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万里觅封侯> 章节目录> 第八章 朝堂交锋

选择阅读主题:

第八章 朝堂交锋

作者:渔岸踏歌 | 发布时间 | 2016-12-20 | 字数:5319

汉明帝端坐龙椅之上,居高临下目视朝臣,威严地说道:“诸位爱卿,自王莽篡汉,近百年来,北虏犯边,害我子民,劫掠商队,危害日久。近来,更是猖獗,竟敢劫杀我大汉使团!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长此以往,大汉国格何存?不知众位爱卿意下如何?”

驸马都尉耿秉第一个出班奏道:“启奏我主万岁,万万岁。我朝圣明,与民休息经年有时,四海升平,仓廪充实。然边陲不宁,其因皆在北虏匈奴。前朝武帝,曾大声疾呼,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愚臣以为,以和去战,兵燹愈盛,扬汤岂能止沸?! 以战去战,方能止战!请陛下选能将强兵,早日踏平北庭,使匈奴不敢南望!”

耿秉,字伯初,扶风茂陵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建威大将军耿弇侄子。其父耿国曾官至大司农。他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读兵书,喜好将帅用兵谋略。担任郎官时,就多次上书谈论军事,深得明帝宠幸。

“万万不可!我朝奉行与民生养休息,成效虽说显著,远没有达到可以对外用兵的富裕程度。陛下圣明,为了节省开支,修建宫室的工程都是一再推迟!耿大人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此时用兵,将动摇国本,万万不可。”大司农牟融出班反对。

牟融,字子优,北海安丘人。此人学识渊博,尤精《尚书》,教授学生数以百计。初任丰县县令,后入朝为官,历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司空、太尉、大司农等职,为官尽职尽责,深受百官敬畏。大司农掌管全国钱粮之事,相当于现代社会里的财政部长,他当然要站在自己的本位替天子考虑问题。所以,他从军费开支的角度反对出兵。

奉车都尉窦固支持耿秉的意见,但有所保留。他说:“古之用兵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匈奴开战,一是要选对时机;二要武备充足;三要一击致命,不可久战。三者缺一不可。”

窦固,字孟孙,扶风平陵人。东汉名将窦融之侄,年少时,好读书,喜爱兵法,后娶涅阳公主。他在内心十分支持耿秉的想法。因为他是汉明帝的姐夫,和汉明帝接触比较多,平素总听明帝反对开战,不惜冷藏动不动就说要“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朝中大臣早就无人敢言开战之事了。所以他说得比较委婉。

太尉赵熹也持保留意见。他说:“掳掠抢夺是北虏匈奴的天性使然。当前形势,匈奴五部已有三部归于乌蒲奴单于,其势如火如荼。上月乌蒲奴单于还遣使来朝,要求和亲。依臣所见,匈奴还没有和我大汉撕破脸面,我主圣明神武,不如顺势而为,答应匈奴的和亲要求,戒急用忍,韬光养晦,相机行事。”

司徒虞延也说:“轻启兵衅并非上策。匈奴侵扰边疆,其志在贪恋我大汉财币,并无夺城占地之意。陛下不如投其所好,多赐予金银珠宝,再选一聪明灵巧之王室女子和亲,边衅必止!”

耿秉听完虞延之语,怒不可遏。他大声争辩道:“司徒此言差矣!试想前朝,确有和亲之事,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想我大汉万里江山社稷,泱泱大国,何至于此!徒增北虏小儿志气,灭我大汉威风!”

司空伏恭年岁最长,须发皆白,有些倚老卖老地说:“耿将军,对匈奴用兵,不可贸然行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举全国之力而为的大事。轻启兵衅不是一个明君所为啊!”

