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归义大唐> 章节目录> 第十章 赚钱

选择阅读主题:

第十章 赚钱

作者:昭阳大渊献 | 发布时间 | 2017-10-14 | 字数:3118

李弘益研究过归义军的制度政策,自“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府兵制名存实亡,改为募兵制。

凡战死士兵者,节度使有抚恤补贴,家属可以领取十年的钱粮;受伤的,终身供给衣物食粮。对于年长的退伍军士,一样有各种补贴政策。

总之,为了招募足够的军士,归义军的政策还是很不错的。李弘益也是考虑了许久,他想拥有自己的班底,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来。

对于绝大多数士兵来说,谁给的钱粮多,谁就是自己效忠的对象。所谓国家大义,在这个时代提起,还是太遥远了些。

于是李弘益带着阿多,曹用行跟着,前往探望了伤员,并亲自发放了铜钱。唐朝缺银,是以主要还用铜钱。西北以九百文为一贯,好在有亲卫帮忙,他把钱都发了下去。

至于战死的两名士兵,自有将虞侯造册报送节度使衙,李弘益派了几名战死者的同乡,扶棺送回家中,顺便把三十贯抚恤金一并送回。

战死受伤的民壮,李弘益也亲自去一一慰问并送上抚恤金。他心中有些惭愧,知道自己这是在收买人心,看着那戴着白孝的三个战死民壮的家属们,李弘益思绪万千,劝慰着,心里打定了主意。

他的这一番举动自然让士卒和民众们感恩戴德,都不住口地夸赞校尉是个体贴下属,关心治下百姓的好官。

李弘益把曹用行、伍都头、周军使叫在一起,趁着机会,重新制定了一份奖赏制度。比如战场斩杀一首级,奖励多少;军功分级,按级别给什么对应的奖励。

周军使看着曹用行兴高采烈地参与着讨论,激动地说着,心里叹了口气,他看得出来,这位李校尉是要抓权,想要把这二百多名士卒都收拢为心腹。

四个人好一番争论,总算制定了一份各方都满意的奖赏制度来。眼看天色已晚,李弘益叫阿多去饭馆定了一桌饭食,请几人吃了晚饭。

曹用行大喊着要喝酒,让人回自己的屋子拿了一坛好酒,得意地说:“这可是西域最好的葡萄酒,三勒浆!”

三勒浆起源于古印度,发扬光大于波斯,是庵摩勒、诃黎勒、毗梨勒三种植物果实打碎后加奶油、蜂蜜酿制。传入大唐之后,常用于皇帝赏赐进士宴的贡酒。

李弘益很是好奇,多饮了几杯,赞叹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果真是好酒啊!”曹用行听得“夜光杯”三个字,眼睛一亮,端起酒杯遥祝:“十一郎,满饮!”

李弘益知道他一直想着玻璃杯,心想:也该是开工了!曹用行心里高兴,这还是他第一次上战场,虽然战斗一点儿也不紧张,可总是一件需要庆祝的事情。

三勒浆酒精度数不高,四人用过饭,曹用行和周军使便告辞离去。刚出了院门,周军使回头看了一眼,低声说:“郎君,校尉这算是私自市恩吧?”

曹用行大笑:“老周,不必担心。我看好十一郎,你且安心吧!”顿了一顿,严肃说:“不过一百多马军,我观十一郎,心中自有丘壑,未必看在眼里。你不要多想,只认真做事,到时候少不了你的好处!”

周军使还欲说话,看曹用行大踏步而去,一跺脚,心想:罢了,我倒看看李校尉有什么手段!小跑了两步,跟在了后面。

第三天是操练日,李弘益难得出现在了军营,大声宣读了制定好的奖赏制度。一百多名士卒呼声雷动,本来他们当兵,节度使那里吃一份粮。如今校尉说的明白,额外还有一份奖赏,怎能不欢喜?

军队的训练是在关外进行的,李弘益绕着关墙跑了几圈,累得气喘吁吁。他拉着曹用行,呼呼地说:“颇黎,颇黎该开工了!”曹用行大喜:“十一郎,等你这话,等了好些天了!走,咱们回去开工!”

之前在南涧头村的那个大铁炉子也被曹用行运了来,就放在李弘益屋子的隔壁。玉门关太小,宅院普遍很小,围墙低矮,没办法,李弘益只好把五名亲卫派了出去,在四周巡视,严防有人窥视。

剩下的五名亲卫负责处理原材料,佛奴添料,阿多烧火,曹用行负责做平板玻璃。这样的效率并不高,基本备上午的料,下午两个时辰就用完了。

对于校尉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劳力的举动,五名入选的亲卫很是兴奋,他们以为自家少郎君又在研究发明类似于火药罐的东西,一个个干劲儿十足。

李弘益则回到房间,继续研究火药的颗粒化。他把小小的火药手工作坊暂时停了下来,有一间上锁的房间专门堆放着保存火药罐的木箱,大约有二百来枚,暂时是够用了。

他用清水打湿火药,发现毫无卵用,于是立刻想到应该用一种粘稠的粘合剂,可是去哪里找这么个玩意儿呢?

