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一代奇才吕碧城> 章节目录> 01.碧色倾城临人间

选择阅读主题:

01.碧色倾城临人间

作者:花柚夏 | 发布时间 | 2017-05-04 | 字数:2413

农历六月,浅喜盛夏。世界色彩斑斓,清凉的湖水是微蓝色,柔软的云朵是纯白色,酸甜的果实是正红色,高高的瓦墙是深灰色,广袤的大地是深褐色……

此时,正是荷花出水时,荷花在轻风拂送下舞动着叠翠的裙裾,身姿婷婷妩媚。荷花的粉红、荷叶的碧色都热烈地装点着夏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轮一圈一圈生长,平生随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不争不喜,任它万古又千秋。

轻敲光绪九年的柴门,往事涌流而出。

那是光绪九年(即1883年),也是这样景色怡人的农历六月,伴着微风拂过荷塘的诗意,有一抹更加动人的碧色降临人世,她就是吕碧城。

女婴降生的哭声为夏日又增添一份热闹气息,父母欢喜,兄姊争抢着要看看这个新生的妹妹。就在这一刻,所有的荷花似乎都逊色了,甘愿做陪衬,衬她荡气回肠、闪耀夺目的一生。

吕碧城原名贤锡、字遁天,号碧城。古人大多有名、字和号,尤其是在做官的家庭里,名、字和号三者都要有。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表字和名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意义相同的,二是意义相近的,三是意义相反的,四是意义相顺的,五是意义相延的。

除了名和字,古人大多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起号这种风气在唐宋已经普遍,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号可以是本人起的,也可以是别人起的但得到公认的。吕碧城除了“碧城”这个号,还有“明因”、“圣因”等号。其中“明因”这个号就是严复给她起的,当时她师从严复学习名学,严复在她的课本上写了“明因读本”四个字,因此得号“明因”,后来又被另一位师友改为“圣因”。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古人对名、字、号十分讲究,取一个蕴含深刻含义的名很重要。父亲给这个新出生的女婴取名叫贤锡。吕凤岐的几个孩子名里都有“贤”,吕碧城出生时家中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兄长,还有两位亲姐姐,长兄取名贤钊、二兄取名贤铭大姐取名贤钟,二姐取名贤鈖,碧城取名贤锡(这也是吕碧城的原名),几年后吕家又添女娃,也就是吕碧城的小妹,父亲给她取名贤满。

“贤”的意思是有才能的、有道德的,也有胜过、超过的意思,从取名一事上就能看出父亲对子女寄予了厚望,希望子女们成为品德高尚、才学满腹的人。“锡”在古代通“赐”,意思是给予、恩赐。从父亲给她取的“贤锡”的名就能看出他有多宠爱这个女儿,他把这个女儿看成是上天的恩赐。不过,“锡”也是和尚所用锡杖的简称,或许这里已经为吕碧城年老学习佛法、皈依佛门埋下了伏笔。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厚重的,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世降临人间都带着涅槃重生的憧憬与美好。吕碧城降临在这个诗书世家,这鲜活的小生命眨着好奇的眼睛望着周遭,十分可爱。这是吕家的第三个女儿,父亲吕凤岐满脸笑容,宠溺地望着吕碧城。

孩子是降临在人间的精灵,与父母之间是一种美妙的缘分。

每一份父爱都是伟大的,父爱深沉、严肃、刚强,但又温暖、柔软。父爱是厚实的手掌,将女儿举过肩头;父爱是宽阔的胸膛,扛起家庭的重担;父爱是饱含泪水的双眼,深情望着女儿成长与离开……

父亲吕凤岐饱读诗书,满腹学识,家中藏书数万册,著有《石柱山农行年录》、《静然斋杂谈》。

吕凤岐曾在同治九年中庚午科举人,在光绪三年中丁丑科进士,选为庶吉士。

庶吉士,亦称庶常,是中国清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入选翰林院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被称为"点翰林",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地位很高,是成为朝廷重臣、地方官员的踏脚石。吕凤岐能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可见其诗书与才能都很出众。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散馆后,吕凤岐依然活跃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出任过国史馆协修、玉牒馆纂修、山西学政等职务。山西是个重要的地方,由于当时父亲吕凤岐正在这里任学政,吕碧城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生在此处了。

吕凤岐和女儿吕碧城原本是安徽旌德县人,旌德县位于皖南地区、黄山北麓,东临苏浙沪,北枕皖江,建置于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因“旌表其礼,以彰其德”而得名。旌德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农学家王祯、数学泰斗江泽涵、文坛巨匠周而复都是旌德县人,同时旌德县也是徽文化的发祥地。

旌德县有吕凤岐的出生地垂裕堂,有因他而得名的大夫第,有他别号所凭依的石柱山。吕凤岐应该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但吕凤岐任职地在山西,因此与旌德县的亲戚族人往来较少,关系有些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