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万里觅封侯> 章节目录> 第七章 明帝刘庄

选择阅读主题:

第七章 明帝刘庄

作者:渔岸踏歌 | 发布时间 | 2016-12-20 | 字数:7698

大殿内,文武百官手执芴板,分列两厢。汉明帝刘庄,头戴黑色冕冠,身着玄色上衣,朱红色下裳,高坐在龙椅之上,正在和朝臣们讨论边疆的军事。最近,他又接到了西北边将的多份奏章,无一例外都是痛陈匈奴劫掠边民、攻陷边关的事件。敦煌太守赵螭的奏章最让汉明帝气恼。赵螭奏称,去年汉明帝派往西域的一支两百多人的使团,西出玉门关不久,即遭到匈奴人的截杀抢掠,两百多人,仅一人受伤生还。自从王莽篡汉,改变了汉武帝以来刚柔相济的边关政策,一味地强横用蛮,甚至剥夺了匈奴可汗的称号,使得汉匈交恶。新莽后期,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匈奴人见有机可乘,重新入主西域,将汉朝的势力彻底逐出。匈奴人又四处出击,抢劫商队,杀害边民,欺压西域各地人民,使得中原与西方的交往完全断绝了近百年。汉朝的势力只能止步于玉门关,西方马队的驼铃之声也只能在昆仑山和天山回响。今年到达东都洛阳的波斯使团称,波斯皇帝早有与汉朝通好的意愿,在几十年间派遣使团不下十次,都在陆路受阻而无功而返。这一次成功抵达大汉,还是请阿拉伯人作向导,从海上历经两年才到达闽越泉州。所带来进贡的珍禽异兽,多半葬身大海。由于古代海上交通工具不发达,导航技术十分落后,海上之旅的凶险远倍于陆路。汉明帝刘庄遥想当年汉武帝时期,八方来朝,天下仰慕,大汉威仪远播海外。而自己当了天子,却因匈奴侵扰,断绝了西方来朝的路途,使大汉天子之名名不副实。东汉开国几十年间,父子两代严格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国力不断增强。于是,明帝动了仿效汉武帝、再次凿通西域的心思。

东汉建国第二年,即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立其长子刘强为皇太子。刘秀原配夫人阴丽华仅立为贵人。在阴丽华没有进宫之前,刘秀和郭圣通共生了五个儿子。

当年,受更始帝刘玄所遣,破虏将军刘秀告别新婚妻子阴丽华,单人独骑,持节北渡,深入北地招抚州郡。谁知遭遇王朗叛乱,刘秀深陷绝境。为了达到和当地真定王刘杨联手抵抗王朗的目的,刘秀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这是一个纯粹的政治联姻。虽说婚后,刘秀一直和郭圣通恩爱有加,但随着东汉的建立,阴丽华来到东都洛阳,郭皇后的地位就一步步走向没落。想当年,刘秀在长安太学读书的时候,曾对同学发出“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可见刘秀对阴丽华的倾慕之心由来已久。公元28年,阴丽华生下第一个儿子,圣恩日隆,刘秀亲自赐名刘阳。并说阳为赤色,为皇朝国运之系,暗示了日后废立的信息。

在和诸王子一起读书期间,刘阳从小即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十岁即通晓《春秋》。有一天,刘阳奉皇父之命,单独朝见刘秀。刘秀以春秋各章考问刘阳,刘阳皆对答如流。刘秀喜不自禁,慈爱地摸着刘阳的头,说道:“太师们都夸赞皇儿才思敏捷,今日一试,果然所言不差。”

“谢皇父夸奖!”刘阳年岁虽小,却对宫中君臣礼仪早已精通。尽管父亲对自己宠爱有加,他并不侍宠而骄,一直很自然且谨慎地守着自己儿臣的位置。

见刘阳一本正经地拱手称谢,刘秀笑道:“这里就我们爷俩,皇儿不必拘谨。”

“君臣之礼是先高祖皇帝所制。有没有外人在场,皇儿都应谨守君臣之礼。这是先生教的!”刘阳答道。

刘秀呵呵大笑,内心对刘阳的表现很是满意。他忽然转移话题,若有所思地问道:“皇儿知不知道吴国的季子啊?”

“吴王寿梦第四子也。”

“史官说季子天资聪颖,礼仪诚信,谦逊恭谨,淡薄名利,情愿耕读而不就王位。皇儿有何评价?”

“当仁而让,弃国而耕,愚憨无比,非大丈夫所为!”