东平王兼骠骑将军刘苍见耿秉势弱,却一时词穷,只是弱弱地附和着耿秉的观点,说道:“我主圣明,切不可助长北虏狼子野心,使天下耻笑!”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气用事,血气方刚,解决不了问题!还望陛下明察。”虞延见耿秉发怒,他不急不恼,对汉明帝刘庄拱手慢悠悠地说道。

汉明帝刘庄皱着眉头,有些不快。在他内心里,十分想效仿汉武帝刘彻,对匈奴来一场全面战争,痛快淋漓,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死缠烂打,困扰中国千年的老大难问题。耿秉曾多次上书陈情,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军事建议,很符合年轻的明帝的心思。今天的朝会,耿秉秉承明帝的旨意,率先发言,就想试试大臣们的反应,却没想到朝中重臣谈虏色变,多数反对耿秉的提议。汉明帝刘庄脸色有些难堪,他很想怒斥虞延几句,但想到自己刚刚擢升他的官职,而且司空、司农都支持他的观点,他还是忍住了自己的怒气。他侧脸给了站在案几旁不远的宦官黄门侍郎于远一个眼色。于远知趣地上前几步,喊道:“众位大臣安静,皇上口谕!”

正在相互争论的大臣们立刻安静下来,文武大臣各归本队,俯首而立。汉明帝刘庄用威严的眼光从专座上的司空、司徒、司农开始,缓慢地看了大臣一圈。语气严肃地说道:“朕再次重申,今后朝堂之上,奏章公文里,不要出现过誉之词,什么圣明神武之类的话,少说为佳。既然圣明神武,何故天蔽日月,警示大汉?何故北虏一再来犯?何故水旱连连,流民成群?”今年,出现了一次日全食,一次月偏食,明帝心中时常忧惧,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他急于想通过一次对外军事行动证明自己的天授正道。而且,自己以刘秀第四子身份承继大统,诸王蠢蠢欲动,多有不服。为了稳定政局,明帝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使功臣、宗室、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同时启用耿秉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政权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明帝多次发布诏令,赐天下民爵,招引安顿流民,减免刑罚,照顾鳏寡孤独,最大限度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压制了国内矛盾的爆发,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精明的明帝明白,是矛盾就总有爆发的那一天。他必须通过一件大事来树立威望,取得朝中大臣的真心拥戴,然后顺势解决内忧和外患。年轻的明帝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如何消除帝国内部对自己皇权的威胁。

天子一怒而朝臣惧,整个大殿立马静得有些可怕。大臣们都低着头,战战兢兢,不敢接明帝的话头。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要是太师桓荣或者太傅邓禹在的话,他们一定可以出面缓和朝堂的紧张气氛。桓荣是明帝作太子时的老师,一直深得明帝尊敬。现在因为年岁已高,经明帝批准可以不必上朝议事。邓禹是汉光武帝时的开国元勋,深得光武帝和明帝父子两人的信赖。邓禹今天因病请假,没有上朝。

虞延思忖了一番,猜测不到明帝发怒的原因。为了平息圣上怒火,他赶紧从专座上起身,来到百官前面,面朝明帝奏道:“启奏陛下,我主自登基以来,宵旰忧勤,倡俭戒奢,废寝忘食,勤政为民,而今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日渐充盈。所谓边衅、水旱诸事,我主训诫得是!这些都是臣下懈怠所致,我自请罚俸三月,以儆效尤!”

正在专座上如坐针毡的太尉赵熹和司空伏恭听到虞延要责罚自己,也赶紧来到明帝面前,和虞延站在一排,也要求皇上处罚。明帝心中之怒稍稍缓解,他深吸一口气,说:“罚俸就能解决危难?好,寡人就听你虞延的,罚俸半年!其余既往不究!各归其位吧!”明帝停顿了片刻,喝了一口于远递过来的水,转移话题说道:“寡人自省多日,也发了《罪己诏》,上月就有波斯国进献了麒麟、狮子等瑞兽,寡人心才稍有安慰。刚才听了各位臣工所议匈奴之言,各有道理。似乎耿将军之议不受大家支持啊!耿将军能否再说说你的看法啊?”

