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董一元
房间里热闹非凡,众人喝多了,凑在一起胡闹。李弘益请董一元坐下,身边那个胡姬小娘不情愿地让出了位置。
李弘益和董一元谈了几句,越聊心里越激动,因为董一元进学的居然是明法、明算两科。
古代的科举制诞生于隋炀帝时期,在唐朝还不像宋朝以后那样,只重视四书五经。
此时大唐科举的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算、明字等五十多种,只是渐渐地,考经义的明经和考诗赋文章的进士两科成为了主流,前者容易后者难,是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三十岁考取了明经科,便要称老,说白了是要靠死记硬背;而进士科更多的是展示个人的才华,看得是天赋。
张议潮打通河西走廊,再次与长安取得联系之后,河西之地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都想着要去长安参加科考碰一碰运气。
比如当今敦煌城出身的最有名的李珽李公度,前任皇帝唐僖宗在位时,年仅二十四岁便考上了进士,授校书郎。听说他父亲去年在外地任官时病逝,李珽和弟弟李琪因为家中不治产业,很是贫寒,在寒冬腊月大雪天,兄弟二人单衣扶杖,前往奔丧。
四处求人,经过两次迁移,才将父母双亲的棺材合葬在一处。他为人纯孝,将父母的棺材葬在祖坟之后,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如今还在甘州之地。
他的事迹也传到了沙州,人人为之赞叹感伤,都为自己的家乡出了这么一个大孝子而感到自豪。
董一元也曾有意前往长安,然而路途遥远,想到李珽的故事,生怕一去便再难回来,于是犹豫不决。
而且他热爱法律和算学,如今朝廷不重视,便是去了,勉强中式,也不过做个小吏而已。
归义军因为孤悬西北,读书人所学的,大多是实学,比如李弘益的三哥李弘谏,学的也是明法一科,是以坐到了节度使判官的位置。
毕竟身处四战之地,天下动荡,学经义和诗词文章,于国家无益。李弘益随口问了一些数学问题,发现董一元算得极快,而且很是准确,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他笑着说:“文鳌兄,我玉门关虽小,治下也有四百余户,千余人口,你可愿意前来助我?只是要先说好,节度使衙的官职难求,你只能以玉门守捉使的幕僚身份,管理民政,如何?”
董一元字文鳌,从他的名可以看出,父母是期望他能考上状元。唐朝科举,状元并不是特指第一名。李弘益以字称呼而非家族排行,也是表示敬重和郑重之意。
董一元大喜,他和李弘益年纪相仿,只是家道近年越发地衰微,是以在节度使衙那里没有门路,如今李弘益有了招纳的话语,正合他的意思。
他正要说些什么,曹用行醉醺醺地端着酒爵踉踉跄跄地走了过来:“十一郎,你二人只顾说话,却忘了吃酒,来,咱们多饮两杯!”
董一元很识趣地要离开,李弘益朝他低声说:“这几日二郎若有闲暇,可来府上寻我!”董一元会意,转身离开了。
曹用行凑近来,一屁股坐在席上,毫无规矩地随意盘着腿,说:“董家二郎是来找十一郎求官做的么?”他的神情哪里还有一丝酒意?
李弘益大笑:“豪迈昂扬的曹九,也学会装醉了?”曹用行撇了撇嘴:“以前年少不晓事,浑浑噩噩,跟着十一郎去了玉门关,才学会些本事来!”
他随意一指席间的众人:“可笑这些人,庸庸碌碌,没有识人的慧眼,只把话语来套我,想要从我这里求官。却不知道十一郎这尊大神,哈哈!”
李弘益苦笑,他也曾动过招揽人才的心思,可惜曹用行曾告诉他,敦煌城内年轻一辈,大多是中人之才,虽然算不得是纨绔,却也没什么用处的。
这些人虽然对李弘益有巴结的心,却偏偏一个个故作矜持,只等着李弘益去求他们,礼贤下士,然后几次三番之后,才“不情不愿”地出来,摆出一付高人隐士的莫名姿态。
到了曹用行这里,这帮人却立刻换了嘴脸,还是因为李弘益在敦煌城的名声不显,不被人所重视啊!