刘秀听了此语,又是一阵大笑。他轻轻地敲着刘阳的额头,充满慈爱地夸赞道:“真乃我刘秀之子也!”

这一次的对话,打动了刘秀的心,使他的变储之意更加深浓。但他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刘秀还在观察等待。

由于东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国策,历经十五年后,人口新增,流民入籍,加之朝廷鼓励垦荒,朝廷对新增人口与田亩数量完全不清。于是刘秀下诏,要求重新清查全国人口和田亩。在各州郡的官员奏章中,光武帝看到陈留吏的奏章上有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于是,他问左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左右皆不能作答。召见陈留吏询问,陈留吏诚惶诚恐,只说他是在洛阳的长寿街上从路人的口中得到,佯装不知是什么意思。这时,只有十二岁的刘阳插话说:“启禀父皇,这是有人教陈留吏核查土地的要领。”

光武帝刘秀有些不解地追问:“朕下诏彻查全国田亩人口,怎么就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刘阳回答说:“河南是帝城所在地,近臣显贵多居此地。南阳是皇父家乡,与皇父不是沾亲就是带故。这两个地方的田亩和宅第逾制在所难免,无人敢于认真核查。”

光武帝刘秀于是诘问跪在殿前的陈留吏:“东海公所言是不是真的?”

陈留吏汗出如浆,再也不敢隐瞒,叩头不止,答道:“东海公所言不差分毫,罪臣该死!”

这一次的表现再次让刘秀见识到了刘阳的机敏,使得刘秀对自己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儿子愈加青睐。

尚书令申屠刚眼见刘强当太子多年,还没有建立东宫,招纳属官,开署办公,觉得于制度不合,三次上书谏言太子刘强应该入主东宫,以安天下舆论。刘秀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并把不识时务的申屠刚贬黜出洛阳。刘秀起了废掉太子的心思,无奈太子刘强一直谨言慎行,没有一点过失,而且才思和胆识与刘阳不相伯仲。刘秀一直找不到恰当时机。

公元41年初,刘秀终于找到了郭圣通的错处,下诏废去了其皇后头衔,改立阴丽华为皇后。刘阳一下子由庶出变成了嫡长子,有了承继大统的天然条件。太子刘强自母后被废,开始坐立不安,他明显地感觉到了父皇的变储之决心。大臣郅辉揣摩出了刘秀的心思,就来到太子驻地,对太子劝道:“今母后被废,太子已经身处疑位,如不早作打算,天长日久,必将上违孝道,使自己身陷危险之境,甚至会引发宫廷巨变,动摇国本。不如太子自行引咎退位,给皇上一个台阶。”

于是,刘强两次上书称自己自愿侍奉母后,且“才疏学浅,身体欠佳”,要辞去太子之位。刘秀对这个儿子并没有恶感,有些于心不忍,所以一直好言安抚,没有答应。

公元41年底,十三岁的刘阳进爵成为东海王,留在洛阳随侍在刘秀身边。刘秀正在为储君变换之事纠结的时候,单臣、傅镇等蛊惑流民造反,并很快攻占原武城,劫杀了郡守以下所有官吏。汉光武帝派朗陵侯、城门校尉臧宫率兵四千人将原武城团团围住,但原武城城墙坚固,护城河又宽又深。臧宫指挥兵士从四面发起猛攻,死伤的兵士充塞了护城河,河水为之变色,但原武城却岿然不动。光武帝刘秀为此召集大臣们研究对策。

壅奴侯、执金吾寇恂出班奏道:“微臣以为,城坚难攻,当用死士!想当年,我们攻打宛城,也是久攻不下。最后,组织了五百人的敢死队,攻上城头,一举拿下。”寇恂参加过当年的宛城大战,并且亲自带着敢死队冲锋陷阵。每每讨论战策之时,总喜欢提起当年的这场惨烈的战斗。

高密侯邓禹接话道:“一味蛮勇,不是用兵之道。皇上应该加派重兵,死死围困,久之,贼兵必致困厄而降。”

大司马吴汉问道:“可否考虑水攻?”

臧宫回道:“城中被妖人裹挟民众数万人,水攻会伤害许多无辜老百姓的!我看还是应该多拨钱粮,提高赏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提出的建议不外乎用钱悬赏,让士兵拼命。刘阳在成为东海王之后,刘秀为了培养他,经常让他参加朝会,以提高他的从政能力。

刘阳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若有所思。刘阳每次参加朝会,刘秀都要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次也不例外。他点名刘阳道:“东海王一直没有发言,你有什么看法啊?”