耿秉听到刘庄点了自己的名,立即出班答道:“臣遵旨!”

耿秉转头对着百官朗声说道:“刚才司农、司徒、司空三位大人,还有太尉所虑,归根结蒂不外乎一个钱字!兵法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我二十钟;箕杆一石,当我二十石!我大汉与匈奴相距何止千里!万里用兵,千里馈粮,车马用度之费,不可胜数!我们只有屯田养战,方能取胜!”

明帝有意问道:“何谓屯田养战?”

耿秉说:“屯田养战非末将发明。前朝太史公《史记》中就多有记载。昔营平侯赵充国受命平羌,曾向宣帝上表屯田之利。所谓屯田即在平定羌虏反叛之后,留住一定军力在当地紧要之处,闲时耕种,战时出征。营平侯曾总结了屯田戍边十二大好处。末将以为大致是一为粮食自给;二为困敌;三为安民;四为省费;五为示威;六为修缮之工;七为以逸待劳;八为无鞍马劳顿之忧;九为保存实力,无懈可击;十为安抚友邦;十一为扼守战略通道;十二轻徭薄赋。营平侯在平羌之后,亲自领兵一万,驻守屯田于河湟地区,收到奇效。可惜莽贼乱汉,羌虏勾连匈奴复叛,以致西域再次被匈奴奴役,我大汉与西域通道再次壅塞不通。微臣听说,西域诸国盼汉,犹如大旱之盼甘霖,大宛、大秦、大食、天竺、波斯等国希望与我通商通使,皆因匈奴阻拦甚至杀掠而无法朝贡大汉。微臣窃以为,皇上应选精兵良将,择吉日发兵,兵分三路,踏平北庭,拯救西域诸国人民于水火,使北虏从此不敢南望。而后,屯兵西域,恢复西域都护府,派遣戊己校尉,永定西域。”

耿秉眉飞色舞,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大多数大臣和明帝深受他的情绪感染,面露亢奋之色。唯有虞延嘴角下撇,似有不屑之意。

明帝再问:“太史公所言,有否提及屯兵西域何处,山川地理何如?”

耿秉道:“西域之地,广袤万里,沙漠戈壁纵横绵延,间有绿洲河湖,有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分布大小三十六国。东西通道,有南、中、北三条大道,交汇在玉门关。太史公所记,很多语焉不详。臣多方造访到过西域的汉人胡人,皆言肥美之地甚多,都护府可设在车师或于阗,屯兵之地可选其周边绿洲。”

虞延忍不住插话道:“皇上,太史公所言西域之事,距今已逾百年,其间变化,难以预料。我大汉中原之地,肥沃宽广,物产丰盛,何必劳师远征,万里用兵!一旦不虞,不仅连累国力,徒伤我大汉颜面,甚至危及国体。况西域和漠北绝地,多为不毛之地,民风彪悍,礼法皆无,虎狼不臣之心难以驾驭!以老臣之见,贸然北征,实为得不偿失之举。望我主明察!”

看来罚俸并没有阻止住虞延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

伏恭附和道:“启禀皇上,知己知彼才是用兵致胜之道。武帝征伐匈奴,其后经营西域,是因为前有张骞多年搜集诸国国力民情,后有傅介子、陈汤等死士敢于深入绝地,为皇上赴汤蹈火。我大汉仰仗光武帝英明神武,恢复汉祚,吾皇秉承先帝治国韬略,国运昌隆之势已现。安邦养民为我朝重中之重。西域诸国之事,鞭长莫及,劳师远征,劳民伤财而已。更兼北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四处游击抢掠,我大军搜寻接战实属不易。吾皇不可操之过急。”

窦固说道:“皇上,司徒、司空两位大人所言不合事实。臣闻西域计有大小三十六国,牛羊马匹、瓜果菜蔬、玉石铁矿等不可胜数。何况经营西域,不仅可以连接大秦、波斯等国,互通有无,还可以拱卫中原,威胁北虏左翼,杜绝匈奴之患。”

