宇文泰,其先祖源出匈奴,后融入鲜卑部落中,号称宇文部。宇文泰的祖先徙居武川镇,遂世居守之。

宇文泰一方面推行汉化,西魏大统七年(541年)九月,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总结汉人治国六条经验,即六条诏书:一清心,二敦教化,三尽地利,四擢贤良,五恤狱讼,六均赋役。宇文泰十分重视,命令百官熟悉,不通晓者不许为官。又先后颁布三十六条新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个方面。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令卢辩仿周礼更改官制,新官制抛弃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设立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宇文泰想通过继承汉人古制,确立文化正统性,以赢得关中汉人士绅的拥护和归心。

宇文泰还注重推行胡化,照顾鲜卑人的感情。他建立府兵制,以扩大兵源,形式上仿照鲜卑八大部落的旧传统,立八柱国、十二将军。先是,大统三年(537年),西魏文帝元宝炬拜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西魏军队的实际统帅。

大统十四年(548年),以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但仅挂虚名,并无实权。另任命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为柱国大将军,实际统率六军。六个柱国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保持了鲜卑旧日的氏族关系。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二月,宇文泰废黜西魏废帝元钦,后将其毒死。另立元钦之弟齐王元廓,是为魏恭帝,并恢复鲜卑姓氏拓跋氏。

宇文泰以为,魏建国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人,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人,所统军人,亦改从主将姓氏。

于是,除原本的鲜卑姓氏将领不予改动外,魏孝文帝时改为汉姓的将领,则重新恢复胡姓。对于汉人将领,则赐以鲜卑姓,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弗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凡所统领的士兵,皆改姓主将的鲜卑姓。宇文泰力图用古老氏族的血缘关系团结府兵。

宇文泰通过一系列改革,巩固了统治基础。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奠定了关陇政权一统天下,以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

话说大象二年十二月癸亥(十二日),隋国公以周静帝之名发布一道诏令,诏曰:“诗称不如同姓’,传曰‘异姓为后’。盖明辩亲疏,皎然不杂。……文武群官,赐姓者众,本殊国邑,实乖胙土。不歆非类,异骨肉而共烝尝;不爱其亲,在行路而叙昭穆。且神征革姓,本为历数有归;天命在人,推让终而弗获。故君临区宇,累世于兹。不可仍遵谦挹之旨,久行权宜之制。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自此,隋国公不再是普六茹坚,而是恢复汉姓称杨坚。恢复汉姓,不仅是恢复汉人身份地位之开端,更能获得广大汉人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其他获赐姓的汉人大臣、将领,亦纷纷将胡姓改为汉姓。

紧接着,十二月甲子(十三日),周静帝诏曰:“天大地大,合其德者圣人;一阴一阳,调其气者上宰。所以降神载挺,陶铸群生,代苍苍之工,成巍巍之业。……

及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眇年,奄经荼毒,亲受顾命,保乂皇家。奸人乘隙,潜图宗社,无君之意已成,窃发之期有日。……祖宗之基已危,生人之命将殆。……

可授相国,总百揆,去都督内外诸军事、大冢宰之号,进公爵为王,以……二十郡为隋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隋国置丞相已下,一依旧式。”

简言之,即周静帝下诏任命大丞相杨坚为相国,进爵为隋王,以二十郡为隋国,位在诸侯王之上。

而后,杨坚虚情假意,再三辞让,最终仅受王爵和十郡封地而已。周静帝又下诏封其祖父杨祯、父亲杨忠并为王爵,其夫人独孤伽罗为王妃。

十二月壬申(二十一日),下诏以大将军、长宁公杨勇为上柱国、大司马,并征还京师,,领内史御正,掌管京城和宫廷禁卫。又以少冢宰元孝矩为大司寇,代其女婿杨勇镇守洛阳。元孝矩,本名元矩,字孝矩,以字行世。

如此一来,京师长安与东京洛阳,尽在杨坚掌控之中,他则高枕无忧矣。

汴梁杨精 说:

此前的人物姓氏,如乌丸、大野等等,怎么看怎么像日本人的姓氏,现在可好,从今以后作者就不用再写这些乱七八糟、稀奇古怪的姓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