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三十七章 来自肃州的消息

选择阅读主题:

第三十七章 来自肃州的消息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7-10-23 | 字数:3061

西北炎热的夏天,在李弘益与康妙妙暧昧愈深之中,渐渐地又过了一个月。干燥闷热的天气,不但丝绸之路的商队少了起来,军营的训练以及护城河的挖掘也不得不放缓了下来。

董一元占了玉门关唯一一处办公小院后,李弘益处理政务等,都放在了家里。他的房子是混凝土修筑的,屋顶铺满了一层砖,又垫了一层碎石,当作隔热保温层。

屋子的大门和窗户全都打开来,李弘益穿一件单衣,依旧热得浑身是汗,康妙妙在一旁替他扇扇子,也热得香汗淋漓。

玉门关还没有奢侈到有冰块用,屋角摆了几盆清凉的井水,很快便升温,起不到降暑的作用。

李弘益拿毛巾擦了把汗,康妙妙连忙乖巧地接了过来,放在水盆里拧了拧水。他手里拿的是刚从肃州传来的密件,是派出的手下经由李家的商队传回来的。

肃州龙家这一代龙王名叫亦都支,五十多岁,好大喜功,有着与自身实力完全不匹配的野心,当年龙家占据甘州时,他便花钱请河西诗人武涉写了一首《焉耆王诗》,其中有“天生殊异焉耆王,壮志年过四十强,威名远振三边外,忠孝双全四海扬”四句。

可惜龙家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的野心,不得不灰溜溜地跑到了肃州,依附于归义军。三年前,张淮深终于等到了朝廷的正式册封,付出的代价,便是将肃州让给了被朝廷认可的龙家。

龙亦都支当年与退浑部关系极好,这个退浑,其实就是吐谷浑。李弘益再一次对古人的音译名称表示了无语,他还一直以为退浑和吐谷浑是两个不同的部族呢。

吐谷浑出自东部鲜卑慕容部,在西晋末年,慕容吐谷浑带领部族西迁,从辽东之地迁移到了青海湖附近的白兰山,并以此为根基,向四处扩张,征服了周边的羌人。

后来慕容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在位时,宣称自己的曾祖父奕洛韩曾被西晋王朝封为昌黎公,自己就是公孙之子。根据周礼,公孙之子可以用王父的字为氏。所以把姓氏改为吐谷浑,放弃了原本的姓氏慕容,吐谷浑部从此诞生。

中原王朝陷入了“五胡乱华”的悲剧,吐谷浑部乘势在西陲之地崛起,并在隋朝时寇边,结果被隋炀帝御驾西征,灭了吐谷浑部。在此之前,吐谷浑王室得知自己的祖上居然是赫赫有名的大燕国慕容氏,于是立刻放弃了吐谷浑这个姓氏,恢复了原本的祖姓。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吐谷浑又死灰复燃,再次复国。然而他们不吃教训,招惹了最不该招惹的一个人---唐太宗。太宗皇帝命李靖率军,再次灭了吐谷浑。

唐高宗大非川一战,唐军一败涂地,吐谷浑余部被迫内迁,永久地丧失了故土,故地的本部人民成为了吐蕃治下的奴隶和炮灰。

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侵吞了陇右、河西之地,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流亡唐朝的末代吐谷浑之王慕容复继位,然而他没有子嗣,绵延四百余年的吐谷浑王室彻底灭绝。

李弘益看着这份写得很是详尽的密信,看到“慕容复”三个人,浑身一抖,只感觉到一阵惊悚,他一直以为《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是金庸先生虚构的历史人物,原来还真有这么一个同名并且命运类似的人啊!

张议潮起兵攻破吐蕃,收复河西陇右之地时,青海湖原吐谷浑故地有个小部族首领,冒姓慕容氏,自称吐谷浑王,妄图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分一杯羹,被张议潮一阵乱打,远远逃匿,不知所终。

然后甘州便出现了一支被称为“退浑”的部落,与龙亦都支联姻,关系友善。只是如今继任的退浑部首领慕容阎昆,与龙亦都支有隙,又恼怒当初在甘州龙家拿本部人马做炮灰,一直心有不满。

不但如此,肃州内迁的羌人,汉化程度较高,一直是当地汉族世家大族的盟友。龙家本身也是汉化程度高的王族,进入肃州后,笼络汉人世家,对同样汉化了的羌人却颇是瞧不起。

这却是有些意思了!原来羌人自东汉以来,一直饱受中原王朝的打击,虽说五胡乱华时期建立了数个小政权,也很快消亡,如今始终是一盘散沙。

龙家为了统治肃州,不得不笼络军事组织程度更高的吐谷浑,对于吐谷浑的仇敌羌人采取了打压的态度。

李弘益对于这个慕容阎昆起了兴趣,按照情报所说,此人与外公张议潮打跑的那个吐谷浑王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是另外一支小部族的头领,自称是慕容吐谷浑孙子叶延八十一个兄弟中的一个的后人。

李弘益笑着摇了摇头,看来给自己认一个比较牛逼的祖宗,任何一个民族都爱干这事啊!

