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书网 勤书网
登录 | 注册

正在阅读> 雪岩红梅> 章节目录> (捐官制度详解)

选择阅读主题:

(捐官制度详解)

作者:雪如尘 | 发布时间 | 2016-11-13 | 字数:2933

清朝大富大贵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天生的王公贵族,这是封建制度中的幸运儿,自不待言。第二种是当官的,“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就是清朝时期才流传的,当官者的富贵,也是大家公认的,我也不多说了。第三种就是政府有后台,靠着官府撑腰做生意赚了钱的商人。

有人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说得上富,却称不得贵。这话是有问题的。要是放在明朝以前,唐朝以后,商人的地位自然是很糟糕的,但是到了清朝,这个状况就有所改变了。

地位低的商人,跟农民、工人的处境都差不多。你不能说开个杂粮店的就比画鼻烟壶的有钱,也不见得种地的农民就比范进那样的秀才吃得差。而我所说的富贵商人,是指胡雪岩这种已经出离了有钱的商人。

凡是大富大贵的商人,必然是和寻常百姓拉开一个大档次的。

清朝的商人,凡称得上大富者,必然是妻妾成群,腰缠万贯,家里怎么着也有三四十万两银子。但凡是这样的商人,也必定是有身份的尊贵人。此话怎讲?这还得从清朝的捐班制度讲起。

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国库里面不怎么有银子。而与此同时的官场状况是好多人花钱走后门当官。皇帝一想,与其让有钱人把银子都塞到官员的口袋里,还不如让他们把银子上交到国库。

摸准皇帝心思的大臣这时候就上奏折了,建议朝廷卖官,朝廷一开始还跟俏寡妇偷摸着找汉子一样,扭扭捏捏的,悄悄定了拟了个章程,开始卖官。但章程虽拟,也只是暗中运作,从不敢说出来示人,害怕的就是读书考取功名的大臣们上折子启奏。

但是后来花钱买官的人越来越多,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样子,国库的银子也此哗哗哗上涨。虽然也有两个酸秀才说事儿,但是满朝文武大多数都是不反对的。于是乎朝廷索性明文规定,制定出了一套捐官的制度,光明正大地卖官了。

知县,五千两。

盐政科,两万两。

道台,十万两。

……

谁不乐意当官啊?只要有了一个官衔,啊哈,那叫一个爽。十万两买了个道台,有人上知县那里告状。上了公堂原告跪下去还没哭,知县老爷就已经慌了,“噗通”一声给人家道台跪下了:“下关参见陕西道台!”

你说说,这时候原告还有心思打官司吗?

朝廷里的文官于是乎畅销了。三品的顶戴叫我来说就是个奢侈品,比那个LV限量包包尊贵得去了。

现在大老板女明星聚会的时候都怎么说?

“哎呦,你这个包包好像是14年限量的吧?我好像记得这个三十多万呢?”

“这算什么,你王老板穿得这一身意大利纯手工西服比我这个衣服贵的去了,可别在埋汰我。”

“我这算什么呀,你是不知道啊,听说老牛前天搞了一辆蝙蝠,我了个奶奶腿儿啊,四千多万,真他妈土豪。”

……

在清朝,苏浙卖粮食的、买丝绸的,上海倒卖军火的这些商人们坐一起,基本上就相当于是乾清宫里上早朝了。那讨论起来,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听说你刚弄了个都转盐运使司运使?这可了不得啊,改明儿那我海南的盐交给我来搞啊!”

“你可拉倒吧,你还是通政使副使呢。惦记我这一勺盐钱干啥。”

“哎,听说山西的乔致庸捐了一个顺天府府伊,这他妈是个几品官啊。”

伸出三根手指头,砸了砸嘴。

“我的个老天爷啊,正三品啊。”

……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凡是有钱的商人,都是能当得起官的。

一个区区的二品候补道台才几万两银子?