李弘益想得脑仁都是疼的,抱着头出了门,又溜达到了外面。他看着不远处玉门关黄土的城墙,灵感一动,跑去找到曹用行,问:“九郎,我记得敦煌城的城墙都是用城砖砌的,需要用什么粘合吗?”

曹用行正翘着腿拿着一块玻璃看,想了一想,说:“糯米汁!”说完还肯定地点了点头。

李弘益大喜:“好,好!”转身跑到后厨,叫厨师熬煮了一锅浓稠的糯米汁,滤出米汤,倒入粉末状的火药,搅拌湿润,双手去搓成一个个小圆球,晾晒干后,做成了几个火药罐。

他选的罐子是那种百姓常用的薄皮黑陶罐,这东西归义军境内就有好些作坊。倘若选瓷器,李弘益还没奢侈到这个地步。

叫上伍都头,带着曹用行那身破烂的明光铠,找人扎了几个稻草人,朝关外而去。路上遇到周军使,一看到李弘益身后跟着几个扛了稻草人的士兵,眼睛顿时亮了,凑过来非得要跟去。

于是一行人走了四五里,找了块空旷地,立起了稻草人,穿上了铠甲,伍都头笑呵呵地抱起一个火药罐,按照李弘益的指点,点燃了引线,用力地抛了出去。

轰地一声巨响,地上腾起好大一股黑烟,稻草人被炸得七零八落。周军使跑得飞快,抢先一步,捡了几块被炸得零碎的明光铠碎片,献宝似地拿了回来。

李弘益看了一眼,嘿嘿笑了起来,心里高兴,说:“周军使,要不要试一个?”周军使大喜,抱起一个火药罐,左右看了半天,朝一堆半埋在地下的石块使劲丢了过去。

一声巨响,哗啦啦炸起一地的碎石,有一小块擦着周军使的脸飞溅而过,把他的脸划出了一道血痕。

周军使没去管脸上的伤,张大了嘴,愣愣地看着,耳朵轰鸣,大声说:“这…这是震天雷啊!”李弘益大笑,说:“周军使倒会起名字,我看这物事就叫‘震天雷’吧!”

周军使的表情顿时变得很复杂,眼神中带着欣喜、自豪,又掺杂了些别的东西。伍都头拍拍他的肩膀,羡慕地说:“倒叫你起了个好名字啊,老周!”

李弘益和曹用行初次出仕,家里给得钱很快便花完了。李弘益大部分钱都用做抚恤伤残,虽然玉门关没什么其他花钱的地方,可是经不住火药和玻璃的原材料开销巨大。

最关键的问题其实不是采集开挖,而是运费。制作玻璃所需长石、石灰、石英和煤炭都要从外面运来,先前采购的一批很快就用光了。

至于火药,硫磺倒还是小事,关键是硝石。实际上唐朝时中国人就已经发现了硝石的一个用途,那就是制冰。

西北地区虽然是硝石的主产地,可那毕竟只是世家大族和官员们为了消暑,在家中备一些。李弘益这一次前来,把李家、曹家的硝石全都拉了来,还找二哥李弘定弄了一些,依旧是杯水车薪。

没奈何,他下令让人去厕所的土墙根刮墙霜,只是玉门关就这么点儿人,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

火药改成颗粒状全部都靠李弘益自己一个人,除了阿多和曹用行,他不信任其他人,所以这件事只能亲力亲为了。

李弘益找来个筛子,足足筛了三天,胳膊都肿了,眼睛也晃晕了,才把库存全部都改造完毕。他实在没有力气去装填,哀嚎着去找到曹用行。

曹用行的玻璃作坊里,一个临时做的不大的书架上,摆着几十块玻璃镜子。一个上午能够备齐一铁锅的原料,大约能制出五面瓷盘大小的镜子,只是报废率比较高,能够做成功的也不过十之二三。

佛奴也在一旁打帮手,他动作细微谨慎,拿着铁勺缓缓地将玻璃流质倾倒在模子里,连大气也不敢出。

李弘益看他认真的样子,心里赞赏不已,静静地等他做完,才耷拉着两条胳膊,凑过去对曹用行说:“九郎,你没发现什么问题么?”

曹用行正陶醉在制作玻璃的过程里,他双眼发亮,只觉得满眼都是一吊吊的大钱。

听到李弘益问话,他一下子跳了起来:“怎地,我们哪里出错了么?”李弘益摇了摇头:“你不觉得荷包里空荡荡的么?”

曹用行一愣,随即叉着腰,下巴点着书架:“把这些卖了,咱们就发财啦,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