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巨鹿决战
秦二世三年十月,依照熊心的最高指示,项羽跟从上将军宋义率五万楚军北上救赵,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征程。
上将军宋义的号也很有意思,叫“卿子冠军”。“卿子”是上流人士相互拍马屁时对对方的褒称,其实就是公子哥的意思,“冠军”就是军中之冠的意思。卿子和冠军加在一起我怎么听怎么像一个公子哥儿统领三军,不甚吉利。
实际上宋义,或者说熊心本人并不热衷于去救援巨鹿,在那里秦军兵多粮足士气正旺,这个时候去捋章邯的虎须在正常人看来简直就去是送死。于是宋义的大军刚行进到安阳就驻扎了下来,前后一连呆了四十六天都没有拔营起程的意思。而求战心切的项羽却顾不上这么多,等不到军队有进一步的动静后,他忍不住去面见宋义说:“上将军,我听说现在秦军围攻巨鹿甚急,为今之计我们应当赶快渡过黄河与赵军内外夹击,这样才可能有机会一举打败秦军。”
宋义那里理会项羽的要求,他想要给项羽一个下马威,于是微笑的回答道:“项将军所说不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秦国,而并不是仅仅为了和章邯打上一仗。现在秦赵双方正在决战,我们就应当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如果秦军胜了,也必然是损失不小,这时候我们可以趁机攻击秦军,就容易获得胜利;如果赵军胜了,那对付秦军就更好办了,我们可以趁他病要他命,一鼓作气攻入咸阳。”随后宋义捋了捋自己的胡子,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继续对项羽说:“要说在战场上厮杀,我比不上项将军你,可要是说运筹帷幄,呵呵,将军你可比不上我啊。”
然后宋义随即脸色一变,也不理会项羽,转而厉声对手下颁布一条军令:“军队中但凡有像老虎一样凶猛、羊一样倔强、狼一样贪婪,厉害却不停指挥的人,一律军法处置。”
项羽是决心攻秦的,部队迟迟不进他自然是心急如焚,但宋义的一番话语颇有深意。
想那宋义也曾在项梁的手下当差,定陶之战前因为劝说项梁对章邯不要骄傲自满掉以轻心让项梁很不爽而被打发到齐国出使,凑巧就此躲过一劫。项梁兵败后楚怀王迅速清洗项梁旧部并培植自己的势力,宋义马上被破格提拔为上将军,证明此人是楚怀王的心腹亲信无疑,所以宋义的行动应该是得到楚怀王的授意,他的决策是得到楚怀王的默许的。在楚怀王熊心看来救不救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在秦赵之争中攫取最大的利益,当然最好能一并处理的像项羽这种并不服从于自己的项梁旧部。所以宋义才会在安阳安营扎寨迟迟没有动作,也才会颁布这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针对项羽的军令,此令一出,想必宋义也就准备单等着项羽自己往枪口上撞。
但不得不说宋义也就是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的角色,在军队中当当参谋还可以,是不能够当统帅的,因为他们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理论上头头是道,实际操作中却又是另一回事。
宋义也不例外,他和项羽对话过后,两人实际上已经撕破了脸皮,可他却之后的行动中接连犯错。在十一月天寒地冻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宋义自己依然每天置酒高会不理军事,这让他脱离士兵不得人心;如果说这只是他为了摆脱像项羽这样的主战派的纠缠故意买醉而导致的失误,那他下一个决定则是致命的错误:在军中百无聊赖之际宋义居然派遣自己的儿子宋襄去齐国做国相,他自己还离开军营亲自到无盐(地名)去给儿子送行。宋义并不是将门出身,也非从行伍中逐渐爬升起来的将领,而是被楚怀王破格升迁提拔上来做的上将军,本身在军队中就缺乏支持和人脉基础。宋义对军队的掌控力并不牢靠,而楚军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项梁叔侄从江东带过来的八千子弟兵,项羽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是宋义远不能比的。