耿秉接着道:“皇上,臣闻兵书上说,战争没有必胜把握时,不可随意出战;攻城不能一战而下,不可劳师动众。我军军械自光武中兴以来,已全部更换为铁质大刀和铁制箭头。而北虏所用,仍为我军淘汰的青铜兵器。我军单兵军力与之相较,以一当十!这是其一。其二,我大汉农耕自从采取铁质农具,并重视良种,推广轮作之法之后,产量大增。这一点,在座三公大人比我更有发言权!至于出征之耗费,只需准备一年军备足矣!其后所费,皆可取用于西域诸国,因粮于敌,就地取材。”

虞延还要说话。被明帝制止。明帝说:“各位爱卿,今天的朝会出兵的事情就不要再议了。究竟可否出兵,请众位爱卿,秉笔直书,具表上奏。”说完,明帝转移话题,问司隶校尉王康道:“司隶校尉,说到太史公,朕想起班固的事。平陵县令尹敏举报班固私修国史、诽谤朝廷的案子审得如何了?”

司隶校尉王康出班答道:“臣前日已将京兆尹太守边绍奏章随文呈上了!”

“哦?”明帝转头看看宦官于远。

于远靠近明帝附耳道:“已放在龙书案上了。”

明帝嗯了一声,又问:“边绍奏章大意如何?”

“启禀皇上,边绍大意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有因无因无关宏旨,关键是到底有没有诽谤朝廷!”明帝心中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皇权是否有人质疑和挑战。

“微臣把班固所撰文字,全部搜集交给了御史中丞,并请太师亲自把关查阅。太师认为,班固所书虽有激愤之词,绝无诽谤之语。”王康说道。

桓荣是汉明帝刘庄作太子时的老师,是他非常尊敬的人。听说还请了自己的老师,明帝表面上有些不悦,内心却放心了许多。他略有责怪地斥责道:“无礼之尤!太师近来身体欠佳,卧床多日,区区小事,怎可劳烦他老人家?!朝廷养了成百上千的读书人,还非得太师出面不可吗?”

司隶校尉王康知道明帝和太师感情深厚,听到斥责,他赶忙跪倒,诚惶诚恐地答道:“微臣罪该万死!太师曾在太学教授过班固,听说班固获罪,有感于人才难得,又担忧有人要借班固之言诽谤陛下,使陛下龙体不安。所以派人找微臣取来班固所撰文字,在床榻上逐字逐句察看。这是桓老太师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啊!”

明帝听闻王康一席话,有些感动,说:“难为老太师了!寡人受教于太师多年,得益匪浅。寡人要颁诏天下,在我大汉,要祭孔、尊师、兴教!”

丹墀下群臣一起拜倒,山呼:“吾皇英明,万岁,万万岁!”

面对群臣的膜拜,明帝无奈地轻轻摇头,没有责备臣下。明帝让群臣起身,问道:“班固之事,众位爱卿还有话说吗?”

耿秉见机双手捧着一卷竹简启奏道:“微臣有班固之弟班超所书《陈情表》在此,请皇上过目。”

于远接过竹简,躬身放到明帝的龙书案上,缓缓展开。明帝粗略看了一遍,左手中指轻叩案几,微微点头,赞赏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班家两兄弟也有乃父之才啊!文采飞扬,层次分明!明天司隶校尉传寡人旨意,寡人要面见班超。”

班超见过明帝之后,得到了明帝的赏识。很快班固被无罪释放,官复原职。明帝见他对编撰史书情有独钟,命他牵头负责与他人编撰后汉史。班固率先完成了记载汉光武帝事迹的《世祖本纪》,得到了明帝的褒奖。班超则因冒死上奏救兄,给明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明帝特授班超为兰台令史。虽说班超官职低微,但总算有了稳定的收入,朝不保夕的生活从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