刘阳朗声说道:“小王听说妖人单臣、傅镇他们在原武城中聚集了充足的粮草,所蛊惑而起的妖民气势正盛,加之城墙坚固,护城河水深宽阔,这些都是不利于围城攻城的因素,所以臧将军虽然领兵进攻了两个多月也没有成功。如果围城太急,必定坚守。但是,妖人反叛的人数毕竟有限,受到我大军进攻一定人心惶惶,久困城中必定想要突围。兵书上说,‘围城必阙’。不如攻其三面,留其一面。妖人必定会突围出城。我大军随后追杀搜捕,届时,一个小小的亭长即可消灭他们了。”

刘秀听了大加赞赏,不断点头。他转头环顾左右,面露得意之色:“各位大臣,议议东海王的战法,看看可行否?”

邓禹点头称是,说:“东海王所言,正是孙子兵法所载的‘围城必阙’之战法,我看可以一试!”

臧宫也说:“微臣愚笨,只知一味蛮勇,不知智取。还是东海王高明。”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果不其然,围城三天之后的一天深夜,单臣和傅镇各率一队人马分头突围出城。官军随即追杀,反叛者四散奔逃,很快便被消灭。

用刘阳之计镇压了反叛之后,刘秀终于下定了立刘阳为太子的决心。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终于同意了太子刘强所请,改立刘阳为太子。下诏说:“《春秋》之义,立子为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从此之后,刘阳和哥哥刘强互换位子,并改名为刘庄。

刘庄获立皇太子,拜张佚为太子太傅,博士桓荣为太子少傅。师从桓荣,专心学习《尚书》。《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相传为孔子编撰,专为教授为君之道,也就是如何治理国家,当好皇帝,是一本执政者必修之书。

桓荣开讲的第一篇为《尧典》,该篇文字记载了上古时代帝王尧施政期间的政治主张。桓荣专从其中六句话着手和刘庄讨论为君之道。这六句话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桓荣解释说:“君王之明最为难得,所谓明,就是正确选择、辨明是非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品德。作为君王,最能体现自己高尚品德的,就是对自己家人的亲善。一个对自己家人都不能亲善的君王,无论他多么有才,有成就,疆土多么广大,人口多么众多,军功多么丰伟,都不算一个英明的贤主,势必被后人所诟病。家族的亲密和睦,君王才能有更多精力来考察鉴别百官,留下德才兼备的有能力的好官,贬黜贪赃枉法的没有能力的坏官。这一点做到了,再使各诸侯国和谐顺服,国家和人民自然就安定祥和,帝国还能不强大吗?”

自从立为太子之后,刘庄就常常思考与诸王的关系。他从史书上看到胡亥大杀兄弟姐妹及其子孙,还有前朝武帝时的父子相残,他在权力的宝座上似乎闻到了浓重的血腥味道。他经常在睡梦中梦见自己手提宝剑,四处追杀人群的景象,常使得他惊悚不已。

他为了和老师桓荣私下讨论自己心中的疑虑,没有让其他王子陪读。听完老师桓荣的一席话,刘庄发话问道:“老师,诸王关系最难相处,我该如何是好?”

“以和为贵。”桓荣答道。

“和之不成,又当如何呢?”

“和之不成,当再和之。君王所有的努力,天下人自然知道。各朝各代,总有不愿意和顺,异想天开的人。君王对这些人,也要以亲善为本,切勿妄杀!”

“其言其行危及君王,又当如何处之?”刘庄心里还是充满疑虑。因为,他当了太子之后,明显感觉到了诸王子的敌意。本来跟他关系最近的楚王刘英,见到他也开始冷嘲热讽,似乎是要给废太子刘强打抱不平。和他一母所生的山阳王刘荆,更是不肯见面。实在躲不过,也是寡然无语,充满敌意。刘庄能够忍受这些不和谐的气氛,但是不能确定自己登基后的作为。他很矛盾。

“不杀不足以治天下时,又当如何呢?”刘庄又进一步探问道。

桓荣听出了太子刘庄的担心。作为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他的阅历足以让他能够感知宫廷里的事变。他希望自己教出的皇帝,是一个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不乱开杀戒的明君。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使得拥有无上权力的皇权,能够通过自我约束,有所遏制。针对日后王子间不可避免的政治斗争,他希望刘庄以亲善化解一切。历史证明,桓荣的教导,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刘庄对待自己兄弟的所谓谋反十分忍耐,没有做出太出格的事。