宋义对军队的控制源于自身在军营之中,当他脱离大部队之后实际对楚军也就失去了监督、控制的能力,可以说宋义给儿子送行的同时,也一并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项羽平时本来就和宋义不对付,为了是否进军的事情两人更是势同水火,从宋义的大帐里出来项羽就开始对手下将军们牢骚:“我刚才跟宋义说了,大军应该全力向秦军发动攻击,现在兵祸连年收成又不好,军中都快断粮了,将士们都在吃糠咽菜。宋义这小子不让大军马上渡河去赵国境内获得补给,还居然每天都躲在帐篷里饮酒作乐。我说应该尽快和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他却他妈的说什么要承其弊。我呸,”项羽一边说一边往地上狠狠的吐了口唾沫,再一脚踩住使劲的捻了好几下,仿佛脚下踩的是宋义一般,“以秦军的强大要消灭赵军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一旦赵军被消灭,秦军挟大胜之势士气更加壮大,到时候看他承、承、承他妈个屁。”。
虽然一肚子的火气但此时宋义还在军中,项羽出了发牢骚之外也做不了什么,但宋义自己离开军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宋义一走项羽马上开始在军队中做策反工作,他让手下在军队中宣传宋义的三大罪状:一是不恤士卒;二是决策失误;三是徇私情。后两条也就罢了,但第一条罪状想必在当时缺衣少粮的军营中是引起士兵们的广泛共鸣的,随后对宋义本人被项羽定性为“非社稷之臣”。
既然宋义不是的社稷之臣,那就应当让位于是社稷之臣的人。
宋义从无盐回到军营之后,作为下属的项羽自然需要去拜见上司,项羽见到宋义后什么都没说一剑便将宋义的头颅砍下,随后出了大帐大声宣布:“宋义和齐国勾结要谋反楚国,楚怀王给我密令杀了他。”。
这当然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且不十分高明:宋义是楚怀王的左膀右臂,如果有类似的密令也是要宋义杀掉项羽才对。但由于宋义平时的作为及项羽私下的宣传,楚军将士上下早已对宋义产生了很大的不满,将士们又摄于项羽的威名,现在即便有个别人对项羽的说法心存疑虑也不敢再吱声,于是楚军将士纷纷表态:“楚国是将军一家首先恢复的,现在将军您为国诛杀叛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随后众人共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重新获得了军队的指挥权。
这是项羽在会稽起兵之后的又一次斩首行动,这展示了项羽的军事上的天才和特点:行动迅速、果断,无视其他情况只认准对手的领袖和最关键点予以坚决的打击,这是他一贯以来不断取得战斗胜利所采取的策略,也是他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个很重要)。
代理了上将军,项羽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继续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巩固自己的胜利。他一边秉着斩草要除根的原则,派人在齐国境内追上了毫不知情的宋襄,不由分说便将宋襄杀死;另一边命人将发生的事情回报楚怀王。事态的发展远超出楚怀王的预料,宋义被项羽杀死完全打乱了楚怀王原先所有的部署,项羽派人回来报告楚怀王其实也就是知会你一声的意思,不管楚怀王如何回复,现在军队在项羽的手里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楚怀王熊心对此是无可奈何。对项羽来说,如果楚怀王的回复让他满意,他杀宋义就是名正言顺;如果楚怀王的回复让他不满意,呃,那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宋义被杀标志着项羽,或者说是项氏集团与楚怀王熊心之间的政治博弈基本上分出了胜负。熊心无奈之下只得认栽服软,任命项羽为上将军,也就相当于默认了宋义之死是出自他的授意,帮项羽背了黑锅。
虽然在宋义的事情上失算了,但熊心依然不死心,他还有最后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就是寄希望于章邯这个曾经干掉项梁间接帮助他夺得楚国政权的对手能再次帮忙干掉项羽。于是熊心在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的同时,命令楚军继续按“原计划”迅速救援巨鹿。