一顿酒从中午喝到快黄昏,众人尽兴,这才纷纷离去。李弘益拉住了董一元,邀他回府上一叙。
两个人聊了许久,他们俩都是有做事的心,虽然说不上是相见恨晚,却别有惺惺相惜之感。
曹用行的婚事很快来到,迎亲的队伍前头,一身新郎装扮的曹用行,骑着银鞍金饰的白马,一出门便引起了轰动。
李弘益等朋友跟在身后,喜气洋洋地朝谢家而去。这个时代还没有伴郎一说,李弘益却颇觉有趣,他之前可是当过两回伴郎的。
小弟大婚,曹用利自然是早早地从伊州返回,他拉着李弘益钻进了书房,密谈了老半天。
索勋为了提升威望,决定对西州回鹘用兵以示报复,大概还要等两个月左右。调了曹家的豆卢军,索家的宁寇军和张家另外一支建康军,近二万人马。
曹用利是来要火药罐的,他的父亲、叔伯、堂兄弟数十人,聚坐在一起,看着李弘益。
火药作坊完全掌握在李家,至于虎蹲炮,李弘益暂时封闭了消息,严禁外传,倒不是他信不过曹家,而是虎蹲炮还算不得完全成熟的武器,产量也提不起来,交给曹家最多不过十门,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况且他那里还要留一批的。
他此次回敦煌,马车运回了数千枚火药罐,全部都存在敦煌外的左神武军内,交给大哥看管。
李弘益打了包票,说除了这一批运来的火药罐外,会加紧赶工,再生产一批给豆卢军运去。
等到书房只剩下曹用利父子二人和曹用行,他才将虎蹲炮说了出来,表示暂时无法提供,除非曹家想办法,找到更稳定的铁矿源来。
曹用利的父亲曹端宽,是和李弘益父亲一辈的,六十多岁,身体很好,满面红光。听言一拍大腿:“西州便产硝石和铁矿,十一郎,咱们有了火药和火炮,打下西州,也不是问题!”
他听了介绍,心里更加有底气了。李弘益笑了笑,西州回鹘有兵力二十万,倘若不是因为政权结构是部落联合制,只怕归义军早就被灭掉了。
他可不觉得单凭这两样就能打败西州回鹘,毕竟决定战争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当然到了核武器那种阶段,这句话就不一定了!毕竟你不能确定那时候自己的对手是理智还是疯子!
商议定了之后,李弘益回到家中。相比曹家的豆卢军,李家的左神武军在整个归义军节度下只能算二流军队。
他和大哥李弘愿商定,从左神武军抽调一批军官,前往玉门关接受火器的培训,并按照同样的标准,给豆卢军和左神武军提供火药和虎蹲炮。
唯一的要求,便是请大哥在母亲面前说两句好话,把他的婚事往后拖一拖。在曹用行的婚礼上,李弘益远远地看到了母亲张氏给他挑选的未婚妻,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长着一张鹅蛋脸,算不得难看,要说漂亮吧,也还真说不上。
古人娶妻娶贤,看重的是妻子的女德;纳妾纳容,这时候才是看脸。而且唐朝制度,男子并非随意可以纳妾的,大致是年过四十无子,经正妻同意后方可。并且妾的地位低下,所谓“妾通买卖”,是要订立契约的,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转送。
他并不是要否决这门婚事,李弘愿想了一想,便答应了。然后他又提了个小小的条件,给董一元在节度使衙那里谋个官身,大小无所谓。
于是董一元很快接到了任命,玉门守捉使录事参军,从七品下,勉强算是官而非小吏了。
三哥李弘谏任判官,董一元曾经请教过他一些法律的问题,也算是半个学生了。李弘益帮忙说了两句好话,又从他那里讨来了两名小吏。
他虽然与董一元很是投缘,还是四处打听,得知董一元风评不错,平日里为人谨慎谦虚,没什么劣迹,这才放下心来。
唐朝官员的婚假是九天,李弘益身为上官,很是大度,给了曹用行一个月的假期,告诉他可以宽限到九月,也就是给了曹九郎足足三个月的婚假。
然后他带着董一元,以及左神武军送来的五十名军士,七八名小吏,告别了母亲兄长,返回了玉门关。
晋昌县他与二哥李弘定见了一面,李弘定已经召集了工匠,研制活字印刷,制了一批铜活字为样板,然后大批量地制作泥活字,目前印刷作坊已经开工,先印了一批瓜州州衙的公文出来。
李弘益看了一番,他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也给不出什么具体意见。或许那些工匠们在生产中更能发现不足之处,于是在晋昌县歇息了半日,朝玉门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