真有钱的江南丝绸大亨随手买他个十个八个二品顶戴不成问题。你说人家都是二品大官了,身份还能不尊贵吗?所以说,清朝的大商人,也是大富大贵的。

每个人都想大富大贵,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大富大贵的机会。这三种大富大贵的人里面,王公贵族一般人是没戏了。至于经商,得有资本,有头脑才能做大,大多数人都是放不下脸面,吃不得大苦,受不住寂寞,忍不住嘲讽,等不得春暖花开的。

所以三种大富大贵的路里面,最好走的还是当官。

因为科举制度这个东西不排斥一个没资本,没头脑的人,只要你认认真真读书,写朝廷喜欢的八股文章,就有可能金榜题名。

但是读书人那个恨啊,恨什么呢?恨有钱人啊。

你想想啊,九品的官那叫做不入流,比如那些县衙里面写公文的刀笔小吏,一个月几钱银子够干啥吃的?就算是想贪污,去哪贪啊?一辈子指望不了富贵。

想当官,怎么着也得是个部门的一把手吧?所以要想贪污而富贵,至少也得是个七品的知县。好了,从一品开始数,有一个算一个,二品以上的一把手也就一百来个,这个没奋斗几十年你是不用想了,就算是科举状元也没有说一上来就二品大元,镇守一方的。

从二品到七品,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司按察使、轻车都尉、参领、参将、协理事务侍卫领班、一等侍卫、火器营内外营翼长等等,把卖盐的卖铁的也都算上,一府也就一百来个。十八个行省也就是一千八百个。

要知道,不是说你考上了状元就能立马当官。官就那么多,你总得等着有了一个两个空缺的职位的时候,你再上去补位是吧?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清朝当官的基本上都是祸害,活的一般都比较长寿。好吧,我承认有太平天国打死的,我承认有洗澡淹死的,我承认有喝燕窝粥呛死的,那咱们就按照百分之一的报销率来算(这个洗澡溺死的概率已经比较高了),这一千八百多个职位里面,一年顶多空出来二百个。

清朝的文献记载说:“合天下生源,以县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这还是明末清初。到十九世纪的时候,张仲礼统计的数据是全国考生一共七十四万人。

不算不知道,一算就是哎呦我草!

寒窗苦读十年之后,读书人的中奖率是官员报销率乘以金榜题名率,也就是说中举人的概率再乘以百分之一。

咱算算啊,中了状元的概率是七十四万分之一,然后再乘以百分之一的概率是七百八十万分之一。要知道双色球中奖率也才一千七百四十万分之一,这读书人当官的概率跟中彩票有的一比了!

我算是知道为啥历史书上状元呀,张謇呀什么的都去搞民族企业了,因为当官的几率太小了啊。

本来读书人的机会就很渺茫了,捐班制度一出来,得,一年本来仅有的二百个空缺也就剩下没几个了。最后的读书人当官的概率等于中几个亿的双色球。

你说读书人能不恨有钱人吗?

捐班制度的影响下,每年正真能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也就那么两三个真正是吃透了四书五经的状元,而其他的官员都是花钱买办的。

商人花钱买官,一般就是买个官衔,就是图个尊贵的身份。也就是说,他们只有一个官员的头衔,而没有所对应的实权。所能享受到的官员的福利,也就是上了高堂不跪,犯了小错不受刑罢了。

而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的官员,依旧是读书人。当然了,这些读书人也不是光靠着读书就能当第一线的公务员的,也照样的花钱。

这么说吧,读书人考中了举人,便是相当于商人花钱买了个官衔,朝廷里面会给你一个官,但是这个官是没有实权的。

所有的这些官衔,不论是花钱买的还是科举考的,都会挂在吏部,等着地方官员有了空缺之后,这些官衔的牌子下所对应的人才能补了实缺,成为真正的有权力的官员。

本来买官的钱是流入了官员口袋的,但是有了捐班制度,这一笔钱就归了国库。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衔的钱被朝廷得了,补实缺这一块就成了官员们的肥肉。凡是有了官衔而要补缺的人,就得花钱打点关系,想着法儿讨好官场上的人,拉拢后台。这个过程其实也被算作的了捐官的一部分。

事实上,捐官衔花钱少,而补实缺耗资大。

清朝中后期,大部分读书人在中了举人之后,都是想着办法花钱补缺的。而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是没钱的,只能找胡雪岩这样开钱庄的人贷款。倘若真是补不上实缺,那就只能等死了。