桓荣十分耐心地说:“古人说: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所载,对于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共叔段多次的挑衅,和母后对自己的绝情,郑庄公都是一忍再忍,并没有马上刀兵相见。倒是共叔段自己倒行逆施,最后自取灭亡。对于自己的权力,太子陛下今后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微臣所见,皇上的选择绝对是英明之举。其他诸王无人能够撼动太子的地位。原因有三:第一,太子是皇后之嫡子,血统纯正,宜承大统;第二,太子资质聪颖,有目共睹;第三,诸王就国,只采食邑,无有兵权。诸王如何可以挑战皇权?太子登基后,大可网开一面,尊废太子刘强,抑制其他皇子,使诸国之臣子皆出自皇上。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听了这一席话,刘庄心内稍安。他将《尧典》上的这六句话工工整整抄在一张丝绢上。自此挂在帷帐上,每日诵读。

公元58年,刘庄顺利接班当了皇帝。上台之初,他一切依照汉光武帝刘秀的政策,奉行与民休息的国策,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对自己的九个兄弟严加监视,全部离开首都洛阳,回到各自的封地。为了表达对废太子刘强的歉意,他对刘强的封赏远远多于其他兄弟。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皆不同。对于刘庄继位耿耿于怀的王子总有那么几个。尤其是山阳王刘荆。刘荆自幼天资聪明,尤喜吟诗作赋,经常写作颂扬汉光武帝的丰功伟绩,常常博得刘秀丰厚的赏赐。因为其母阴丽华的关系,刘秀对这个儿子比较溺爱。使得他的野心逐步膨胀,他竟然对母亲阴丽华说:“我是你的儿子,哥哥也是你的儿子,为什么他能做太子,我就不能!”当时,阴丽华大惊,狠狠责罚了刘荆。但碍于母子情深,她没敢把刘荆的话告诉刘秀。

及至刘庄登基,各皇子回到封地。在郡国内,朝廷规定诸王子只采食邑,不得干预地方政府。诸王子都是好吃好喝,却无兵无权。生活的优裕,加之无所事事,渐渐地,山阳王刘荆,这个孤芳自赏,自认有才的人开始不安于现状。他派人从楚地请来了一个巫师岑汉,天天在家大行巫蛊之法。岑汉揣摩到刘荆想造反取而代之的心思,就怂恿道:“我王殿下和先帝一样,日角隆准,奇骨灌顶,胸有大痣,为贵人之相。”他不敢直接说有天子之相,只以贵人代替。

刘荆心领神会,喜不自禁。他对岑汉作揖致谢,再问:“何以致之?”就是问岑汉怎么办才能达到目的呢?

岑汉诡异地一笑,说:“办法就在废太子身上!”

于是,刘荆依计而行,给刘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刘荆夸大刘强舅舅家的灾祸,说:“太后被废去皇后职位,独守冷宫多年,到了年老,更是被赶出皇宫。普天下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心酸痛苦。后来,太后去世,棺椁还在堂上没有安葬,洛阳官府就遵旨捕杀参与送葬的宾客,有的人家被杀者数十,这是多么沉痛的变故!你舅舅家的人也是多年得不到提拔!如果你出来振臂一呼,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征兵百万没有一点问题。打到洛阳,一举成功,就像用巍峨的泰山砸鸡蛋,四匹马拉的车载一根鸿毛那样容易。最近,我观天象,都是有利于我们的!想当年,高祖起兵于亭长任上,父皇在白水起义,何况大哥你是父皇的长子,当年的太子,你的条件比他们当年强多了啊!你一定要带领我们以雪废掉你太子之位及母亲被害死的仇恨!你一定要向高祖学习,可不能做秦国太子扶苏那样的人啊!”

刘荆派心腹之人将信送到东海王刘强府邸。刘强正在病中,卧床休息。送信人坚持要将信亲自交给刘强。刘强只得强撑病体,拆阅了信简。还没看到一半,刘强就吓得不敢再往下看。赶紧重新封好信简,将送信人捆绑槛车,一路送到洛阳。

刘庄看了此信,气得一掌推翻了书案。他带着信简,匆匆来见太后阴丽华。

阴丽华看毕此信,气得浑身颤栗,大哭道:“孽子,罪不容赦,死有余辜啊!”

刘庄垂手而立,不发一言。

阴丽华骂完,问道:“皇上准备如何处置?”

“全凭太后发落!”刘庄简短地说。

阴丽华流泪不止,说:“荆儿自小就受到先帝的溺爱,跋扈非常,没人能够管教!他这一次做出如此悖逆的事,一定是有妖人蛊惑!请皇上查清真相,再行定夺。皇上,荆儿与你可是一母同胞啊!”