当初他派人前往肃州,要求这些人收集情报时,务必做到详尽,不需要附带个人的倾向性的结论,只需要将能够被证实的消息传递回来便可。他知道这些手下并非专业的探子,只要能给自己提供客观的情报,就已经足够了。

龙亦都支大概是与前一任的吐谷浑首领联姻得了好处,不要脸地又娶了慕容阎昆的妹妹,他的年纪都可以当对方的祖父了!他自以为慕容阎昆必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哪知慕容阎昆心里极度不满。

在一次接见玉门关来的李家商队,受纳了商队主管献上的玻璃镜子和一小箱子珠宝后,慕容阎昆心中欢喜,请主管吃酒,席间酒醉失言,说了一句抱怨龙亦都支的话,随即醒悟过来,连忙掩饰。

他的一句话立刻被主管记在心里,并随同情报一起传递至李弘益处。李弘益习惯性地摸了摸鼻子,觉得肃州的形势攀牙交错,大可以用来做一笔文章!

他心中立刻有了谋划,提起笔来,写了一封密信,准备转交给肃州安插的间谍,叫他们依计行事。

自李弘益任玉门关守将以来,大哥李弘愿透露了一些关于李家的事。羌人在西北的分布极广,从青藏高原东部到北部,甚至西域南部也有大小的羌人部落。

沙州、瓜州相邻的南方,同样有数个羌人小部落,因受回鹘部落的欺压,投靠了凉州李家,借着这个西北有名的大世家,勉强在归义军治下站立了脚跟。

李弘益当初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有些吃惊。西北与中原地区不同,这里的世家为了能够在乱世中生存,大多要组建私军为依仗。李弘愿所掌控的左神武军兵力三千人,可以说是归义军里实力比较弱的了。

他一直觉得左神武军与李家的地位有些不匹配,与张家、曹家比起来不值一提,甚至连索家都比不上,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家是有外援的。

那么这事便更好办了,李弘益提笔又写了一封信,问大哥李弘愿要几个知晓肃州情况的沙州羌人,毕竟是一族,或许沙州羌对肃州羌更为了解一些。

然而对肃州下手,以李弘益目前的实力,还是太弱了一些,李弘益必须给自己找更多的帮手。

自家的左神武军是不用考虑了,为了防备青藏高原北部的吐蕃,这支军队一直在敦煌城南部驻守。曹家的豆卢军更不可能,虽说李弘益用玻璃和水泥把两家绑在了一起,又有火药为吸引,就是曹家敢借,节度使衙也不会坐视不理的,李、曹两家的军队联手,是要把归义军再换一片天吗?

所以目前李弘益唯一能考虑的,便只有援引回鹘人了。只是回鹘人的名声太过恶劣,当年安史之乱,肃宗李亨灵武即位,联合当时的回纥一起反攻,约定攻取长安、洛阳两都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结果回纥在洛阳大掠三日,抢走汉人男女财物无数。

虽然回鹘很得大唐的信任,彼此约为甥舅关系,互相极为友好,李弘益就是信不过这帮人。他出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疆,与某个自称是回鹘后裔的少数民族打过交道,对这个民族中的一些败类一直抱有警惕之心。

李弘益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始终拿不定主意,是否要联合回鹘人。别看他手下有近半是回鹘骑兵,玉门关内外也有两千余回鹘部民生活,并且赢得了他的初步的信任,他始终不能对这些人完全地放下心来。

李弘益想了许久,突然失笑,觉得自己还是把后世的一些情绪带了过来。在这个时代,民族觉醒一说还早得很,回鹘人始终还是拜服在大唐君王的面前,老老实实,不敢露出一点尖牙来。

哪怕自己再不信任,这个时候也必须试着去相信这帮回鹘。他觉得以自己的手段,加上中华文明强大的同化能力,绝对能够彻底收服这些回鹘人的。

想到了这里,李弘益舒展了眉头,开始细细盘算着该如何利用回鹘人了。康妙妙跟在他的身后打着扇子,看到李弘益的神情,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满是汗水的小脸也露出了放松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