对于项羽来说与章邯作战根本不需要命令或动员,为人为己他都要和章邯一决雌雄。
在当时的安阳到巨鹿之间横亘着两条大河,与安阳临近的一条大河是黄河,与巨鹿临近的另一条大河是漳河。做掉了宋义又正式当上了上将军的项羽命令队伍马上开拔,带领部队迅速渡过黄河向巨鹿挺进。尽管项羽是天生的战士,但如果说这个时候的项羽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无畏的决心带领楚军主动向秦军进攻,我认为纯属扯淡。当时项羽手上只有五万人,而巨鹿的秦军包括王离的长城军团十万人、章邯的帝国中部集团军二十万人,而且之前接连大胜又粮草充足,正是兵强马壮士气如虹,论实力双方差了好几个档次。这时候的项羽和章邯就好比一个小资和富豪进行一场赌博,富豪家大业大输一点没什么,小资却是如果输了就要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无论是谁碰到这么一个对手都恐惧和害怕。但恐惧和害怕并不能成为让项羽退缩的理由,毕竟哪怕不是为了报仇,只是为了生存,项羽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一件事情即使再难,如果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有成功的可能。
以往在战斗中项羽总是冲锋在前,绝不喊“兄弟们上,我掩护!”一类的话,然而这一次项羽的行动变得谨慎,他知道自己决不能就这么孤注一掷的把手上的本钱一次性的投进去梭哈一把了事。经过反复思考,项羽觉得自己需要寻找一个信得过的,又具军事才能且足够勇敢的人做先锋去试探秦军的虚实。从条件看来,这个人要像项羽一样,呃,要求好像太高了一点……要是仅次于项羽的存在。
然而有这样的人吗?
还真有。在楚军之中就有一个人叫英布的人可以担当重任。
英布起身于贫农,因为犯法曾被处以在脸上刻字的黥刑,故人又称黥布。英布早年间曾有看相的给他算过命,说他以后会因为犯罪而被处以黥刑,之后又可以做到诸侯王。当相士的预言前半部分成真以后,英布并不感到沮丧反而很是得意,时常有做一番大事的念头。之后英布曾做过骊山工地的刑徒,从工地逃脱后又做过一段时间的江洋大盗,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英布也拉起了自己的队伍辗转投奔了项梁。英布武艺高强勇冠三军,在项梁的麾下常充当先锋的角色,随项梁征战立过不少的战功,被封为当阳君。这次宋义带军出征,英布也在军中担任将军,项羽需要选一个先锋,英布当然是当时的不二人选。
有了合适的人选,项羽立即开始行动,他命令英布带两万人为先锋率先渡过漳河与秦军交战。英布的军队渡过漳河之后没有做过多的休整,马上就投入与秦军战斗之中。人数明显处于劣势的楚军在英布的指挥下勇不可当,几次击败了数量众多的秦军,很快在前线建立起了稳固的滩头阵地,随后英布派人渡河向项羽汇报战况。
项羽接到英布的汇报,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到了,胜负在此一举!他带上自己剩下的本钱——三万条鲜活的性命,收拾行装渡过漳水与英布的两万人汇合。
大战一触即发!
这里要详细说明的是当时巨鹿周围对阵双方的情况。
秦国一方:围城的是王离的十万秦军,他们的责任是每日吃饱了饭就三班倒日夜不停的攻击巨鹿城,而王离他们的粮食由甬道源源不断的送达。所谓甬道,是两旁有墙或者其他屏障物体遮挡的运粮通道,有的甚至不仅两旁有墙,顶上也是封闭的,修得就跟管道或是隧道差不多,可以保证粮草可以在最少受到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运送到目的地。守护甬道安全,保障甬道畅通的是章邯的二十万中央集团军。
反秦武装一方:除了项羽和他的五万楚军外,巨鹿城里是苟延残喘的赵王赵歇和他的残部,每日就在死亡线上挣扎,自己都自顾不暇是不能指望的;巨鹿城外倒是汇集有十几支大大小小的反秦武装,但起先有不怕死的率军冲击秦军阵营,冲进去的人就跟泥牛入海一般没了消息。其他的反秦武装一看这阵势都不敢有所动作,只是远远的安营扎寨,搭好防御的营壁,选好撤退的后路,每天派人坐在营壁上远远的眺望巨鹿城下的战斗,时刻准备着一旦巨鹿城破则随时开溜,真正的作壁上观。
所以对项羽来说,除了自己手上的五万人马以外,并没有任何一支友军可以帮得上忙,要赢只能靠自己!