得到太后旨意,刘庄迅速派司隶校尉王康带人将刘荆押解进京,查清真相后,只是斩杀了巫师岑汉、送信人,处罚了藩国几个臣子。刘荆因为阴丽华的庇护,只是被削减了一半的封国。其被减的食邑奖励给了东海王刘强。

刘荆经过这一次的事变,稍有收敛,但内心的不服与怒火与日俱增。他并不甘于失败。得不到刘强的支持,他常常做着自己当上皇帝的美梦。

公元64年,太后阴丽华去世,在这个世上再也无人能够管束刘荆了。刘荆更加横行无忌,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言行。他四处散布自己曾得到先皇帝的许诺,说什么刘庄德不配位,不够资格做皇帝,就该自己继位。刘庄仍然隐忍不发。公元70年,羌人联合匈奴,在金城郡一带反叛。东汉西北边境烽烟四起。汉明帝刘庄派出大将窦固和耿秉征讨羌人。这时,刘荆觉得时机成熟,四处奔走,遣使联络各个藩国,甚至派人和北匈奴联系,想要叛乱。感觉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起兵前夜,他去问其藩国宰相程宇:“都说我长得象先帝,先帝30岁就登基当了皇帝,我如今也是30岁,你看我可以起兵吗?”

国相程宇本来就负有监视刘荆之责,况且其家人全都在东都洛阳居住,他怎敢拿全家人的性命陪刘荆玩这个注定要失败的游戏啊!国相程宇连夜出走到洛阳告发了刘荆的罪行。刘荆眼见国相出走,知道自己罪行败露,赶紧写了一封检讨书,派人送往洛阳,又叫手下把自己捆起来,关进监狱。刘庄看了刘荆的检讨,觉得写得比较恳切深刻,又值母亲新丧,就没有追究他。只是派了一个黄门侍郎代表自己把刘荆狠狠责骂了一顿。

过了一年,眼见皇上对自己没有再追究,刘荆又不安生了。他又从楚地找了一个据说法力无边的巫师,在自己府邸天天设置法场,对着刘庄的画像作法诅咒,希望利用神鬼的力量让哥哥早日死亡。作法的功力可想而知。这件事很快又被程宇上报。明帝刘庄下诏说:“老百姓做事都知道有个事不过三,山阳王不思悔过,不断反叛朝廷,自寻死路,还需要皇上我说什么呢?”刘荆见到诏书,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只好自杀了!

解决了刘荆,安抚好了废太子刘强,本来想松一口气的明帝,又接到报告,说楚王刘英大肆结交侠士,收买宾客,又在封国制作逾制的金龟玉鹤,并伪造符瑞,散布舆论,积极准备造反。桓荣知道自己的学生宅心仁厚,不忍加害同胞兄弟,但眼见皇子们一个个接连出来挑战皇权,桓荣就觉得自己的教育是不是有值得检讨的地方。他和几个心腹大臣商议后,发动全国的太守以上的官员,上奏弹劾刘英。全国的奏章不断发往朝廷,对刘英是一片喊杀之声。刘庄还是不忍加害,毕竟在做太子之前,刘英是自己最亲密的兄弟,十个王子中,他们的关系最亲密。刘庄仅仅把刘英流放岭南。为了以绝后患,桓荣交待押送刘英的官吏传话给刘英说:“皇帝仁厚,使子觊觎,苟活于世,牵连子孙。”刘英惭愧不已,在流放路上投河自尽。刘庄得知刘英死讯后,很是恼怒,对刘英所结交的宾客及官吏进行侦讯,凡在刘英谋反中有所知情的人一个不留,前后杀了一千多人。

济南王刘康和阜陵王刘延也在封国结交宾客,有响应刘英图谋不轨的苗头,刘庄亲自问讯后,觉得没有刘英那么严重,于是将他们的封地全部减半,并终身禁止回到洛阳,永远不准离开封国。和历史上的皇帝比较,汉明帝算得上是个仁君。

汉明帝在位十三年间,东汉人口从最初的2300万,激增到4700万,生产力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国库的粮食每年朽坏的都数以万斛。威胁自己皇权最大的三个王子(刘荆、刘英、刘强)都已去了天国,皇权也得到了极大的稳固,这些因素使得汉明帝激情迸发,终于有了和匈奴决一死战的底气。风华正茂的汉明帝决计要效仿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开战,以雪和亲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