我们知道战斗中要以寡敌众以弱克强,就不能瞻前顾后,需要的是一往无前的精神。为了表示自己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断绝自己和手下的杂念和退路,项羽在漳水边集合了他所有的人马,当众烧毁了一切多余的辎重及所有可以渡江的一切船只器具,并且只发给每个人三天的口粮,其余的食物一律沉到江心,意思非常的明确——三天之后的粮食就在敌人的军营之中,消灭敌人就能吃饱饭。
所有人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当然项羽不是傻子,完全没有把握的事情是不会去做的,通过前期英布的试探,项羽准确的意识到秦军也不是就强大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三十万人聚拢在一起确实是好大一片,但如果摊开既要四面围城,又要保护甬道,单位面积上实际的人数也就变得有限。秦军要防备的地方多了,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支援也就不那么及时,加上战役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各路反秦武装虽然陆续在巨鹿周围集结,但都不敢有实质性的动作,让秦军也对反秦武装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这都给了楚军以可趁之机。
为了三天之后能吃上饭,楚军将士们马不停蹄的赶往前线,迅速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战之。”,楚军反其道而行,以一围十主动进攻,反过来分次包围王离的秦军,集中兵力将秦军各个击破。
在项羽的带领以及觅食这个动物最原始的生理需求驱使下,楚军上下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抵达前线的第一天就连续与秦军交战九次。战场上楚军将士各个以一当十,青筋暴露,喊声震天。楚军的行动不仅出乎秦军的意料,打了秦军一个措施不及,一往无前的声势更是震慑各路反秦武装,他们光是从营壁上眺望巨鹿战场,就已经是吓得心胆俱寒。秦楚两军的交战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最终楚军夺取并破坏了秦军供粮的甬道,击杀秦将苏角大败秦军。仅仅一天时间,项羽便基本上将秦军的长城军团打得失去了战斗力,军团主将王离被俘,副将涉间拒不投降自焚而死,而章邯则率兵撤退到漳河南岸。
身为军队副将却敢擅自杀死主将宋义,已经让项羽名闻诸侯,而巨鹿城下扭转乾坤的一战更让项羽威震天下。巨鹿之围解除后四周援赵的反秦武装首领去拜见项羽,他们都还没有从亲眼目睹的这场惊天大战中回过神来,入到楚军军营不由得心生一种朝圣的感觉,每个人都五体投地的跪伏前行,不敢抬头直视项羽,都心悦诚服的推举项羽做了所有义军的统领。项羽还问他们,今后准备怎么办。大家都面面相觑作声不得,心想您老这么猛,以后的事自然是一切听您的指挥,我们哪里知道怎么办。
凭借巨鹿一战,项羽从一支反秦武装的副将一跃成为天下反秦武装的首领,但战斗却没有因为长城军团的覆灭而结束。楚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源于项羽的行动过于迅速,秦军准备不足,而章邯的二十万秦军撤退到漳河南岸后逐渐稳住了阵脚,说到两军当面锣对面鼓的摆开阵势交战,身为秦军名将的章邯并不怵项羽,于是秦楚两军再次僵持了下来,这一僵持就僵持了将近六个月。
章邯是秦朝最后一位名将,对他的身世背景我们知道的不是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名将不同,章邯本人并不是行伍出身,在成为帝国最后的军事支柱之前,他是替皇帝管理小金库的少府,却因为带领一支由罪犯和刑徒临时组成的乌合之众击败周文数十万的大军而一战成名,成为了帝国继白起、王翦、蒙恬之后的又一位名将,由此可见天赋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的存在。
作为名将,章邯尤其擅长打逆风仗,常常能通过迷惑对手败中求胜。在此之前章邯曾经在戏水边击溃周文的数十万大军,在定陶外偷袭项梁的楚军,可以说每次都像为奄奄一息的帝国注入一针强心剂,使得秦朝能得到暂时的苟延残喘。但是章邯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他获得朝廷在后方全力的支持,然而这一次幸运女神没有再眷顾章邯,因为在巨鹿之战发生的之前,秦政府的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变故:章邯背后的支持者,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